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秩序敏感期給兒童以安全感

秩序――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秩序

萱萱最近有些不一樣。

早上到幼稚園, 她一定要先去把小熊送到樓上自己的小床上, 才肯下來吃早餐;

上午參與主題, 她一定會早早地坐在綠線上, 等待老師過來, 然後坐在老師旁邊;

在手工區工作時, 萱萱在工作完了之後, 必須把桌上的和地上的“作品”全部放在書包裡, 帶回家;

午休前, 她一定要自己選擇一套衣服, 把上午的衣服換下來;

午休時, 她必須蓋上有小熊的毯子(她有兩個被子), 並且要自己蓋;

午休起床時, 無論有多麼重要的事, 萱萱一定要先穿襪子,

Advertisiment
再穿褲子, 再紮頭髮;

吃飯時, 萱萱一定要自己選擇菜, 如果未經允許把菜盛進萱萱餐盤裡, 她會把飯倒掉, 然後再裝一份……

原來, 萱萱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 無論做什麼事, 她都會依據自身內在的秩序來完成, 否則, 她會哭著說“不”, 並且把事情再做一遍!(鄧小彥)

孫瑞雪:

萱萱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 這個時期程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 如果程式和秩序被打亂, 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混亂和不適。

對這時的幼兒來說, 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式和秩序而存在的。 這種程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 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 這就是兒童的思維, 有時稱“直線式思維”。 後來, 兒童的這種邏輯開始改變, 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

Advertisiment
在此基礎上, 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 甚至千變萬化。

秩序成習慣, 習慣成自然, 自然成人格, 這一切來自童年, 是童年造就了一個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質。

秩序是文明的基礎

孫瑞雪

為什麼幼兒在出生不久就自發地要求秩序呢?

這種需求到底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這種品質的建立, 又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對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

一個生命的有機體, 肯定是結構和秩序的, 這是大自然的定奪, 也是一個科學的系統。 這種秩序還表現在以系統的存在形式上。 就像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一樣, 我們有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她顯得奧妙、有趣和複雜。 這些系統獨立工作又在一個整體的結構中聯接、彼此牽制和支持。

上面的這個說法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你可以假設:人這樣一個生命體, 以如此的秩序化的結構系統存在著, 她所產生的無形的內在的心理活動、認知活動和精神活動又如何不彰顯秩序和結構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嘗試著說, 認知是以邏輯的秩序表現的, 精神是以法則的秩序表現的, 心理是以規律的秩序顯現, 統合起來我們說內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現的。

如果秩序是大自然的規定, 那麼環境的秩序在教育中的意義就一定是配合孩子, 幫助孩子發展內在的秩序, 和孩子內在的秩序配對了。

所以, 我們把秩序分為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

如果兒童的內在一定是秩序的, 那就一定需要外在秩序的配對, 結果是造就了秩序的人和秩序的環境,

Advertisiment
這個秩序的人又會創造一個秩序的社會。

這最後一個秩序蘊涵在生命的後面――成長也一定是秩序的。 這個秩序蘊涵在成長的秘密裡。 我們把這種秩序稱為成長的法則, 這是其中之一, 發現和觀察出這一點尤為重要的。

假如我們的孩子這些都被尊重了, 那將是怎樣的呢?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 一旦兒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 自我的形成就成為了可能, 內在就是和諧的。

有了內在的秩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有界限、承諾、規則、友善。 關係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關係也將是和諧的。

環境中的秩序表現在規則中。

每個孩子在一個群體中生活, 都知道自己的位置, 該幹什麼, 並能專注於自己的發展中。 這似乎意味著,

Advertisiment
因為人遵守了內在的秩序, 並且在外在也執行了這種秩序, 生命的能量就有了目標, 孩子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成長、探索未知的世界之中。

秩序還是誠信的基礎。 一個孩子在秩序的環境中長大, 會形成程式意識, 規則意識、獨立意識和契約意識……這樣成人後, 就成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人。 這個社會的人就會遵守秩序, 並創造秩序……這樣, 人和社會就都有了安全感, 開始信任社會和他人, 就有了尊嚴。 長此以往, 這種感覺就逐漸成了人的基本品質, 人也就會變成一個誠信的人, 社會也變成一個誠信的社會。

秩序的破壞會給兒童帶來不安全感, 思維的混亂、感覺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心理的混亂, 兒童不得不把精力轉移到對無秩序環境的抗爭中, 不得不浪費生命成長的時間。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裡,由於生存的機會不具備公平性,由於無規則和秩序,人的權利在無序中取決於其他……這樣就產生一些適合這樣社會的品質,如卑微、討好、投機、鑽營、權力欲、暴力。

有可能,我們沒有太多的能力把握生命內在的秩序,但我們清晰地知道,秩序的敏感期到來時,我們應保護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協助兒童,盡可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外在秩序和環境。

區分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本身並不是秩序中的關鍵。兒童內在的秩序我們無法改變,它就像生命需要成長一樣,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握的是環境的秩序性,這是我們確切可以做到的。環境的秩序指的是物質環境的秩序、人文環境的秩序、心理環境的秩序。外在物質秩序大概容易建立,我們可以為孩子發展設計一個有序、整潔的物質環境。但人文的、心理的環境取決於人,這就變得複雜和游離起來。

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兒童的生命世界和外在的物質世界,在早先是由人來聯接的,這就產生了一種關係,這種關係也是人文環境的一部分,人文環境的核心,是兒童生存和成長的心理環境,它必須也是有秩序的。

這是最難以保證的,它取決於成人,成人的一系列狀態……為了保證心理環境的秩序,所以就需要建立基本的規則,不是兒童遵守,而是成人尤為要遵守的規則,這樣才能把關係中的權威變換成規則。這是一個文明的上升。

規則是每個兒童得到均等發展機會的保證,是兒童全方位發展的保證,還是兒童建構智慧、獨立和平等、文明品質的保證。所以,秩序必須人人遵守。

一旦不能保證這種秩序,它就會被權威代替。在一個權力本位的社會,決定孩子一切的是老師,就如同決定教師一切的是校長。秩序就不是掌握在每個人的手裡,不是自發的,而是靠外力強制而產生的紀律,秩序就變成了權力。因為這一點,才使兒童懼怕學校,懼怕老師和成人,也使家長討好教師,企盼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這種環境造成了一系列心理問題,造成了智慧的平庸、人格的卑微、人生的乏味。

這是秩序背後的秘密。

秩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意味深長。

不得不浪費生命成長的時間。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裡,由於生存的機會不具備公平性,由於無規則和秩序,人的權利在無序中取決於其他……這樣就產生一些適合這樣社會的品質,如卑微、討好、投機、鑽營、權力欲、暴力。

有可能,我們沒有太多的能力把握生命內在的秩序,但我們清晰地知道,秩序的敏感期到來時,我們應保護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協助兒童,盡可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外在秩序和環境。

區分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本身並不是秩序中的關鍵。兒童內在的秩序我們無法改變,它就像生命需要成長一樣,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握的是環境的秩序性,這是我們確切可以做到的。環境的秩序指的是物質環境的秩序、人文環境的秩序、心理環境的秩序。外在物質秩序大概容易建立,我們可以為孩子發展設計一個有序、整潔的物質環境。但人文的、心理的環境取決於人,這就變得複雜和游離起來。

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兒童的生命世界和外在的物質世界,在早先是由人來聯接的,這就產生了一種關係,這種關係也是人文環境的一部分,人文環境的核心,是兒童生存和成長的心理環境,它必須也是有秩序的。

這是最難以保證的,它取決於成人,成人的一系列狀態……為了保證心理環境的秩序,所以就需要建立基本的規則,不是兒童遵守,而是成人尤為要遵守的規則,這樣才能把關係中的權威變換成規則。這是一個文明的上升。

規則是每個兒童得到均等發展機會的保證,是兒童全方位發展的保證,還是兒童建構智慧、獨立和平等、文明品質的保證。所以,秩序必須人人遵守。

一旦不能保證這種秩序,它就會被權威代替。在一個權力本位的社會,決定孩子一切的是老師,就如同決定教師一切的是校長。秩序就不是掌握在每個人的手裡,不是自發的,而是靠外力強制而產生的紀律,秩序就變成了權力。因為這一點,才使兒童懼怕學校,懼怕老師和成人,也使家長討好教師,企盼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這種環境造成了一系列心理問題,造成了智慧的平庸、人格的卑微、人生的乏味。

這是秩序背後的秘密。

秩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意味深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