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究竟哪些誤區會使孩子變得不幸呢?

使孩子變得不幸的父母們的三大誤區

那些認為自己不幸的孩子們, 他們幸福的條件又是什麼呢?我們以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孩子為物件, 提出了“當你們實現了什麼的時候感到最幸福”的問題。 “好的學習成績”這個回答占了所有回答的40.3%, 高居答案之首, 而“一定要有很多錢”的回答占了24.6%的比例, 排在第二位。 而“為何學習成績非常重要”的理由中, 有70.9%的孩子回答“如果成績不好的話就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了”。 此外孩子們最想做的職業以法官、檢察官、醫生等專業性極強的職位為首, 理由是“因為這些工作能賺到很多錢”。

Advertisiment

小學四至六年級、還未進入中學的孩子們就已經有了“要做能賺很多錢的工作”的目標, 甚至有了“成功≥幸福”這樣歪曲的價值觀。 因為這些孩子們都從父母那裡接受了成就指向型教育。 從孩子們開始學習的那一刻開始, 父母就不停地告訴他們獲得好成績才是獲得成功的捷徑, 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只有成功人士才能獲得幸福生活的“幸福”價值觀。 如果想讓孩子真正瞭解幸福的極致, 或是讓孩子走上實現幸福人生的正確大道, 那麼就必須先矯正父母們的價值觀念。

第一大誤區:金錢是幸福的保障

在成人的眼中, 經濟上的寬裕是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條件, 這一誤解也被他們的孩子繼承了下來。

Advertisiment
這就是父母們對於幸福觀念抱有的首要誤解。

經濟能力和幸福之間並非沒有關聯。 以人類行動理論榮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說過:“經濟能力與幸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但他也同時表示, 人對幸福的感知度並不會隨著經濟能力的提高而等比例地得到提升。

卡尼曼將家庭收入不同的群組進行比較, 做了一項實驗。 結果顯示:在超過一定的收入之後, 收入再增加, 個人能夠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 比方說家庭年收入在9萬美元以上的群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3%, 而家庭年收入在5至9萬美元的群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2%, 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1%。 另一方面, 家庭年收入不足2萬美元的群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20%,

Advertisiment
相當於高收入群組的一半。 即, 經濟能力和幸福在某個水準之下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但在超越一定的界限之後經濟能力對於幸福度的影響力就不怎麼大了。

對此, 英國華威大學的安德魯・奧斯瓦德(Andrew Oswald)教授說道:“大多數人在腦海中誇大了幾千美元放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感。 這種幸福的感受其實比一般人所想像的還要平淡無奇。 如果想要獲得幸福的生活, 與其將時間荒廢在獲得更高的月薪或是賺更多的錢上, 不如把時間投資在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上更為明智。 ”

實際上相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來說, 如今的英國人積累了高於那時幾倍的財富。 但1957年時有52%的英國人“感到非常幸福”,

Advertisiment
2005年只有36%的英國人做出了同樣的回答。 此外, 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美國比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增加了整整10倍的憂鬱症患者, 患上憂鬱症的平均年齡也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29.5歲大幅下降到了今日的14.5歲。

通過以上這些事例我們可以得知, 雖然經濟能力是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 但並不是能決定你是否幸福的全部因素。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只有賺許多錢變幸福的可能性才會提高, 並將自己的這種主觀判斷教給了孩子們, 造成了一種錯誤的“幸福”概念。 抱有“錢>幸福”觀念生活的孩子們將“金錢”而不是“幸福”定為自己人生的目標。 如果你希望將真正的幸福送給孩子作為人生的禮物,

Advertisiment
那麼就一定要教會他們人生的目標並不是“金錢”而是“幸福”。 經濟能力不過是實現幸福人生的手段之一。

第二大誤區:成功是幸福之母

我們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到小學、中學、高中為止的漫長時間內, 都對如何提高成績做出了巨大的投入。 在這段歲月中孩子們的目標只有一個, 衡量成功的尺度就是他們是否能進入一流的大學, 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道的那樣, 在進入名牌大學的一瞬間孩子們都會沉醉於短暫的幸福之中:“啊, 我終於實現目標了。 現在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

然而這種幸福感並不能持續很久。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狀下生存下來, 他們費盡心思埋頭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 外語能力也是必需條件之一, 於是除了專業學習之外,時間幾乎都被用在外語學習上了。如此夜以繼日埋頭苦學的結果,是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進入了人人為之羡慕的企業並獲得了安定的職位,此時他們又會沉醉於瞬間的幸福之中:“啊,終於獲得了這人人羡慕的安定職位了,現在我終於能一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面生活了。”

但這樣的幸福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還必須加夜班,週末也得在家一直工作。雖然你可能想去旅行,也想要做些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因為你害怕被其他人所超越,於是就變成了為了獲取更高職位而不顧一切的工作狂人。在這種狀態下,你結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間你已經人到中年。儘管你仍然精力旺盛,但在後輩們後浪推前浪的狀態下,你將處在實質上被辭退的危機之下,而之前你已經將自己的所有盡數投入在工作之上,你曾不管不問的家庭裂痕如今也無從修復。在失去一切的當口你或許會忍不住大喊:

“我的人生究竟從哪裡開始走錯了呢?”

對於你的問題,人們會這樣回答:

“大家都是這麼生活的!”

這樣的人生便是現在的父母們磨破嘴皮在孩子們耳邊闡述的幸福生活的實質。父母對孩子們反復闡述的“幸福生活”的現狀,不過是一種成就主義者的人生罷了。

2010年初,有一則關於某知名集團副社長自殺的報導。畢業于名牌大學並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在企業中一路榮升至副社長的位置。換句話說,這正是大多數父母期望的“成功人生”的典型代表,而他為何會做出如此極端的選擇呢?

儘管我們無從得知其中的真正緣由,但可以推測到部分原因是來自業務上的巨大壓力。因為從未經歷過失敗,儘管他擁有的財富、名譽和地位可以使他排入韓國前10%的優勢人群中,但他卻感受不到一點幸福。

人們生活在一種成就指向主義的狀態之下,是因為他們堅信當目標達成之時他們一定會獲得幸福。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當你實現一個目標的同時又會產生另一個目標,你又不得不放棄現在的生活,為抵達未來的某個地點而氣喘吁吁地奔跑。就像當你翻越一座小小山坡之後另一座大山又會出現在你的視線之中一樣。

“如果想要獲得社會認同的成功,就必須要這樣做。”

“那麼,既然現在已經實現了一個目標,為了獲得更好的成果我必須更加努力才行。”

這種強迫自己放棄當下幸福的做法,漸漸讓我們的孩子站在與幸福完全相反的位置,成為盲目的成就主義者。簡而言之,如果只強調成就至上主義,那麼孩子是不會感受到幸福的。

第三大誤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現在我們要談論的,是有關幸福的普遍誤解中最後一種例子。最後的誤解就是,為了未來的幸福必須放棄現在的快樂。父母們對著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孩子們說:“幸福並不存在於當下而是存在于未來,只有忍耐現在的痛苦,未來你們才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此外他們還告訴孩子們,現在的快樂是未來幸福的絆腳石,是不被需要的,強調必須犧牲現在的快樂。那麼當下的快樂究竟是否會給未來的幸福帶來負面的影響呢?

孩子們從進入幼稚園或是小學之前就已經開始接受教育。即便是躺在搖籃裡的嬰兒也要通過父母的表情和氣味感受不安或安定。孩子們從開始蹣跚起步的時候起就要不斷接觸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從能夠說話開始就要學習表達自身情緒的方法,也要從父母那裡學習各種各樣的詞彙和語句。這所有的行動都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從出生的那一瞬間開始就逐步接觸這個廣闊的大世界,不斷吸收全新的事物。

此時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全新的世界充滿了令他們感到驚奇的東西。躺著觀察的世界和坐著觀察的世界完全不同,而坐著觀察的世界又與站著或是走著觀察的世界完全不同。孩子們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展現出了非凡的好奇心,他們因為對位於高處的事物感到好奇而站起來,為了更快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開始行走。這段時期內孩子們的學習是由好奇心和快樂組成的。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展現出的好奇心,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會帶來快樂。這段時期孩子在學習上速度驚人的原因正是他們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種充滿好奇心和快樂的教育,從孩子進入幼稚園或是學校時開始發生了改變。孩子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了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好成績的觀念,並學到了好成績是未來幸福生活的保證。此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情了。從那一瞬間開始,學習並不意味著快樂,而是為了獲得“成功”而不得不履行的義務。 終於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快樂”這個詞慢慢地消失了。

那麼失去當下的幸福僅僅追求成功的孩子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2010年5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法律專業研究院中的某個學生以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他於2006年考入首爾國立大學法學系,2010年2月畢業之後獲得了直接進入法學院的資格,足見他擁有多麼出眾的實力。但他卻通過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劇並不僅僅在這一個學生的身上發生。

2008年3月首爾國立大學的大學生活文化院開通了以首爾國立大學學生為對象的24小時諮詢熱線“SNUu CALL”。諮詢熱線開通以後一年內就接到了3000多通電話。那麼在足可代表所有父母的夢想,也被稱為成功捷徑的首爾國立大學內,學生們為何會感到如此困擾呢?

根據大學生活文化院提供的報告可以看出,首爾國立大學學生們的困擾主要有未來出路、適應學校以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但其實如何適應社會,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遇到這樣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卻認為自己的人生根基被動搖,甚至選擇自殺結束生命的精英學生們,讓他們無法戰勝困難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精神層面的內在力量。將“進入首爾國立大學”當做目標的孩子們在進入大學的那瞬間,會忽然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而確信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何的人,通常在適應環境和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出較為積極的判斷和選擇。

能夠戰勝痛苦和難關的力量來自明瞭人生的意義。明確瞭解自我存在的意義,明確生活下去的目標和意義,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生活的人,才能以快樂的態度忍受痛苦與磨難。

父母們對於幸福的誤解將自己的孩子推入了不幸的深淵。只要有很多錢便能獲得幸福的誤解和必須獲得成功才能變得幸福的誤解,正在剝奪孩子們當下的快樂與現在的幸福。然而父母們渾然不知,他們抱有的誤解不僅會讓孩子們失去現在的幸福,也有可能讓他們失去未來的幸福。

只有不斷體味到當下的快樂,孩子們才能領悟到真正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感到最幸福,為了保持那種幸福的感覺必須做些什麼。對於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不斷衝刺的孩子們來說,在這過程中他們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危機都不是痛苦的來源。而在這個拼搏的過程中,成功會自然而然來到他們的面前。為了能夠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孩子便會傾其所有,這樣一來他們不可能獲得不了成功。只有擁有幸福的生活才能夠實現成功的目標。 於是除了專業學習之外,時間幾乎都被用在外語學習上了。如此夜以繼日埋頭苦學的結果,是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進入了人人為之羡慕的企業並獲得了安定的職位,此時他們又會沉醉於瞬間的幸福之中:“啊,終於獲得了這人人羡慕的安定職位了,現在我終於能一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面生活了。”

但這樣的幸福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還必須加夜班,週末也得在家一直工作。雖然你可能想去旅行,也想要做些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因為你害怕被其他人所超越,於是就變成了為了獲取更高職位而不顧一切的工作狂人。在這種狀態下,你結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間你已經人到中年。儘管你仍然精力旺盛,但在後輩們後浪推前浪的狀態下,你將處在實質上被辭退的危機之下,而之前你已經將自己的所有盡數投入在工作之上,你曾不管不問的家庭裂痕如今也無從修復。在失去一切的當口你或許會忍不住大喊:

“我的人生究竟從哪裡開始走錯了呢?”

對於你的問題,人們會這樣回答:

“大家都是這麼生活的!”

這樣的人生便是現在的父母們磨破嘴皮在孩子們耳邊闡述的幸福生活的實質。父母對孩子們反復闡述的“幸福生活”的現狀,不過是一種成就主義者的人生罷了。

2010年初,有一則關於某知名集團副社長自殺的報導。畢業于名牌大學並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在企業中一路榮升至副社長的位置。換句話說,這正是大多數父母期望的“成功人生”的典型代表,而他為何會做出如此極端的選擇呢?

儘管我們無從得知其中的真正緣由,但可以推測到部分原因是來自業務上的巨大壓力。因為從未經歷過失敗,儘管他擁有的財富、名譽和地位可以使他排入韓國前10%的優勢人群中,但他卻感受不到一點幸福。

人們生活在一種成就指向主義的狀態之下,是因為他們堅信當目標達成之時他們一定會獲得幸福。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當你實現一個目標的同時又會產生另一個目標,你又不得不放棄現在的生活,為抵達未來的某個地點而氣喘吁吁地奔跑。就像當你翻越一座小小山坡之後另一座大山又會出現在你的視線之中一樣。

“如果想要獲得社會認同的成功,就必須要這樣做。”

“那麼,既然現在已經實現了一個目標,為了獲得更好的成果我必須更加努力才行。”

這種強迫自己放棄當下幸福的做法,漸漸讓我們的孩子站在與幸福完全相反的位置,成為盲目的成就主義者。簡而言之,如果只強調成就至上主義,那麼孩子是不會感受到幸福的。

第三大誤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現在我們要談論的,是有關幸福的普遍誤解中最後一種例子。最後的誤解就是,為了未來的幸福必須放棄現在的快樂。父母們對著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孩子們說:“幸福並不存在於當下而是存在于未來,只有忍耐現在的痛苦,未來你們才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此外他們還告訴孩子們,現在的快樂是未來幸福的絆腳石,是不被需要的,強調必須犧牲現在的快樂。那麼當下的快樂究竟是否會給未來的幸福帶來負面的影響呢?

孩子們從進入幼稚園或是小學之前就已經開始接受教育。即便是躺在搖籃裡的嬰兒也要通過父母的表情和氣味感受不安或安定。孩子們從開始蹣跚起步的時候起就要不斷接觸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從能夠說話開始就要學習表達自身情緒的方法,也要從父母那裡學習各種各樣的詞彙和語句。這所有的行動都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從出生的那一瞬間開始就逐步接觸這個廣闊的大世界,不斷吸收全新的事物。

此時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全新的世界充滿了令他們感到驚奇的東西。躺著觀察的世界和坐著觀察的世界完全不同,而坐著觀察的世界又與站著或是走著觀察的世界完全不同。孩子們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展現出了非凡的好奇心,他們因為對位於高處的事物感到好奇而站起來,為了更快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開始行走。這段時期內孩子們的學習是由好奇心和快樂組成的。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展現出的好奇心,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會帶來快樂。這段時期孩子在學習上速度驚人的原因正是他們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種充滿好奇心和快樂的教育,從孩子進入幼稚園或是學校時開始發生了改變。孩子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了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好成績的觀念,並學到了好成績是未來幸福生活的保證。此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情了。從那一瞬間開始,學習並不意味著快樂,而是為了獲得“成功”而不得不履行的義務。 終於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快樂”這個詞慢慢地消失了。

那麼失去當下的幸福僅僅追求成功的孩子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2010年5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法律專業研究院中的某個學生以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他於2006年考入首爾國立大學法學系,2010年2月畢業之後獲得了直接進入法學院的資格,足見他擁有多麼出眾的實力。但他卻通過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劇並不僅僅在這一個學生的身上發生。

2008年3月首爾國立大學的大學生活文化院開通了以首爾國立大學學生為對象的24小時諮詢熱線“SNUu CALL”。諮詢熱線開通以後一年內就接到了3000多通電話。那麼在足可代表所有父母的夢想,也被稱為成功捷徑的首爾國立大學內,學生們為何會感到如此困擾呢?

根據大學生活文化院提供的報告可以看出,首爾國立大學學生們的困擾主要有未來出路、適應學校以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但其實如何適應社會,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遇到這樣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卻認為自己的人生根基被動搖,甚至選擇自殺結束生命的精英學生們,讓他們無法戰勝困難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精神層面的內在力量。將“進入首爾國立大學”當做目標的孩子們在進入大學的那瞬間,會忽然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而確信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何的人,通常在適應環境和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出較為積極的判斷和選擇。

能夠戰勝痛苦和難關的力量來自明瞭人生的意義。明確瞭解自我存在的意義,明確生活下去的目標和意義,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生活的人,才能以快樂的態度忍受痛苦與磨難。

父母們對於幸福的誤解將自己的孩子推入了不幸的深淵。只要有很多錢便能獲得幸福的誤解和必須獲得成功才能變得幸福的誤解,正在剝奪孩子們當下的快樂與現在的幸福。然而父母們渾然不知,他們抱有的誤解不僅會讓孩子們失去現在的幸福,也有可能讓他們失去未來的幸福。

只有不斷體味到當下的快樂,孩子們才能領悟到真正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感到最幸福,為了保持那種幸福的感覺必須做些什麼。對於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不斷衝刺的孩子們來說,在這過程中他們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危機都不是痛苦的來源。而在這個拼搏的過程中,成功會自然而然來到他們的面前。為了能夠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孩子便會傾其所有,這樣一來他們不可能獲得不了成功。只有擁有幸福的生活才能夠實現成功的目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