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的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物件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 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 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 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 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 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 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
Advertisiment
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禮", 字典上的解釋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 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 "儀"是指人的容貌、舉止。 "禮儀"指的就是"人類社會交往中應有的禮節儀式。 "
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 號稱"禮儀之邦"。 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 無以立。 "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
Advertisiment
在當今的青少年學生中, 不少人對應有的禮儀不重視, 禮儀觀念淡薄, 導致思想品德滑坡。 一些人在學校裡, 不會尊重他人, 不會禮讓, 不講禮貌;在社會上不懂怎樣稱呼他人, 甚至隨心所欲, 滿口粗言爛語;在家裡不懂孝敬長輩, 唯我獨尊, 任所欲為等形象屢見不鮮, 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自古以來"禮儀之邦"的美稱, 會不會斷送在當今的青少年手中。 可見青少年學生中, 深入開展禮儀教育, 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 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學習"禮儀", 首先要以學會尊重他人為起點,
Advertisiment
其次, 學習"禮儀", 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為基礎。 自尊, 即自我尊重, 是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卑躬屈節, 也不容別人侮辱、歧視的一種心理狀態,
Advertisiment
再次, 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 一個人的禮儀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來, 不說不動就不能說某個人有沒有"禮儀", 每個人都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 敢於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
Advertisiment
與禮儀教育親密接觸
幼兒禮儀指幼兒在幼稚園、家庭、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 幫助幼兒瞭解禮儀知識、學習禮儀言行、增長禮儀經驗, 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與禮儀親密接觸, 是幫助他們建立禮儀習慣的有效手段。
“禮儀不用花錢購買, 卻能透露一個人的身份。 ”禮儀是什麼?有人把禮儀理解為繁文縟節, 覺得那都是虛偽的客套,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有的人認為學習禮儀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禮儀,幼小的孩子又不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學習那些繁瑣的禮儀很不現實。其實,這也是對幼兒禮儀的誤解。幼兒禮儀指幼兒在幼稚園、家庭、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長期以來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在幼兒期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禮儀啟蒙教育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起點要低,訓練要實,方法要靈活多樣;應充分發掘潛在的教育因素,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禮儀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影響,因為幼兒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的反復性的工作,讓孩子長期生活在講究文明禮儀的環境中,使禮儀教育得以延續和進一步加強。幼兒時期正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
概括而言,幼兒禮儀分為生活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禮儀又分為用餐禮儀、儀容儀錶、交往禮儀三個方面。用餐禮儀主要要求幼兒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內的乾淨與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不搶食、不在喝湯時發出聲音等。儀容儀錶要求幼兒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站、走姿勢。交往禮儀是指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做客的禮節;懂得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他人的年齡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公共場所禮儀涵蓋面較廣,對幼兒而言,要做到初步瞭解就算達到要求了,進一步的要求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做到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學習禮儀是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瞭解並遵守的,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做到發言舉手、會認真聽完別人的話,與別人一起活動(超過3個人)需要服從活動的規則,不能擅自改變規則或任性;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要輕輕地進行,儘量避免製造噪音;學會和他人在意見分歧時商量解決,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的演出時,保持安靜、不吃零食、不亂扔東西,演出結束後,懂得鼓掌表示感謝。
讓孩子對禮儀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後,還要注意講究幼兒禮儀教育的科學原則。充分發掘潛在的教育因素,幼兒禮儀教育不僅要重視影響幼兒禮儀行為的一些顯性的教育因素,更要發掘潛在的教育資源,如父母、同伴等的為人處世、行為方式、儀錶、語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禮儀培養與遊戲相結合可以提高禮儀教育的效果。幼兒的思維是形象直觀的,通過多種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幼兒對禮儀認知的情感認同,利用遊戲、情景練習等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達到習慣養成的目標。因為禮儀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從生疏到熟練,再由熟練到運用自如的過程,所以,要為幼兒提供各種實踐的機會,讓禮儀與幼兒的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及時抓住機會,適時地啟發、誘導,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通過反復地演練,讓幼兒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價值內化,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提高幼兒的禮儀水準。
兒童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不斷強調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特長培養的同時,也丟掉了一些傳統的美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禮儀、規則的教育與訓練。幼教專家曾就這一問題通過調查問卷、設計情景、讓幼兒回答問題等方式進行測試。其結果表明:許多幼兒對禮儀知識知之甚少,他們的禮儀認知與禮儀行為相脫節。統計表明:幼兒中對禮儀知識有良好的認識的僅占調查總數的9。9%;中等水準的占80。5%;差的為9。6%。在設計的情景調查中,隨機測查了35名幼兒,做到“進屋先敲門”的為“0”,見了客人“主動問好”的占42。8%,做客時“征得同意後再玩玩具”的為“0”。另外,在被問到“為什麼老師講課時不能亂發言”時,大部分幼兒回答“會被老師批評的”。在測試進入一個彩門取玩具時,沒有孩子肯排隊,他們一哄而上,根本不聽“按順序進門”的要求……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禮儀教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能臨時突擊,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長期地培養與引導。禮儀是人類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講,禮儀是道德水準、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講,禮儀是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而幼兒禮儀是指幼兒在與同伴、成人交往活動中表現出的和諧、文明的態度、行為或品格。它包括禮儀意識、禮貌用語、儀錶儀容、形體姿態、禮儀道德行為規範五個面。
學前期幼兒,他們的可塑性極強,能夠敏銳地接受外界的各種資訊,因而也是瞭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規則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幼兒時期,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這時開始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於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今後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覺得那都是虛偽的客套,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有的人認為學習禮儀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禮儀,幼小的孩子又不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學習那些繁瑣的禮儀很不現實。其實,這也是對幼兒禮儀的誤解。幼兒禮儀指幼兒在幼稚園、家庭、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長期以來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在幼兒期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禮儀啟蒙教育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起點要低,訓練要實,方法要靈活多樣;應充分發掘潛在的教育因素,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禮儀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影響,因為幼兒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的反復性的工作,讓孩子長期生活在講究文明禮儀的環境中,使禮儀教育得以延續和進一步加強。幼兒時期正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概括而言,幼兒禮儀分為生活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禮儀又分為用餐禮儀、儀容儀錶、交往禮儀三個方面。用餐禮儀主要要求幼兒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內的乾淨與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不搶食、不在喝湯時發出聲音等。儀容儀錶要求幼兒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站、走姿勢。交往禮儀是指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做客的禮節;懂得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他人的年齡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公共場所禮儀涵蓋面較廣,對幼兒而言,要做到初步瞭解就算達到要求了,進一步的要求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做到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學習禮儀是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瞭解並遵守的,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做到發言舉手、會認真聽完別人的話,與別人一起活動(超過3個人)需要服從活動的規則,不能擅自改變規則或任性;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要輕輕地進行,儘量避免製造噪音;學會和他人在意見分歧時商量解決,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的演出時,保持安靜、不吃零食、不亂扔東西,演出結束後,懂得鼓掌表示感謝。
讓孩子對禮儀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後,還要注意講究幼兒禮儀教育的科學原則。充分發掘潛在的教育因素,幼兒禮儀教育不僅要重視影響幼兒禮儀行為的一些顯性的教育因素,更要發掘潛在的教育資源,如父母、同伴等的為人處世、行為方式、儀錶、語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禮儀培養與遊戲相結合可以提高禮儀教育的效果。幼兒的思維是形象直觀的,通過多種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幼兒對禮儀認知的情感認同,利用遊戲、情景練習等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達到習慣養成的目標。因為禮儀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從生疏到熟練,再由熟練到運用自如的過程,所以,要為幼兒提供各種實踐的機會,讓禮儀與幼兒的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及時抓住機會,適時地啟發、誘導,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通過反復地演練,讓幼兒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價值內化,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提高幼兒的禮儀水準。
兒童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不斷強調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特長培養的同時,也丟掉了一些傳統的美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禮儀、規則的教育與訓練。幼教專家曾就這一問題通過調查問卷、設計情景、讓幼兒回答問題等方式進行測試。其結果表明:許多幼兒對禮儀知識知之甚少,他們的禮儀認知與禮儀行為相脫節。統計表明:幼兒中對禮儀知識有良好的認識的僅占調查總數的9。9%;中等水準的占80。5%;差的為9。6%。在設計的情景調查中,隨機測查了35名幼兒,做到“進屋先敲門”的為“0”,見了客人“主動問好”的占42。8%,做客時“征得同意後再玩玩具”的為“0”。另外,在被問到“為什麼老師講課時不能亂發言”時,大部分幼兒回答“會被老師批評的”。在測試進入一個彩門取玩具時,沒有孩子肯排隊,他們一哄而上,根本不聽“按順序進門”的要求……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禮儀教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能臨時突擊,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長期地培養與引導。禮儀是人類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講,禮儀是道德水準、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講,禮儀是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而幼兒禮儀是指幼兒在與同伴、成人交往活動中表現出的和諧、文明的態度、行為或品格。它包括禮儀意識、禮貌用語、儀錶儀容、形體姿態、禮儀道德行為規範五個面。
學前期幼兒,他們的可塑性極強,能夠敏銳地接受外界的各種資訊,因而也是瞭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規則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幼兒時期,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這時開始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於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今後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