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積木築就通向諾貝爾獎之階梯

朱棣文的英文名字叫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 當他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出生時, 他的父親--時任華盛頓大學化學工程教授的朱汝瑾怎麼也想不到, 這個大眼睛的漂亮男孩, 會在半個世紀後獲得諾貝爾獎。

童年的朱棣文有著豐富的想像力, 他經常將軟肥皂捏成各種動物形狀, 連大人看到也感到驚奇。 稍大一點, 他就能用小刀在木頭上雕刻飛機、軍艦等他感興趣的玩意兒, 客廳裡到處擺放著他的傑作。 到了小學四年級, 朱棣文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安裝工了。 他經常把一大堆零件組裝在一起, 做成一個連他自己也不知為何物的大東西。

Advertisiment
他的房間裡, 堆滿了他亂丟的金屬“大樑”和小螺釘、小螺母。 通情達理的母親允許朱棣文進行他的“工程創作”, 並且對他進行鼓勵。 但是, 由於他不喜歡死記硬背, 讀小學時他的成績並不出色, 對家庭作業也不怎麼感興趣。

那時的朱棣文非常淘氣, 他頭腦中經常閃現出其他孩子想不到的主意。 有一次, 在上英文閱讀課時, 朱棣文發現有兩篇文章系同一作者所寫, 他就像發現了新大陸, 立刻大聲叫著, 手舞足蹈地跳著。 朱棣文讀高中時的物理老師湯瑪斯·邁納是一位博士, 他淵博的知識對朱棣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在課堂上, 邁納先生把枯燥的物理理論解釋得通俗而有趣味。 他還告訴學生,

Advertisiment
物理是“萬物之理”, 在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一切都要追溯到那個“理”。

在邁納老師的鼓勵下, 朱棣文在紐約花園市中學的最後一個學期裡, 自己設計製造了一個物理鐘擺, 並用它精確地測量了重力加速度。 朱棣文說, 是他從小就開始的“建築”經歷所積累的技能, 直接對他建造鐘擺起了作用。 但他高中畢業後, 父親不太贊成兒子在大學裡攻讀物理專業, 他認為物理學領域強手林立, 面臨的挑戰和難度極大;他認為, 善於繪畫的兒子更適合讀建築業。 然而朱棣文仍然選擇了物理學。 父親最終尊重了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