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今年五歲, 從上幼稚園開始老師就經常對媽媽說, 果果總是坐不住, 上課時東張西望, 小動作特別多, 經常惡作劇, 欺負小朋友, 不隨他的意願就大哭大鬧, 有時躺在地上不起來, 影響班級正常活動的進行。 媽媽說, 有了果果她就不上班了, 自己很尊重孩子, 怕阻止孩子會給他帶來痛苦, 就比較隨著他的性子做事。 現在孩子很好動、坐不住, 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鬧脾氣。 媽媽擔心孩子得了多動症。
孩子需要積極約束看到果果, 一個長得非常可愛的小男孩, 確實很好動, 但不是多動症。 究其原因, 是父母從小對他“管”得不夠。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說要讓孩子自由成長, 要讓孩子自己做主, 大人要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些聽起來很美妙, 似乎是對孩子的尊重, 事實上是對孩子的另一種不負責。 孩子的需求值得我們尊重, 但切不可放縱。 他們的要求往往隨意性很強, 大多是聽憑自己身體的感覺率性而為。
Advertisiment
積極約束是對孩子不規範的行為提出肯定的、正面的要求。 對孩子進行積極約束要求大人巧妙地將孩子那些隨意的、主觀的、自發的“我想要”轉換為符合一定社會發展規範的客觀的、自覺的需要。 比如孩子好動, 父母就可以定時定量地讓孩子做運動, 這既疏導了孩子想動的“能量”, 又鍛煉了身體。
從孩子兩歲開始積極約束一般而言, 對孩子進行規範教育, 兩歲左右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年齡, 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 口語已經得到發展, 他們已逐漸懂得成人的語言指導, 只要成人的要求合理, 是他們力所能及的, 他們在行為上就能遵循, 並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為。
Advertisiment
約束的目的是讓孩子建立出自內心的自我約束意識, 而不只是滿足家長的內心需求。 約束孩子要以孩子心理發展為基礎, 孩子的行為習慣正在形成, 自製力也很弱, 不可能約束一次就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所以家長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用這些方法給孩子積極約束積極約束不只是對孩子說“不可以”, 還要告訴孩子“可以做……”, 這就是引導。 對孩子進行約束可以從引導孩子建立符合規範的生活步調開始。 比如制定從早晨到晚間的生活常規——早餐時間、午餐時間、娛樂時間、午睡時間、洗澡時間。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現在該吃飯了”“現在可以玩了”“現在可以做喜歡的事”“現在該午睡了”“現在該洗澡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