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破解常見行為現象--好勝

行為現象16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

孩子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凡事都要爭第一, 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

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 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 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 所以, “好勝心”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 應該說是一種本能。 當然, 孩子喜歡爭強好勝, 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 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 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 以成敗論犒賞, 久而久之, 就讓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

Advertisiment
如果我輸給了別人, 他們可能就不喜歡我了。 於是, 便出現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建議

1父母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 在坦然接受的同時應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 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 父母在跟孩子互動時, 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 不要過分在意他的輸贏, 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 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 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 比如, 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兒”失敗了, 你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大, 但跳得比他高啊!”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明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Advertisiment
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 只要自己努力了, 不論成敗, 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 比如, 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 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 不玩了, 真沒勁兒”之類的話, 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 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他, 觀察他輸了之後的反應。 如果他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 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父母輸了罷工時他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 並借機給他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 就借機表揚他“輸得起”的勇氣, 然後, 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他贏, 進一步引導他體驗“輸了並不可怕,

Advertisiment
只要不放棄努力, 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孩子在與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 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漸漸明白最重要的是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 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 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 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 當然, 這要把握一個度, 不要矯枉過正, 否則, 孩子果真一點兒競爭意識都沒有了, 也未必是件好事。

由上述對孩子常見問題行為的分析可見, 孩子的問題通常是特定年齡階段的正常表現, 無須大驚小怪, 但要細心體察, 善於從表面現象中發現問題本質, 對照下藥。 另外, 但凡特定年齡階段都容易出現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就不要對改善對策抱“立竿見影”的期望, 有時候需要把問題交給時間, 但這不等於放棄引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