語前交流在寶寶剛出生時就開始了(如果撇開和未出世寶寶的交流不談), 這種交流建立在雙方的信號交換上。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斷地交換著信號。 寶寶看著父母, 父母會對他微笑或和他講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寶開始用聲音來回應, 和父母交替發出聲音, 就像是在對話一樣。 如果感到不滿足他會哭鬧, 父母就會嘗試找出他的需求。 只要寶寶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他又會表現出滿意的信號。 正如跳舞一樣, 需要一系列互相配合的舞步。 舞步就相當於信號, 有助於互相理解。 雙方的配合越好, 父母對寶寶的理解就越好。
Advertisiment
父母和寶寶的不同貢獻, 從寶寶這方面來看存在於他的自我調節能力, 從父母這方面來看則存在于他們對寶寶能力的本能支援, 從而使寶寶能夠繼續成長。 寶寶的行為受到氣質以及發育情況的影響。 而父母的性格、夫妻關係滿意程度和在原生家庭的經歷則會影響到父母的行為。 這也影響到了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以及對親子關係的想像。
父母通常可以對寶寶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必要時他們會用到自己的本能。 剛開始他們會為寶寶做很多事情, 因為寶寶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先學會。 父母可以憑直覺意識到寶寶的需求並作出相應的反應。
Advertisiment
那些行為調節很不成熟、帶有被父母認為難帶的氣質特徵的寶寶和其他寶寶的行為不同。 他們的入睡和醒來沒有規律, 父母備受折磨, 因為寶寶缺乏規律會讓他們筋疲力盡。 此外這類寶寶更容易不安和哭鬧。 他們常常發出負面的信號, 父母對其的反應自然和對正面信號的反應不同。 因為他們沒想過孩子這麼難帶, 因而感覺到失望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