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輪狀病毒是怎麼感染的?應該如何治療以及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 發病者多見於3歲以下尤其是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 由於小兒胃腸功能較弱, 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 胃腸道的抵抗力差, 很容易感染此病毒, 發病後症狀又較重, 所以稱為“小兒秋季腹瀉”。
該病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涕、咳嗽、發熱、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狀, 大便每日數次, 且伴有嘔吐、腹痛, 容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 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起病急驟, 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 胃腸道症狀較重, 甚至每日大便次數達數十次,
Advertisiment
本病目前除“斯密達”在止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外, 尚沒有特別有效的其他西藥可用。
而中藥治療小兒腹瀉卻效果比較肯定。 如用下列治法:
1、將淮山藥研粉, 每日3—9克, 以開水調成奶糕樣服用, 一天3—4次, 適用於脾虛瀉;
2、紅靈丹, 每次0.3克, 一天3次吞服, 或者扁豆花30克水煮服, 每日3次, 適用於濕熱瀉;
另外, 也可以配合針灸療法, 先取足三裡、陰陵泉,
Advertisiment
對患兒要調節好飲食, 輕者不必禁食, 應儘量減少哺乳的次數, 縮短喂乳的時間, 停吃牛奶、麥乳精、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飲用鹽水、米湯、稀藉粉等。 病症重的應禁食6—24小時, 如禁食一定時間後症狀緩解, 可逐步恢復飲食。 進食必須由少到多, 由稀到濃, 切不可操之過急。
對輕度脫水的患兒, 可以口服補液鹽調治;脫水嚴重的, 應予靜脈輸液, 以糾正電解質的紊亂。 切不可亂用抗生素, 以防不良後果。
此外, 要做好病兒的護理工作。 除飲食調整外, 患兒腹部要保暖。
由於秋季氣候漸漸轉涼, 而且患有本病的兒童受病毒的侵犯, 腸蠕動本已增快,
Advertisiment
由於輪狀病毒存在於食物之中, 所以對本病應以預防為主, 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不喝生水, 不亂吃不潔食品。 對嬰兒要注意哺乳衛生, 奶瓶、湯勺等食具在每次喂前喂後都應該用開水洗燙, 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不吃隔夜的食物;母親應注意乳☆禁☆房的清潔, 勤換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