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童年時,發生了什麼呢?

為了與幼齡兒童進行交流, 好幾代的母親認為模仿“寶寶說話”是合適的做法。

說“寶寶話”不是交流。 對於處於人生第一時期的低幼兒童, 母親們傾向于用人們慣常對寵物使用的語言去講話:人們是在談論寵物, 而不是與之交談。 甚至一些人更容易對一條狗或者與一隻貓說話, 對一個孩子則不然。 我認為原因在於為了把我們自己構建為成人, 我們被迫壓抑所有屬於童年的東西, 被一種對我們來說完全陳舊的過去所迷惑, 這好像是對我們自己的幽靈講話。 於是我們就不讓自己這麼做。 我們拒絕對我們的嬰兒講話,

Advertisiment
而當我們看到他們時, 我們會自我同化於我們過去做嬰兒時自己的媽媽。 父母們的做法完全是自發的;他們同化于自己的父母, 同時亦同化于嬰兒。 他們借一個“虛構的”嬰兒之身與本人產生自戀關係, 而不是在現實中與面前這名嬰兒產生關係。 並且對於這種與自己的關係, 他們通過與另外一個成人發生關係而將其客觀化, 他們和這個人談論孩子, 而自己卻不和孩子交談。

當我們提及我們的童年時, 發生了什麼呢?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談論他們自己, 比如他們說:“小姑娘, 不要再抽煙了。 ”……或者說:“我在想自己面對這種情況該做什麼呢?”有許多人在談到自己時自稱為“你”;更為罕見的是人們使用“他”來談論自己,

Advertisiment
但也有人這麼做。

有一次。 我們請人吃晚飯。 我們勸客人多夾一道菜, 他回答我們說(這是位藝術家):“不, 他吃夠了……。 我不想讓他再吃了。 ”他說這話不是開玩笑。 對他來說, 這是一種拒絕暴食的有效方法。

當公眾人物名聲遠揚時, 他們喜歡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 就像戴高樂當初談到他自己時說的那樣:“戴高樂對法國負有責任……”一些著名的作家甚至給自己起了筆名, 比如加里阿加爾, 這使他們更容易以第三人稱去談論自己。 如果人們用過去時談論自己, 那麼最終說來, 像談論另一個人那樣, 即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可能會更加合適。

如果我說“我小時候常做傻事”或者“我小時候爸媽覺得我在其他小朋友中間很活潑”,

Advertisiment
我就在談論過去的我, 這不是現在的我。 人們不能用現在時去談論過去的自己。 我們做不到用現在時對孩子講話, 因為我們是對在我們身上以未完成過去時存在的孩子講話。 因此我們可以對一條狗說話, 因為我們有一個沉默的現在, 我們將其視為自己的一隻家畜, 它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服從於我們。 於是我們就對家畜說話:“你不高興……”好像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不高興了。 然而對於我們置身過去對其進行自我認同的孩子, 我們難以“真實地”和他講話, 認為他和我們一樣聰明, 甚至大部分時候更加聰明。 我們無法承認這一點。 我們總是把價值與力量、缺乏經驗與愚蠢、理智與威懾力混為一談。

當人接受了一次精神分析之後,

Advertisiment
就能重建當前的“我”和兒時的“我”之間的正確關係, 找到正確的距離。

這不僅是距離問題。 人對於自我, 無論是當前的還是過去的自我, 他都絲毫不感興趣。 在我看來, 尤其這一點才是我過去所接受的精神分析的主要結果:對於當初從中感受到的東西而言, 我的過去已經不再讓我感興趣。 這就像照片一樣:人時常想著它們……當一家人在一起時。 但至於自己……他已經死去了。 他只是因為周圍有其他人才得以複生, 這些人就像自己某種生活經歷的見證人。 這已經成為“歷史”。 有時您會遇到家裡的一個人和您談起您小時候的樣子, 並對您說:“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你好像在想什麼, 眼睛睜得大大的……你不說話, 大家說:她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呢?”等等。

Advertisiment
我一點也想不起來我當時在想什麼事, 但既然大家都和我這麼說, 我就通過他們的話和他們一起見證了兒時的我, 並且我承認我當時應該就是照片上顯示的那個小姑娘模樣。 對我來說, 這些是快樂往事所留的些微痕跡。 可能一些人對我的表情保存有更令人難受的記憶。 但我自己卻不是這樣。 無論如何, 我回憶不起當時的快樂, 而只是記得曾近距離地親歷過生命中的片刻時光, 有一個應該是我的人當時是快樂的。 相反, 對於春天的氣息、復活節到鄉下度假時自然的復蘇……四月份巴黎的幾場暴雨, 我則懷著非常明確的感覺回憶起來:我驚喜地發現這居然能夠存在。 這與我現在的樣子還是有關係的, 我有時會感受得到。如果這是自身具有的兒童與成人雙重身份的重新統一,這個時刻也許能真正用現在時來度過。在與自己和解的從容中度過。當人們說自己在尋找某種統一時,我認為就是這種統一。不能把它與人們以為的在胎兒生命狀態中與母親曾擁有的統一相混淆。這是幻覺。這種統一從未存在過。他們從未與母親融為一體:胎兒裹著胎衣呆在母親腹中,這不是統一,也未曾有過統一的感受;當然曾經有過化學和物理性傳染:母親的溫度給胎兒帶來溫暖;母親的生命就是胎兒的生命;母親血液中的糖分供養著胎兒的血液;這是一種生理交流,胎兒能捕捉到外界的聲音和母親的一部分聲音,但從未有過融合……人們所尋找的所謂與母親的統一,我不認為它是與母親產生的。我的記憶使我激動地重溫呼吸和嗅覺帶來的與宇宙現象相關的感受。我思索這是否是人從其與父母的關係歷史中分離出來的真正個性。此時,人在其與世界的關係中所擁有的特殊敏感性獲得了解放,最終說來它剝離掉了其餘的一切東西。因為我不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我是7個孩子中的第4個),我身邊總是有很多人圍著。然而我自己所感覺到的真的只是自己。那裡的其他人也許感受到了相同的東西,但它沒有獲得交流。這些人沒有對我說:“我多麼享受春天啊……”這是一些從未被說出來、但也許被人分享的感覺。因此,當屬於自然地理、天氣等範疇的某種東西讓我產生上述感受時,還有除我之外的其他一些人在當前生活中的其他時間感受到了……此時,我又變成了我小時候那個小姑娘,我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réminiscence),這像是一種感覺閃光。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膨脹的自戀心理保存著些許回憶。如果這種記憶重現被歸因於與第三者的重逢及其所講的話語,那麼它肯定將比重溫一處地理空間、一種氣候或一次宇宙事件時重現的記憶更為脆弱。此時,我們體驗到的是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歸根結底,因為人們被迫背負過去和祖先的生活經歷,人的生命狀況難道不就是把自己從胎兒時期所留的傷痕、所受的創傷中解脫出來嗎?

既然我們由此構建了自己,我們是不能從中獲得解脫的。1981年出生的兒童與1913年或者1908年出生的兒童是不一樣的。這不是法國土地上的同一種兒童……他所擁有的自己父母的過去是不一樣的,父母的過去用前期感覺財富(capital pré-sensoriel)培養了他,這筆財富需要他去發展,就像他身上一張要衝印的照片。他的感覺中最初存在的就是這個。人生下來並不是克羅馬農人(Cro-Magnon),記憶如同未曾使用過的原蠟。根本不是這樣。我們自身包含了父母和祖先的所有記憶。我們的生命代表著一部歷史,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我們是從這部歷史開始成長的。

我們每個人在能夠真正綻放、解放自己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特別或者說獨特的東西之前都要經過一系列考驗。

為了理解這一點,必須比較一個被擔任監護人和教育者職責的父母所撫養、具有連續命運的人,與一個被生育者所拋棄、對後者的模樣和經歷都毫無所知的人之間的差異。後者是其生育者的代表,但從未有人當面用任何話對他講過他所擁有的兩個血緣關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他並不像亞當,儘管他從不知道父母是誰。他有自己真正的現實生活,從很小開始就是這樣:他是其父母一種人生經歷的結果,但任何人都無法用話語把這種經歷告訴他。他無法超越的就是這一點,這是被拋棄的兒童,甚至被收養兒童的悲劇之源。即使在某處墳墓上找到一個人名或者生育者去世的地方,他也無法追溯後者的人生經歷。假如他後來找到了生育自己的人,後者的人生經歷也與這個孩子毫無關聯了,因為他未曾參與過他們的生活,而後者也未曾參與過他的童年生活。當一個孩子長到二三十歲終於找到耄耋之年的生身父母時,後者能夠對他說些什麼呢?“啊,你長得真像你父親(或者我父親)!”或者“你長得真像你母親、你姨媽、你外婆!”這個男人或者女人只能對孩子說他與自己生活經歷中的一些人面容相像,但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了。

被拋棄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不能被真正解開,因為他們一直被一個謎所束縛。

這些兒童中的每一個人都被一個謎所束縛。他解開了某種曾把他的撫養者當作代表性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結。但他一直在尋找生下自己的人和自己的兄弟。所有被拋棄或者被收養兒童的下述幻想就是證明:他們幻想會有不知不覺愛上自己姐妹或者兄弟的危險。這促使他們在自己出生地(即自己母親分娩地區)以外很遠的地方去尋找配偶。亂☆禁☆倫的禁忌沉重地壓迫他們,他們害怕對他們好的某個人會是自己的兄弟或姐妹,為了確保不產生亂☆禁☆倫,他們選擇了一個完全的異鄉人。因此俄狄浦斯情結一直存在,深藏在某個地方。

我有時會感受得到。如果這是自身具有的兒童與成人雙重身份的重新統一,這個時刻也許能真正用現在時來度過。在與自己和解的從容中度過。當人們說自己在尋找某種統一時,我認為就是這種統一。不能把它與人們以為的在胎兒生命狀態中與母親曾擁有的統一相混淆。這是幻覺。這種統一從未存在過。他們從未與母親融為一體:胎兒裹著胎衣呆在母親腹中,這不是統一,也未曾有過統一的感受;當然曾經有過化學和物理性傳染:母親的溫度給胎兒帶來溫暖;母親的生命就是胎兒的生命;母親血液中的糖分供養著胎兒的血液;這是一種生理交流,胎兒能捕捉到外界的聲音和母親的一部分聲音,但從未有過融合……人們所尋找的所謂與母親的統一,我不認為它是與母親產生的。我的記憶使我激動地重溫呼吸和嗅覺帶來的與宇宙現象相關的感受。我思索這是否是人從其與父母的關係歷史中分離出來的真正個性。此時,人在其與世界的關係中所擁有的特殊敏感性獲得了解放,最終說來它剝離掉了其餘的一切東西。因為我不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我是7個孩子中的第4個),我身邊總是有很多人圍著。然而我自己所感覺到的真的只是自己。那裡的其他人也許感受到了相同的東西,但它沒有獲得交流。這些人沒有對我說:“我多麼享受春天啊……”這是一些從未被說出來、但也許被人分享的感覺。因此,當屬於自然地理、天氣等範疇的某種東西讓我產生上述感受時,還有除我之外的其他一些人在當前生活中的其他時間感受到了……此時,我又變成了我小時候那個小姑娘,我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réminiscence),這像是一種感覺閃光。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膨脹的自戀心理保存著些許回憶。如果這種記憶重現被歸因於與第三者的重逢及其所講的話語,那麼它肯定將比重溫一處地理空間、一種氣候或一次宇宙事件時重現的記憶更為脆弱。此時,我們體驗到的是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歸根結底,因為人們被迫背負過去和祖先的生活經歷,人的生命狀況難道不就是把自己從胎兒時期所留的傷痕、所受的創傷中解脫出來嗎?

既然我們由此構建了自己,我們是不能從中獲得解脫的。1981年出生的兒童與1913年或者1908年出生的兒童是不一樣的。這不是法國土地上的同一種兒童……他所擁有的自己父母的過去是不一樣的,父母的過去用前期感覺財富(capital pré-sensoriel)培養了他,這筆財富需要他去發展,就像他身上一張要衝印的照片。他的感覺中最初存在的就是這個。人生下來並不是克羅馬農人(Cro-Magnon),記憶如同未曾使用過的原蠟。根本不是這樣。我們自身包含了父母和祖先的所有記憶。我們的生命代表著一部歷史,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我們是從這部歷史開始成長的。

我們每個人在能夠真正綻放、解放自己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特別或者說獨特的東西之前都要經過一系列考驗。

為了理解這一點,必須比較一個被擔任監護人和教育者職責的父母所撫養、具有連續命運的人,與一個被生育者所拋棄、對後者的模樣和經歷都毫無所知的人之間的差異。後者是其生育者的代表,但從未有人當面用任何話對他講過他所擁有的兩個血緣關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他並不像亞當,儘管他從不知道父母是誰。他有自己真正的現實生活,從很小開始就是這樣:他是其父母一種人生經歷的結果,但任何人都無法用話語把這種經歷告訴他。他無法超越的就是這一點,這是被拋棄的兒童,甚至被收養兒童的悲劇之源。即使在某處墳墓上找到一個人名或者生育者去世的地方,他也無法追溯後者的人生經歷。假如他後來找到了生育自己的人,後者的人生經歷也與這個孩子毫無關聯了,因為他未曾參與過他們的生活,而後者也未曾參與過他的童年生活。當一個孩子長到二三十歲終於找到耄耋之年的生身父母時,後者能夠對他說些什麼呢?“啊,你長得真像你父親(或者我父親)!”或者“你長得真像你母親、你姨媽、你外婆!”這個男人或者女人只能對孩子說他與自己生活經歷中的一些人面容相像,但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了。

被拋棄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不能被真正解開,因為他們一直被一個謎所束縛。

這些兒童中的每一個人都被一個謎所束縛。他解開了某種曾把他的撫養者當作代表性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結。但他一直在尋找生下自己的人和自己的兄弟。所有被拋棄或者被收養兒童的下述幻想就是證明:他們幻想會有不知不覺愛上自己姐妹或者兄弟的危險。這促使他們在自己出生地(即自己母親分娩地區)以外很遠的地方去尋找配偶。亂☆禁☆倫的禁忌沉重地壓迫他們,他們害怕對他們好的某個人會是自己的兄弟或姐妹,為了確保不產生亂☆禁☆倫,他們選擇了一個完全的異鄉人。因此俄狄浦斯情結一直存在,深藏在某個地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