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稱讚是一項“技術活”,你達標了麼?

Tip1:稱讚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無須拘泥形式

很多父母看了德韋克的研究, 覺得一定要誇孩子努力, 不能誇孩子聰明。 於是, 很多父母誇孩子的時候總是拘泥於一定的句式, 而且有些父母擔心:“如果孩子確實聰明, 他不怎麼努力就考好了, 我再誇努力, 顯得不真實, 也可能會誤導他。 ”稱讚孩子, 一定不要拘泥於什麼句式, 否則就會顯得不真實。

美國心理學家所說的“努力”(effort)不是中文裡面的“刻苦” “用功”的意思, 而是體現了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一種思路, 即在這件事情裡, 你付出了什麼。 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你很專注, 你一直保持著熱情和興趣, 你能積極跟別人合作等, 這所有的“付出”就是“努力”。 所以無論他是否輕鬆做到, 是否最後成功, 我們都可以去稱讚他在這個過程裡的付出, 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欣賞和情感, 這才是激勵孩子的動力。
還有很多人認為, 聰明、帥、漂亮, 這些都不是孩子的功勞, 都是遺傳的, 所以一律都不能誇, 誇了會讓孩子驕傲, 就不努力了。 我認為, 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 關鍵不在於是否稱讚孩子聰明, 而在於是否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 即我前文提到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大寶一年級的時候, 有一天回家說:“媽媽, 今天老師說我實在太棒了, 不需要上一年級的數學, 以後會有另外一個老師來給我上高年級的數學課。
Advertisiment
”我聽到後心裡咯噔一下, 心想:“老師你怎麼能這麼說呢?萬一他覺得自己聰明沾沾自喜, 不好好學了呢?”後來我觀察了一段時間, 發現他非但沒有不好好學, 反而對數學越來越熱愛, 而且他也沒有因為數學突出受到同學讚揚而沾沾自喜。
有一天他說:“媽媽, 我以後要去上哈佛。 ”我問:“為什麼啊?”他說:“聰明的孩子都去上哈佛。 ”我哈哈大笑:“那全世界那麼多聰明的孩子呢, 只有一個哈佛, 不是每個聰明的孩子都能去哈佛。 ”他若有所思:“嗯, 如果想去哈佛, 我必須努力學習。 我每年都需要爭取進入天才小組。 ”我說:“那你就好好努力吧。 ”
通過這些對話, 我發現, 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認為:“是的, 我很聰明, 但是, 如果我不努力的話,
Advertisiment
我將浪費我的天分, 將來一事無成。 所以, 我的付出依然很重要。 ”這樣的孩子, 根本不會在周圍人誇他聰明的時候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

Tip2:用心觀察、真心欣賞孩子, 給他適量適當的稱讚

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度而不能氾濫, 稱讚也是如此, 一定要非常小心、適度。 我們並不需要時時刻刻稱讚孩子。 事實上, 很多時候, 在關係默契的家庭, 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心領神會的微微點頭、一個小手勢, 勝過千言萬語。 珍惜我們的口頭稱讚,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我滿足感。

有時候可以是客觀的描述, 簡短不加判斷的陳述:“我覺得你在這個作業上花了很多功夫啊。 ”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他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就可以了。 或者可以問一些問題:“今天的比賽,
Advertisiment
你感覺你做得怎麼樣?”允許孩子自己去反思和決定他對自己的收穫是怎麼想的, 怎麼感受的, 逐步引導他對“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成功”這樣的概念進行內化。
我和我家孩子往往不需要太多語言。 有時候一個親吻, 有時候一次擊掌, 有時候偷偷晃一下大拇指, 示意他們我看到了, 我就會發現他們的臉亮了起來。
所以, 真正的賞識教育, 應該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基礎上。 父母用心觀察孩子, 真心欣賞孩子,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稱讚其實是很自然的情感表達, 不需要一定的形式。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怎麼可能患“稱讚依賴病”呢?怎麼可能僅僅為了得到他人的幾句稱讚而去迎合別人呢?怎麼可能為了別人幾句稱讚而沾沾自喜不努力了呢?這樣的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賞,
Advertisiment
會被持續激發內部動力, 而更加努力。
所以, 稱讚有方法, 父母們不必過分擔憂和焦慮, 給孩子更多的愛與真誠, 讓他明白成敗只是結果, 過程的付出和收穫是更美妙的事情, 相信, 你的孩子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成長, 並健康地長大。
本文節選自《養育的選擇:13個育兒困惑解答給你一個科學教養觀》陳忻著。
用“科學”來說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告訴你99%的家長都會困惑的13種養育難題背後的秘密, 瞭解兒童發展的全域, 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糾正目前流行的各種教育迷思以及關於美國教育的種種錯誤傳言, 為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為父母解壓,讓父母回歸理性和從容。
為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為父母解壓,讓父母回歸理性和從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