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交訓練營

對小孩子來說, 總能與小夥伴和睦相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麼怎樣才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擁有與人交往的能力?怎麼樣才能使他子現在和將來都能夠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好朋友, 能夠與其他人和睦相處, 長大後也能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所以, 他們現在已經開始幫助孩子與其他的小夥伴建立良好的關係了--為孩子尋找各種機會與其他的同齡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們鼓勵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和輪流玩玩具。
但是, 很多父母在有些時候並沒有真正明白自己應該是個什麼樣的角色。

Advertisiment
作為父母, 我們經常會認為和別人成為朋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們總在心裡想, 難道孩子們不是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找到朋友嗎?事實是, 雖然孩子們能夠受其他同伴的影響, 經過了一些交往的經驗教訓從而學到了很多與人相處的技能, 但是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並不是總能學到東西的。 相反, 父母對他們的兒女倒是可以產生重大的幫助和影響。
在這一點上, 父母通過努力, 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成為其他小朋友喜歡和他一起玩的那種類型:
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使孩子逐漸變得更加具有洞察力, 更加自信和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不要一發覺孩子很難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了就橫加干預。
Advertisiment

下面的一些建議或許會使父母們成為訓練有素的交往教練, 能夠確實幫助孩子們把握好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
課程一:發覺交往障礙
4歲的乖乖喜歡和鄰居家的幾個孩子一起玩。 有一天, 她的媽媽發現乖乖正在給大家講她家貓的故事, 但是其他的孩子並沒有在聽, 他們玩起了商店的遊戲。 而乖乖並沒有發現小夥伴們根本就沒聽, 她還在講下去。 看到這種情況, 她的媽媽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能吸引同伴的注意力而感到有些不安。 而且, 這種現象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還有一對父母也有較為相似的經歷:他們3歲半的兒子喜歡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動作,
Advertisiment
有時候用手咧開大嘴模仿怪物, 有時候拍著胸脯學大猩猩。 他自己覺得很有趣, 但是其他的同伴卻沒有笑。 即便這樣, 他還是繼續做他認為可笑的動作。
由此可見, 以上所提到的兩個孩子確實需要學會"讀懂"同伴, 知道同伴的這些反應說明了什麼。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 相互之間的影響使他們自己能夠明白哪些行為是受歡迎的, 哪些是不受歡迎的, 也能夠知道做什麼有效果, 什麼沒效果。 但是, 他們所接受到的資訊是模糊的, 並不明確, 不直接。 他們看到的只是沒有人注意他, 沒有人笑或者其他小朋友在怪笑, 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不能發覺交往中的阻礙,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説明了。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找機會和孩子談一談, 問問他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玩得怎麼樣, 然後告訴孩子你的想法, 簡單但是要具體。 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加明白發生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還是以上面提到的兩個孩子做事例。 對於乖乖, 等孩子們做完遊戲回家了, 媽媽就可以問她:"她們喜歡咱們家貓的故事嗎?"乖乖可能回答說:"我不知道。 "然後, 母親就要繼續問:"那麼, 她們是呆在周圍聽你的故事嗎?" 當她回想起不是這樣的時候, 媽媽就得告訴孩子:"如果你下一次發現小朋友們沒有聽你講故事, 你就別再講了。 讓我們好好想想應該做什麼好呢。 "然後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和建議。
至於那個愛做滑稽動作的小男孩,
Advertisiment
他的媽媽可以事後告訴他:"我看見你假裝成怪物和大猩猩了。 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反應嗎?"他很可能愣愣地看著你, 好像不知道媽媽在說什麼。 這時候, 媽媽需要換個能讓他明白一點的問法:"那麼, 他們笑了嗎?"這個問題能夠使他想起來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小朋友們不但沒有笑, 還都走開了。 如果繼續問他:"如果你下次學大猩猩走路的時候看到大家並不喜歡這個遊戲, 你想想該怎麼辦呢?

"他很可能告訴媽媽他就停止這樣做了。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孩子們去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反應, 使孩子們能夠瞭解其他人什麼樣的行為說明了他的言行沒有引起注意, 而且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等下次再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 父母的先前的建議就會產生巨大的作用了。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孩子知道該怎麼做了。
課程二:學會換位思考
6歲的聰聰喜歡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踢球。有一天,其中一個小朋友指責他說:"你踢得太臭了。不帶你玩了。"聰聰噘著嘴走了。碰到鄰居家亮亮的時候,他很是羞愧地告訴亮亮:"我踢球踢得不好,他們不和我玩了。"亮亮並沒有去想聰聰的感受是什麼,反而帶有幾分得意地說:"我踢的好,他們願意和我玩。"站在一旁的亮亮爸爸趕緊告訴他的兒子這樣說不好。
像亮亮的爸爸一樣,大多數父母都不喜歡看到他們的孩子一言一行傷害到別人,或者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但是亮亮爸爸批評他的這句話不僅不能使聰聰高興起來,而且對亮亮也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將會發現那些被小夥伴喜歡的孩子往往是考慮別人感受的孩子。這些孩子看上去天生憨厚。其實,孩子們重視他人感受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學來的。但是,父母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們老是學不會系鞋帶和數數的時候,父母肯定不會生氣,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們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多次實踐才能學會。同樣,孩子們也需要時間在父母的教導下慢慢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們天生的特性是通過自己的想法和經歷體驗去看待世界,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讓孩子想像一下,如果他處在這樣一個處境,就是當自己因為做得不好而大受打擊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卻在誇耀他的傑出成績,那麼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是在認真思考。然後父母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受打擊的人是非常需要別人的鼓勵的,問問孩子下次遇到別的小朋友傷心的時候他應該怎麼說。有了幾次實踐後,孩子就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了。
課程三:改正不好行為
如果你6歲的兒子今天回家以後看上去明顯不安和心煩,你就要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使他心神不寧的。結果孩子把整個故事告訴了你:室外活動的時候,他們班有幾個小朋友惡作劇,把一個同學的眼鏡搶過來還扔得遠遠的。雖然你的孩子沒有參與,但是他會告訴你他看到了整個事情的發生,而且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了。
聽完這個故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說明你的觀點:搶小朋友眼鏡的行為是不對的,其他人看笑話的行為也不好。然後告訴你的孩子:"我們不能有一些傷害別人的行為,我們也不能嘲笑別人,因為這同樣使他們很不開心。"你當時所說的這些話對孩子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因為一旦父母對孩子的一些不好言行不表態,孩子就認為他這樣做是對的了。因此,父母觀點明確對於孩子至關重要。這樣,父母才能使孩子明白如果下次遇到同樣這種情況他們該如何去做。
課程四:學會解決問題
孩子們選擇某些朋友一起玩是因為這比和其他人一起玩更有樂趣。但是隨之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總和這些朋友一起玩,時間長了相互之間發生衝突的機會難免就會比較多。學會解決問題成了孩子們面臨的一個最大課題,它是孩子們必須掌握的一個重要社交技能。
為了消除相互之間的爭執,孩子們就必須要瞭解其他小朋友的意願是什麼。只想滿足自己的願望是行不通的了。在生活當中,通過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們往往能學會使這兩者達到平衡。
假如有一天你4歲的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以後對你說:"我不和亮亮玩了,他讓我當壞蛋,他自己當好人。"聽到這些話,你所應該做的不是去幫助孩子分析亮亮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做,也不能立刻贊成孩子以後不和亮亮玩

了。相反,你應該仔細地聽孩子把整個來龍去脈講清楚,再問問孩子詳細的情況:"你今天想玩什麼遊戲了?亮亮說什麼了?然後你又做什麼了?……"向孩子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弄明白亮亮是不是真的亂指揮人了,而是為了讓孩子通過一些簡單具體的方式能夠學會解決糾紛。所以,還要問問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自己想怎麼樣去做。最後,就如何與小朋友和平相處的問題,你要告訴孩子一些你的想法和建議。
課程五:自己選擇朋友
像成年人一樣,在相處的人群當中小孩子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喜好。出於某個原因,你的孩子可能決定他不再和某個小夥伴交朋友了。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你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認為他可以選擇朋友。然後,想方設法讓孩子告訴你為什麼他不想再和這個小夥伴是朋友了,再問問他開始是怎麼和這個小夥伴成為朋友的。你的孩子很可能告訴你說:"我問他能不能玩完這個遊戲就玩我喜歡的那個遊戲,可他總是讓我聽他的"或者說:"他老笑我,我就生氣了。"聽完這些,你的回答應該是允許他這樣做,不要強迫他和誰做朋友,並且相信他已經努力過了,等待他們自己和好。
孩子們的特點是他們雖然這樣堅定地說,但是並不會真地永久斷絕來往和相處。也許過了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甚至一天以後,他把什麼都忘了。還可能不出一個月,他們相處得更好了呢。總而言之,當孩子意識到他有權利去選擇,也可以按他自己的願望去做的時候,他就不會感到不安和擔憂了,反而更加自信,能夠更好地自我控制了。另外,孩子們也能夠深深懂得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和代價才能和別人成為好朋友。

父母的先前的建議就會產生巨大的作用了。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孩子知道該怎麼做了。
課程二:學會換位思考
6歲的聰聰喜歡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踢球。有一天,其中一個小朋友指責他說:"你踢得太臭了。不帶你玩了。"聰聰噘著嘴走了。碰到鄰居家亮亮的時候,他很是羞愧地告訴亮亮:"我踢球踢得不好,他們不和我玩了。"亮亮並沒有去想聰聰的感受是什麼,反而帶有幾分得意地說:"我踢的好,他們願意和我玩。"站在一旁的亮亮爸爸趕緊告訴他的兒子這樣說不好。
像亮亮的爸爸一樣,大多數父母都不喜歡看到他們的孩子一言一行傷害到別人,或者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但是亮亮爸爸批評他的這句話不僅不能使聰聰高興起來,而且對亮亮也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將會發現那些被小夥伴喜歡的孩子往往是考慮別人感受的孩子。這些孩子看上去天生憨厚。其實,孩子們重視他人感受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學來的。但是,父母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們老是學不會系鞋帶和數數的時候,父母肯定不會生氣,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們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多次實踐才能學會。同樣,孩子們也需要時間在父母的教導下慢慢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們天生的特性是通過自己的想法和經歷體驗去看待世界,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讓孩子想像一下,如果他處在這樣一個處境,就是當自己因為做得不好而大受打擊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卻在誇耀他的傑出成績,那麼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是在認真思考。然後父母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受打擊的人是非常需要別人的鼓勵的,問問孩子下次遇到別的小朋友傷心的時候他應該怎麼說。有了幾次實踐後,孩子就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了。
課程三:改正不好行為
如果你6歲的兒子今天回家以後看上去明顯不安和心煩,你就要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使他心神不寧的。結果孩子把整個故事告訴了你:室外活動的時候,他們班有幾個小朋友惡作劇,把一個同學的眼鏡搶過來還扔得遠遠的。雖然你的孩子沒有參與,但是他會告訴你他看到了整個事情的發生,而且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了。
聽完這個故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說明你的觀點:搶小朋友眼鏡的行為是不對的,其他人看笑話的行為也不好。然後告訴你的孩子:"我們不能有一些傷害別人的行為,我們也不能嘲笑別人,因為這同樣使他們很不開心。"你當時所說的這些話對孩子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因為一旦父母對孩子的一些不好言行不表態,孩子就認為他這樣做是對的了。因此,父母觀點明確對於孩子至關重要。這樣,父母才能使孩子明白如果下次遇到同樣這種情況他們該如何去做。
課程四:學會解決問題
孩子們選擇某些朋友一起玩是因為這比和其他人一起玩更有樂趣。但是隨之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總和這些朋友一起玩,時間長了相互之間發生衝突的機會難免就會比較多。學會解決問題成了孩子們面臨的一個最大課題,它是孩子們必須掌握的一個重要社交技能。
為了消除相互之間的爭執,孩子們就必須要瞭解其他小朋友的意願是什麼。只想滿足自己的願望是行不通的了。在生活當中,通過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們往往能學會使這兩者達到平衡。
假如有一天你4歲的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以後對你說:"我不和亮亮玩了,他讓我當壞蛋,他自己當好人。"聽到這些話,你所應該做的不是去幫助孩子分析亮亮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做,也不能立刻贊成孩子以後不和亮亮玩

了。相反,你應該仔細地聽孩子把整個來龍去脈講清楚,再問問孩子詳細的情況:"你今天想玩什麼遊戲了?亮亮說什麼了?然後你又做什麼了?……"向孩子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弄明白亮亮是不是真的亂指揮人了,而是為了讓孩子通過一些簡單具體的方式能夠學會解決糾紛。所以,還要問問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自己想怎麼樣去做。最後,就如何與小朋友和平相處的問題,你要告訴孩子一些你的想法和建議。
課程五:自己選擇朋友
像成年人一樣,在相處的人群當中小孩子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喜好。出於某個原因,你的孩子可能決定他不再和某個小夥伴交朋友了。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你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認為他可以選擇朋友。然後,想方設法讓孩子告訴你為什麼他不想再和這個小夥伴是朋友了,再問問他開始是怎麼和這個小夥伴成為朋友的。你的孩子很可能告訴你說:"我問他能不能玩完這個遊戲就玩我喜歡的那個遊戲,可他總是讓我聽他的"或者說:"他老笑我,我就生氣了。"聽完這些,你的回答應該是允許他這樣做,不要強迫他和誰做朋友,並且相信他已經努力過了,等待他們自己和好。
孩子們的特點是他們雖然這樣堅定地說,但是並不會真地永久斷絕來往和相處。也許過了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甚至一天以後,他把什麼都忘了。還可能不出一個月,他們相處得更好了呢。總而言之,當孩子意識到他有權利去選擇,也可以按他自己的願望去做的時候,他就不會感到不安和擔憂了,反而更加自信,能夠更好地自我控制了。另外,孩子們也能夠深深懂得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和代價才能和別人成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