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究竟哪三層境界讓親子溝通無障礙

親子溝通是令許多父母很頭疼的事, 我經常會在網站裡收到這樣的提問――

“我的孩子特別倔強, 我不厭其煩地給他講道理也沒用, 我該怎麼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歲, 在大人眼裡一點都不聽話, 什麼不能玩, 他就偏去玩, 要什麼東西就要馬上兌現, 不買的話就大哭大鬧, 讓家長很是頭疼。 對大人也不禮貌, 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的寶貝現在不到2歲半, 在同齡兒童中要比一般的孩子更調皮, 什麼事都比別的小孩逞強, 說教都沒效果, 甚至還動過武力, 實在讓人頭疼。 請問我該怎麼辦?”

在我看來, 這些問題都是由於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造成的。

Advertisiment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方式, 無論是朋友、同事, 還是家人, 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 而許多父母卻掌握不好與孩子溝通的原則和方法, 頻頻發生親子大戰。

說到親子溝通的3層境界,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有沒有道理, 再看看對促進良性的親子溝通是否有所幫助。

第一層境界: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早在幾年前還沒有生孩子時,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主題是“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很快, 一位老同學看了文章後給我打電話, 說:“你講的道理都很好, 我也有所感悟, 但是做起來可不容易。 ”我記得自己還振振有詞地“教育”了他一通, 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真是紙上談兵。 當我真正成為媽媽後,

Advertisiment
才體會到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未必順利。

站著說話怎麼也比蹲下來輕鬆, 尤其是我這等高齡媽媽, 蹲一會兒就會腰酸腿疼。 然而, 往往在我發現寶貝兒子熊壯壯對我的“高論”充耳不聞的時候, 或者我對他的問題答非所問的時候, 才會突然間想起來這條“定律”, 於是立刻蹲下去, 問題也就解決了。

“蹲下來”是瞭解孩子的一個途徑, 因為只有“蹲下來”, 我才能更清楚得聽到他說的每一句話, 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準確的回應。 而在和孩子平視的狀態下, 我覺得更能夠瞭解他的內心感受, 同時他也能感覺到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當我們和一個成年人對話的時候, 看著對方的眼睛很重要, 因為能從眼睛中讀到許多言語之外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對孩子也是這個道理, 瞭解是溝通的前提, “蹲下來”是瞭解孩子、進行良性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蹲下來”只是一個肢體動作, 但它卻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態從心裡放下來。 這才是最難做到的。 這一代孩子跟我們小時候確實不一樣了, 他們好象天生就對尊重、平等有著更強烈的要求。 也許, 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心理需求, 只不過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環境下, 還沒來得及發芽就被泯滅了。 可是, 如果現在還想用上一代對待我們的那一套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擺起大家長的架子, 那麼, 親子衝突勢必難免。

其實, “蹲下來”本身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己。 我們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視孩子, 在平視的狀態下,

Advertisiment
我們也能體會到平等, 你的語氣可能就會緩和下來, 心態也不再那麼居高臨下, 與孩子的交流會更加順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