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研究顯示, 成人的同情心存在個體差異, 有人會幫助遇到困難的人, 有人則會袖手旁觀。 不過有報告顯示, 1歲半以上的幼兒會用同情的面孔看著或者靠近遭受痛苦的人。 此次研究顯示, 尚不會說話的更小的嬰兒也會關心別人。
同情心可以使兒童更理解別人的需要, 並且願意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手去援助。 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從小培養, 針對不同時期的兒童, 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的方法也不同。
繈褓中的嬰兒、蹣跚走動的幼兒, 好奇多問的孩子———他們在成人眼中都是“年幼無知”的“小人”:他們依賴成人的照顧,
Advertisiment
1歲前:感染型的同情心
5個月的明明, 正在媽媽的懷中探著小腦袋張望, 公園中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好奇和興奮……突然, 有寶寶的哭聲從遠處傳來, 於是“哇—哇—”明明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 讓媽媽不知所措。
同情心很早就在寶寶身上出現了。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就會“同情”別人, 譬如他(她)聽到別的寶寶哭, 自己會跟著哭起來;再大一點的寶寶看到別的孩子笑, 他也會跟著笑。 這種最初的感染性反應或許就是人類最原始, 最自然的同情反應。
1~2歲:簡單撫慰型的同情心
快兩歲的蓉蓉,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3~6歲:理解式的同情心
幼稚園中, 小朋友們在很興奮地玩耍, 陽陽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他大哭起來。 6歲的龍龍趕緊跑到陽陽身邊, 然後很認真地用手摸了摸陽陽的膝蓋, 然後對陽陽說, “沒有流血, 別哭了, 一會就不疼了……”
隨著語言的發展, 幼兒會更多的運用語言來展現自己的同情心。 這時幼兒對情緒理解的深度增加了, 在安慰他人之前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會越來越深入的理解別人傷心的原因, 並根據不同的原因說不同的安慰性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