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童真童趣是兒童畫的生命

用藝術的手段來表現所看見的有興趣的事物, 不僅是藝術家的事, 也是兒童津津樂道的。

在兒童階段, 視知覺的感受力迅速發展, 無論是造型或是色彩, 是看見的或聽到的, 都會成為生理和心理發展中的資源, 兒童們會尋找工具和材料來表現這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雖說是一種衝動, 但卻包含著真誠;雖說是一種稚拙, 但卻流露著藝術的本質, 這種行為是兒童發展中最可貴的, 因為它有效地促進著兒童身心的發育和成長。 兒童畫正是這時期留下的主要成果。

從一生來看, 兒童畫只是一個短暫的階段,

Advertisiment
但這個過程對人的發展卻具有開發創造性思維和提升審美素養的價值。 兒童畫之所以有別于成人畫, 其重要的差異在於它的童真、童趣, 如果失掉這些也就失去了兒童畫的生命。 因此,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堅守這塊聖地, 不能污染了孩子成長過程的真實。 我認為應注意如下幾點:

1.尊重兒童原創性與“點睛”指導

兒童畫的原創性是兒童內在力的驅動, 是任何外部因素不可替代的, 其原創價值源于兒童的童真童趣, 這是兒童畫的精髓。 但是每到比賽展覽之際, 好心的老師總是廢寢忘食地強化指導, 既有主題內容的去留和改造, 也有構圖、造型和技能的“提升”, 其結果是丟失了原本兒童的天真與童趣, 成為假兒童畫。

Advertisiment
更有甚者是通過各種管道瞭解評委的“口味”, 或是研究上一屆獲獎兒童畫風格, 從而引導學生“追風”找“口味”, 給兒童畫評獎蒙上了陰影, 把兒童畫創作帶入誤區。 其實, 輔導兒童畫是在尊重兒童原創性的基礎上有機地實施“點睛術”的教育。 所謂“點睛”術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在題材內容上 “引 深” , 不是以老師的構思套給學生, 而是在他構思圖的基礎上引其深化;二是表現形式上“把脈”, 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能力, 幫助尋找最適合他自己的表現的形式;三是在處理技巧上“點穴”, 即在整體定調處理與細節描繪處理以及方法創新嘗試處理等方面都需要老師的點穴能力。

2.指導兒童恰當使用繪畫材料

繪畫材料是表現主題內容的載體,

Advertisiment
是發洩情感表達思想的媒介, 因此, 兒童畫創作與繪畫材料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創作過程中是否使用油棒、水墨、水粉或版畫, 應視其內容和自己的特長而定, 並非上屆版畫獲獎多這次都來做版畫。 事實上, 任何時候孩子都喜歡嘗試新材料, 嘗試對他們始終充滿著神秘和挑戰。 教師要善於引導開發嘗試新材料, 比如光滑的紙適合彩色水筆類, 粗糙的紙適合油畫棒類, 但若為了某一特殊內容或效果, 不妨打破常規思維進行嘗試:油畫棒與水粉、水彩結合?彩色水筆與油畫棒結合等等, 再結合用筆的變化或其他手段的處理, 其藝術的偶然效果將會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 創造出屬於兒童自己的獨特兒童畫。
Advertisiment

3.引導兒童學會發現美、評價美

學習兒童畫的目的並非為了參賽評獎, 也不為當畫家。 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兒童在創作兒童畫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美與感受美, 欣賞美與評價美。 英國美術教育家摩伊凱特莉認為:“藝術教育並非造就專門的藝術家或者進行一種職業訓練, 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各方面發展他的認識與智力, 特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獨創能力。 對兒童來說, 更是如此”。 有人說藝術家有天生的資質, 但能欣賞和評價美必須經過教育。 所以, 引導兒童在線條的變化中發現疏密之間的美;在色彩的表現中感受對比與和諧之間的美;在各種用筆的創造中體驗筆觸與情感之間的美, 這種視覺感受無疑都是兒童畫重要的品質。

Advertisiment
赫伯裡德認為, 視覺藝術教育就是培養人感受美的能力。 他認為只有這些感官與外界有了和諧與習慣的關係, 才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格。 由此可見, 發現美、創造美的真正目的是完善人格的過程, 這對每個人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