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 順產不易
胎位, 意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 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姿勢十分重要, 將攸關到孕媽咪會順產或難產, 正常狀態來說, 胎兒浸泡於羊水中, 因頭重腳輕的關係, 自然會呈現頭下腳上的狀態, 這在生產時最為順利, 只要胎兒並非「頭下腳上」, 即為胎位不正。
由於懷孕早期時, 胎兒很可能會在媽咪的肚子裡轉來轉去, 必須等到30 周以上才逐漸固定下來, 因此, 早期的胎位不正無須太過擔憂;胎位不正的類型是依照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的部分做區分, 可略分為以下幾種:
‧ 臀位:胎兒臀部靠近媽咪的子宮頸,
Advertisiment
‧ 橫位:橫躺于媽咪子宮中, 面部朝上。
‧ 斜位:與橫位意思相近, 僅為角度的差異。
‧ 顏面位:胎兒應保持頭下腳上, 且面向媽咪的背後。 若面向媽咪子宮頸口, 則為顏面位的胎位不正。
‧ 枕後後位:當胎兒頭下腳上, 但面部朝向媽咪的腹部者, 稱為枕後後位。
‧ 額位:胎兒的頭頂應朝向媽咪的子宮頸, 若面對子宮頸的是胎兒的額頭, 稱為額位。
原則上, 只要孕媽咪按時進行產檢, 胎位不正的狀況可以透過超音波來察覺, 醫師表示, 也許部分媽咪曾聽過老一輩說過醫生會利用觸診方式判斷胎位是否為正,
Advertisiment
造成胎位不正5個成因
胎兒32 周前在媽咪的肚子裡任意翻轉, 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 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而時常收縮, 由上而下施力, 同時將胎兒的頭部往下擠壓, 形成正常的頭位。 醫師表示, 幾乎90 %以上的孕媽咪都是正常的胎位,
Advertisiment
成因1 :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媽咪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 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 即使到了32 周左右, 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 反之, 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 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 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成因2 :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
Advertisiment
成因3 :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兒同時位於媽咪子宮內, 當胎兒在活動時, 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 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成因4 :胎兒患疾
若胎兒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
Advertisiment
成因5 :第二胎以上之經產婦
媽咪生過許多胎後, 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 因此, 在子宮被撐大後的收縮力道不足以將胎頭往下擠壓, 形成正常的頭位。
通常媽咪有胎位不正時, 大多數醫師會建議採取剖腹產方式來迎接寶寶, 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避免難產。 胎兒多半頭大、肩膀與身體小, 在生產時, 依照頭、肩膀、腳的順序很快就能順利分娩, 但胎位不正的寶寶, 例如:頭上腳下的臀位, 當寶寶的腳與身體已經產出,但頭部仍卡在媽咪的恥骨處,此時由於連接肚臍與胎盤的臍帶會被擠壓,導致臍血供應不足,胎兒出現生命危險,故臀位的寶寶採取自然產時,頭部若未能在6 ~8 分鐘內產出,醫師就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協助生產,可能利用緊急剖腹產、子宮頸切開術、採用臀位產鉗等方法,但因困難度相當高,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危險也會增加。雖然並非所有的胎位不正都會採取剖腹產,但醫師會考量到胎兒胎位不正的類型與狀況,與媽咪進行討論,一切以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安全為優先。
醫師補充,醫師會告知產檢正常的媽咪,一旦出現破水,應立即就醫,若為陣痛或落紅則可稍微觀察一下,但胎位不正的媽咪只要出現破水、落紅或陣痛產兆現象,特別是胎兒為橫位、臀位的胎位不正時,必須立刻就醫,主要是因為橫位與臀位的胎兒,可能會在媽咪破水時,使臍帶隨著羊水流到子宮頸與陰☆禁☆道處,造成臍帶脫垂(prolapse of cord )狀況;由於臍帶受到壓迫,血液供應受阻,未能緊急處理,可能幾分鐘內便導致胎兒缺氧、死亡,因此,媽咪不可不慎。又胎位不正的寶寶,有時會伴隨體重過輕、早產等情況,與胎位不正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媽咪應定期進行產檢,瞭解自己的寶寶有哪些狀況,並且與醫師密切保持討論,觀察胎兒狀況,才能評估對媽咪與胎兒最有利的生產方式。
不過,胎兒在子宮內前32 周,由於體積小、羊水充足、活動空間大,會時常變換姿勢,32 周以上則胎兒體積已較大、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又因為被撐大的子宮會陸續開始進行收縮,將頭重腳輕的胎兒由上往下擠壓,形成「頭位」,故若在32 周以上檢查出胎兒在子宮內並非為頭下腳上的姿勢,才是真正的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否能夠轉正?醫師對此問題持保留態度,雖然目前有幾種方式曾經説明孕媽咪矯正胎位,但這屬於機率問題,目前無法保證有任何方式能有效將胎位轉正。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矯正胎位方式,供您做參考。
1 膝胸臥式
膝胸臥式是目前最多醫師建議媽咪做的矯正活動,由於寶寶頭重腳輕,希望透過媽咪的一些姿勢,藉由重力的作用讓寶寶的頭部往下垂,適用于30 周後、胎位為臀位或橫位的媽咪。孕媽咪先將褲帶解開,雙膝與肩同寬跪於地板上(鋪設瑜珈墊),在膝蓋處放置毛巾或軟墊、頭處放置枕頭,會讓動作較為舒適;將胸與肩膀緊貼於地面,頭部可側向外,兩手貼於床面、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臀部、大腿至小腿儘量呈90 度,此姿勢維持5 ~10 分鐘,適應後再逐漸拉長到15 分鐘,早、晚各做一次,若能使頭低、臀部高的差距拉大,效果更佳。
特別要注意的是執行前應排尿,並且要考量自身體能狀況,若感到不適,應立刻停止,與醫師討論;開始執行的期間應按時產檢,確認胎兒是否有改變胎位。
2 外倒轉術
簡單來說,外倒轉術是以外力調整胎兒的位置,為較早期的矯正方式。部分婦產科醫師會用手推胎兒的頭與肚子,但由於不知道胎兒在子宮內部臍帶纏繞與胎盤剝離等狀況,因此,不太建議使用此方式進行矯正,除非萬不得已的狀況下,必須透過監視器輔助才能進行。此外,懷孕期間曾有出血狀況或羊水過少的孕媽咪,皆不適合進行這類矯正術。
3 側臥位轉位法
孕媽咪在晚間睡覺時,身體臥於胎兒身體肢側,透過重力使胎頭進入骨盆;又或者過往習慣左側臥睡者,可換至右側,而原本習慣右側臥睡者,則改為左側。
4 適度活動
孕媽咪適度活動可以刺激寶寶的活動量增加,使其有機會轉正胎位,因此,胎位不正的孕媽咪千萬別以為要多休息、多養胎才是對,越不活動就越沒有機會轉正。運動部分可採取散步或上樓梯,每天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長短則依自身體力為主,無須勉強。
當寶寶的腳與身體已經產出,但頭部仍卡在媽咪的恥骨處,此時由於連接肚臍與胎盤的臍帶會被擠壓,導致臍血供應不足,胎兒出現生命危險,故臀位的寶寶採取自然產時,頭部若未能在6 ~8 分鐘內產出,醫師就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協助生產,可能利用緊急剖腹產、子宮頸切開術、採用臀位產鉗等方法,但因困難度相當高,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危險也會增加。雖然並非所有的胎位不正都會採取剖腹產,但醫師會考量到胎兒胎位不正的類型與狀況,與媽咪進行討論,一切以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安全為優先。醫師補充,醫師會告知產檢正常的媽咪,一旦出現破水,應立即就醫,若為陣痛或落紅則可稍微觀察一下,但胎位不正的媽咪只要出現破水、落紅或陣痛產兆現象,特別是胎兒為橫位、臀位的胎位不正時,必須立刻就醫,主要是因為橫位與臀位的胎兒,可能會在媽咪破水時,使臍帶隨著羊水流到子宮頸與陰☆禁☆道處,造成臍帶脫垂(prolapse of cord )狀況;由於臍帶受到壓迫,血液供應受阻,未能緊急處理,可能幾分鐘內便導致胎兒缺氧、死亡,因此,媽咪不可不慎。又胎位不正的寶寶,有時會伴隨體重過輕、早產等情況,與胎位不正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媽咪應定期進行產檢,瞭解自己的寶寶有哪些狀況,並且與醫師密切保持討論,觀察胎兒狀況,才能評估對媽咪與胎兒最有利的生產方式。
不過,胎兒在子宮內前32 周,由於體積小、羊水充足、活動空間大,會時常變換姿勢,32 周以上則胎兒體積已較大、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又因為被撐大的子宮會陸續開始進行收縮,將頭重腳輕的胎兒由上往下擠壓,形成「頭位」,故若在32 周以上檢查出胎兒在子宮內並非為頭下腳上的姿勢,才是真正的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否能夠轉正?醫師對此問題持保留態度,雖然目前有幾種方式曾經説明孕媽咪矯正胎位,但這屬於機率問題,目前無法保證有任何方式能有效將胎位轉正。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矯正胎位方式,供您做參考。
1 膝胸臥式
膝胸臥式是目前最多醫師建議媽咪做的矯正活動,由於寶寶頭重腳輕,希望透過媽咪的一些姿勢,藉由重力的作用讓寶寶的頭部往下垂,適用于30 周後、胎位為臀位或橫位的媽咪。孕媽咪先將褲帶解開,雙膝與肩同寬跪於地板上(鋪設瑜珈墊),在膝蓋處放置毛巾或軟墊、頭處放置枕頭,會讓動作較為舒適;將胸與肩膀緊貼於地面,頭部可側向外,兩手貼於床面、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臀部、大腿至小腿儘量呈90 度,此姿勢維持5 ~10 分鐘,適應後再逐漸拉長到15 分鐘,早、晚各做一次,若能使頭低、臀部高的差距拉大,效果更佳。
特別要注意的是執行前應排尿,並且要考量自身體能狀況,若感到不適,應立刻停止,與醫師討論;開始執行的期間應按時產檢,確認胎兒是否有改變胎位。
2 外倒轉術
簡單來說,外倒轉術是以外力調整胎兒的位置,為較早期的矯正方式。部分婦產科醫師會用手推胎兒的頭與肚子,但由於不知道胎兒在子宮內部臍帶纏繞與胎盤剝離等狀況,因此,不太建議使用此方式進行矯正,除非萬不得已的狀況下,必須透過監視器輔助才能進行。此外,懷孕期間曾有出血狀況或羊水過少的孕媽咪,皆不適合進行這類矯正術。
3 側臥位轉位法
孕媽咪在晚間睡覺時,身體臥於胎兒身體肢側,透過重力使胎頭進入骨盆;又或者過往習慣左側臥睡者,可換至右側,而原本習慣右側臥睡者,則改為左側。
4 適度活動
孕媽咪適度活動可以刺激寶寶的活動量增加,使其有機會轉正胎位,因此,胎位不正的孕媽咪千萬別以為要多休息、多養胎才是對,越不活動就越沒有機會轉正。運動部分可採取散步或上樓梯,每天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長短則依自身體力為主,無須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