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由於環境中化學物的污染, 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中的雄性性☆禁☆器官和生育能力都受到影響, 導致雄性變得越來越“陰柔”。 這一研究結果綜合了世界各國250多個科學研究的結果。
近年來, 人類和野生動物所暴露的環境中的新化學品種類超過10萬種。 許多化學物品被科學家視為“內分泌干擾物”。 其中包括鄰苯二甲酸鹽(被廣泛 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兒童玩具中)、在傢俱和電子產品上使用的阻燃劑、雖被禁用但仍被廣泛使用的多氯聯苯(PCB)以及多種殺蟲劑。
報告指出:“脊椎動物的雄性雌性化已經成為廣泛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科學家在英國低地地區河流中一半雄性魚的睾丸裡發現了魚卵。
科學家發現, 阿拉斯加地區2/3的黑尾鹿睾丸未降到陰囊中, 而在美國蒙大拿州, 2/3的白尾鹿也出現了生☆禁☆殖☆禁☆器異常。 在南非, 由於食用了受到高度化學物污染的食品, 大羚羊的睾丸遭到了破壞, 而在一個受到污染的自然保護區, 雄性黑線姬鼠根本無法產生精子。
在世界其他地方, 北極熊同時擁有陰☆禁☆莖和陰☆禁☆道。 而美國佛州的雄性黑豹已經無法產生正常的精子。 此外, 睾丸變小的水獺, 陰☆禁☆莖變短的貂也都被發現。
佛羅里達大學教授盧·吉列警告稱, 這一報告對人類“亮出了紅牌”, 敲響了警鐘。 美國有研究顯示, 那些在懷孕期間接觸化學品的女性,
Advertisiment
加拿大、俄羅斯和義大利受到嚴重化學污染的地區的女性, 生育女孩的幾率是生育男孩的兩倍。 有科學家認為, 這或許可以解釋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男女性 別比例所發生的神秘變化。 通常男女新生兒的比例是106∶100, 但是這一比例如今在下降。 據統計, 僅在美國和日本兩國, 就有25萬女嬰“本該”是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