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小兒, 稚陰稚陽之體, 尤其雙胎兒、早產兒先天稟賦不足, 陽氣虛弱為發病之內因, 小兒出生之後護理、保暖不當, 感受寒邪為主要發病之外因, 亦有部分患兒由於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病。 硬腫症病變臟腑在脾、腎。
1. 寒凝血滯 寒為陰邪, 最易傷人陽氣, 先天稟賦不足之小兒感受寒邪, 直中臟腑, 傷脾腎之陽, 或生後感受它病, 陽氣虛衰, 致寒邪凝滯, 氣滯血瘀而發病。
2.陽氣虛衰 脾陽不振, 水濕內停則見水腫, 寒侵腠理, 肺氣失宣, 肌膚失調, 皮膚硬腫加重。 腎陽虛衰, 陽氣不能溫煦肌膚, 營於四末, 故身冷肢厥。
Advertisiment
二、臨床診斷
1.病史 處於寒冷季節, 環境溫度過低或有保暖不當史;嚴重感染史;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窒息、產傷等所致的攝入不足或能量供給低下。
2.臨床表現 早期哺乳差, 哭聲低, 反應低下, 病情加重後體溫<35℃, 嚴重者<30℃, 腋溫—肛溫差由正值變為負值, 感染或夏季發病者不出現低體溫。 硬腫為對稱性, 依次為雙下肢、臀、面頰、兩上肢、背、腹、胸部等, 嚴重時肢體僵硬, 不能活動。 多臟器功能損害。
3.硬皮病 在早期易與硬腫症相混淆, 但硬皮病有雷諾現象發作史及萎縮性皮膚改變。 另外。 硬腫症很少累及手和足,
Advertisiment
4.皮肌炎 起病時與硬腫症有時很難區分, 但前者有血肌酶升高、肌電圖改變及肌肉炎性病理改變等, 可與硬腫症鑒別。
三、辯證論治
本病可分為輕症和重症, 主要從患兒體溫、硬腫部位、硬腫面積來區別。 若一般反應尚可, 體溫正常或不升, 硬腫以下肢、面頰為主, 硬腫面積50%者為重症, 輕症多屬寒凝血瘀證, 重症多屬陽氣虛衰證。 重症死亡率較高。
本病臨床尚須辨別虛、寒、瘀孰輕孰重, 患兒全身冰冷、僵臥少動、反應極差的重症多屬虛;反應尚可, 全身欠溫, 四肢發涼, 肌膚硬腫的輕症多屬寒, 兩種證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1.治療原則
硬腫症的治療原則是益氣溫和,
Advertisiment
2.診治分類
(1)寒凝血澀
證候:全身欠溫, 四肢發涼, 反應尚可, 哭聲較低, 肌膚硬腫, 難以捏起, 硬腫多局限於臀、小腿、臂、面頰等部, 色暗紅, 青紫, 或紅腫如凍傷。 指紋紫暗。
分析:本證為輕症, 系體弱小兒中寒而致, 陽氣不足, 複感外寒故全身欠溫, 四肢發涼;寒凝則氣滯血瘀而見皮膚暗紅, 青紫。
治法:溫經散寒, 活血通絡。
方藥:當歸四逆東加減。
常用藥:當歸、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白芍、桂枝、細辛。
(2)陽氣虛衰
證候:全身冰冷, 僵臥少動, 反應極差, 氣息微弱, 哭聲低怯, 吸吮困難, 面色蒼白, 肌膚板硬而腫, 範圍波及全身, 皮膚暗紅,
Advertisiment
分析:本證多屬重症, 陽氣衰弱則全身冰冷, 僵臣吵動;陽氣虛衰, 經脈不利則面色蒼白, 肌膚板硬而腫。
治法:益氣溫陽, 調和氣血。
方藥:參附東加味。
常用藥:人參、黃芪、制附子、巴戟天、桂枝、丹參、當歸。
四、預防調護
1.預防
做好孕婦保健, 儘量避免早產、產傷、窒息。 寒冷季節做好新生兒保暖, 調節產房內溫;度為20度左右, 尤其注意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保暖工作。
2.護理
注意消毒隔離, 防止交叉感染, 患兒衣被、尿布應清潔柔軟乾燥, 睡臥姿勢須勤變換, 嚴防發生併發症。 對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兒, 可用滴管滴奶, 必要時鼻飼, 或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