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化,人生必修過程

小明從托兒所回家委屈地告訴媽媽, 同學都不理我, 我明天再也不要去上課了。 而且連著幾天, 都不願意上學。 媽媽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馬上撥電話與學校老師聯繫, 經彼此溝通後才發現, 因為小明是獨生子, 非常受父母疼愛, 幾乎是有求必應, 所以養成他霸道、任性的個性;而在托兒所中, 小明也喜歡霸佔玩具, 不願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導致其他的孩子漸漸的不喜歡和他一起玩, 小明在學校沒有朋友, 所以才不喜歡上學。
看了小明的故事, 我們發現, 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必須發展成熟, 才能與人和平相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他人所接受。

Advertisiment
若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 產生自我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等行為, 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力, 因此父母應注意寶寶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有偏頗, 如此才能針對不適應處, 及時補救和改正。
社會化——人生必修過程
“社會化”指的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其生活習慣、行為、語言、思考模式與道德行為等, 往往受到周遭的人, 及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 這個從自然人蛻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就是所謂的社會化。
社會化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 必需且一定要學習的事情, 其中有些重點專案, 是絕不能遺漏的, 媽咪可要瞧仔細囉!
·當地文化所認可的行為
在每一個文化下, 都有幾套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Advertisiment
如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不可口出穢言等, 這些都是必需經由成年人的教導, 才能學習到的, 如果寶寶學習的成效愈高, 代表其社會化程度愈高,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癒合宜、愈能被社會上其他人認可。
·扮演當地文化所贊同的角色
人從小到大, 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就會學會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才能符合社會期待, 例如怎麼當一個好學生、怎麼成為一個稱職母親等。
·發展圓融的社會關係
社會化的過程中, 人須與其所生存的社會, 發展出圓融的關係, 才能活的自在、快樂。 舉例來說, 當一個人能發自內心與旁人接觸, 人際關係愈佳, 就愈容易獲得自我滿足。
搞定寶寶的8種社會行為
當寶寶開始發展社會行為時, 會有那些難纏行為,
Advertisiment
媽咪你都知道嗎?倘若不清楚, 也別著急, 跟著專家老師來一趟深度之旅吧!如此一來, 面對寶寶怕生、愛模仿、喜歡和媽媽作對時, 才不會感到困惑, 或是措手不及喔! 
難搞行為One:害羞
認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 有些長大後自然會減低, 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寶寶個人的氣質有關, 觀察幼兒可以發現, 有些活潑外向, 有些則容易害羞,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喔!
破解法:
寶寶害羞, 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 不必急於矯正, 但如果害羞過頭, 父母就得找出問題所在, 並積極解決!一般來說, 造成寶寶害羞的原因有二種, 其一是自身因素, 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 或是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有關。
Advertisiment
家庭因素則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 或過度保護, 例如, 父母如果萬事要求完美, 可能使小孩因經常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駡, 產生膽怯或害羞

的情緒;而過度保護, 則會使小孩難以克服陌生焦慮, 害怕與人接觸, 長久下來, 可能會使小孩產生自卑的性格, 有礙發展。
若寶寶有過度害羞的毛病,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專家建議, 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小孩與同儕接觸, 並多讓小孩有表現的機會, 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駡, 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 讓其在安全感的環境下, 建立自我價值。
難搞行為Two:模仿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 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極大的關聯, 也是檢視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Advertisiment
專家解釋, 嬰兒約到三、四個月大時, 才真的會模仿, 如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 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等小孩大些, 約四歲左右, 就會開始展開模仿遊戲, 瘋狂地模仿周圍的人, 並顯得樂在其中, 常見的有借由模仿父母舉止等行為, 來瞭解成人的世界, 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破解法:
雖然早期的嬰兒模仿只是一種反射驅使行為, 不是真正的模仿, 但父母還是可多與孩子互動, 如張嘴、吐舌等。 可提供寶貝有趣的刺激, 有助於開啟寶寶頭腦的新連結, 為接下來的發展程式奠定基礎。
難搞行為Three:競爭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 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 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 寶寶經常會去搶別人手上的玩具, 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專家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破解法:
專家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難搞行為Four: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從嬰兒十八個月起,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破解法: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裡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專家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

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專家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專家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囉!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

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駡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專家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難搞行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了

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box:媽咪指導手冊
除了個別行為的破解方法外,黃倩儀也提供了一個媽咪可以遵循的大方向,讓媽咪見招拆招,破解寶寶的偏頗行為。除此之外,也建議家長多涉獵相關知識,並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如此才能針對不恰當處,予以適當的協助。
1.培養同理心:
要擁有一個社會行為不偏頗的最佳寶寶,可從培養同理心開始,有了同理心之後,寶寶較能體會他人的心情,較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該從何處著手呢?以自身來示範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當孩子欺負其他小朋友時,可以當場告訴他,這會傷害到他人,是不好的行為。如果因為覺得丟臉而火速將寶寶帶離現場,事後又不向他解釋,他反而永遠都搞不清楚狀況喔!
2.以身作則:
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如父母較有同情心,經常做善事,小朋友在潛移墨化中,就會學習到良好的一面。
3.拒絕作電視寶寶:
小朋友如果看太多電視,很容易學到偏差的行為,所以父母應避免二歲以下的寶寶成為電視兒童,否則壞習慣將很難根除,日後再傷腦筋就來不及啦!

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專家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破解法:
專家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難搞行為Four: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從嬰兒十八個月起,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破解法: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裡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專家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

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專家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專家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囉!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

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駡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專家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難搞行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了

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box:媽咪指導手冊
除了個別行為的破解方法外,黃倩儀也提供了一個媽咪可以遵循的大方向,讓媽咪見招拆招,破解寶寶的偏頗行為。除此之外,也建議家長多涉獵相關知識,並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如此才能針對不恰當處,予以適當的協助。
1.培養同理心:
要擁有一個社會行為不偏頗的最佳寶寶,可從培養同理心開始,有了同理心之後,寶寶較能體會他人的心情,較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該從何處著手呢?以自身來示範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當孩子欺負其他小朋友時,可以當場告訴他,這會傷害到他人,是不好的行為。如果因為覺得丟臉而火速將寶寶帶離現場,事後又不向他解釋,他反而永遠都搞不清楚狀況喔!
2.以身作則:
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如父母較有同情心,經常做善事,小朋友在潛移墨化中,就會學習到良好的一面。
3.拒絕作電視寶寶:
小朋友如果看太多電視,很容易學到偏差的行為,所以父母應避免二歲以下的寶寶成為電視兒童,否則壞習慣將很難根除,日後再傷腦筋就來不及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