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破解常見行為現象--扔東西

行為現象1扔東西

典型表現

孩子拿到東西就扔, 大人給他撿起來, 還會再扔, 並樂在其中。 一般發生在八九個月之後。

成因

孩子進入八九個月之後, 正在逐漸發展出區分自身動作和動作物件關係的能力, 到了十一二個月時, 他就很容易把接近自己頭、手、腳的東西作為外部的東西和自己區別開了。 比如, 你把一個小圓環掛在他的耳朵上, 他很快就能摘下圓環, 而在這之前, 小傢伙則全然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更不能分辨主客體的區別, 很容易把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如手指和腳趾當成玩具來玩,

Advertisiment
出現擺弄自己的手指、吃自己腳丫的行為。 但現在, 小傢伙不再這麼認為了, 他驀然發現, 原來自己發出某個動作之後, 他所接觸到的東西就會發生位置或性質的改變, 顯然, 這個發現讓他感到驚喜, 因為這讓他發現原來自己是有力量改變一些東西的, 以至於他開始自發地跟成人玩起像扔東西這樣的遊戲。 無疑, 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來看, 這類遊戲是簡單枯燥的, 但對於一個剛剛發現自己存在的孩子而言, 這類傻乎乎的遊戲卻可以說是他們內心驚喜的直觀表達形式。

對策建議

1 儘量不限制孩子, 甚至配合小傢伙遊戲

扔東西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在於快樂的情緒體驗, 在個體發展意義上, 孩子這類旨在體驗自身力量的動作還對於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Advertisiment
因為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物件加以區別, 是自我意識的最初級形態, 如果成人能夠多配合小傢伙做做這類有助於他們體驗自身與外界區別的遊戲, 將有助於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而且, 孩子在進行扔這個動作的過程中, 其實也在同時進行探索空間的遊戲, 而這種有意無意的探索, 對於孩子體驗空間的長度、高度、寬度、廣度等維度, 進而發展空間智慧都大有裨益。

2 提供不易破碎、不同質地的物品

孩子在扔的過程中, 還將經由抓握和擲地的動作, 對被扔物品的質地和著地的反應有所體驗, 而這對於豐富孩子的感知經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Advertisiment
不妨給孩子提供不易破碎的、不同性狀和質地的物品讓他扔。

3 轉移注意力和“冷處理”

如果父母實在沒時間陪孩子玩, 或者孩子手中的物體扔下去有危險, 父母就不妨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此時的孩子不隨意注意佔優勢, 還是比較容易被其他新奇事物或行為吸引的。 “冷處理”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孩子扔下去讓你幫著他撿的時候, 如果實在不想陪孩子玩, 就裝作沒看見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