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引導孩子的方式:
讓孩子瞭解“物品”的所有權, 即哪些東西是自己的, 哪些是別人的?屬於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 他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才能使用。 在家中也要建立這種所有權的意識。 將孩子的東西與成人的東西區分開, 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長的東西時, 必須徵求父母的同意。 家長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時, 徵求孩子的意見。
對孩子的需要適度滿足。 現在的家庭對孩子的需要往往滿足過度造成孩子一種思維習慣:我想要就能有, 我想要就得有。 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 就會出現“強佔”或“私拿”,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樂於與家長交流。 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對於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很重要。 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 讓孩子樂於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你是不是也想要一個小瑞那樣的筆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錢買一個。 ”孩子每天回到家, 都要與他(她)聊聊在幼稚園或在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 讓孩子養成與家長說“心事”的習慣。
家長要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一定是漸進的, 有時是由於家長的教育方法不適當才導致孩子出現某些問題。 用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要有正確的判斷。 有的家長在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後, 認為孩子的行為是“偷”, 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斷孩子的行為是“故意”的, 而孩子這時的行為往往是“無意”的。 而在家長提醒後孩子還不改, 就判斷為“故意”, 如果想通過一次教育就糾正孩子的行為, 那教育不就太簡單了嗎?要對孩子的心理成熟水準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才能使家長站在孩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