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童言無忌,“嘻笑怒駡”都不是好辦法

牙牙學語的寶寶, 總會創造出很多經典語錄。 “笑果”十足, 給大人帶來很多歡樂, 有時候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尷尬, 如何化解也成了媽媽們頭疼的事。

場景1

3歲生日那天, 家裡人聚在一起給點點過生日, 年輕時尚的舅媽送給點點一件深藍色小毛衣, 點點隻瞅了一眼就扭身走了, 丟給舅媽一句:“真難看, 我才不要呢!”把一臉尷尬的舅媽曬在了一邊。

場景2

兩歲半的琪琪和媽媽出去玩, 電梯門一開, 裡面站著樓上鄰居家30來歲打扮樸素的保姆阿姨, 媽媽還沒來得及打招呼, 琪琪倒是很有禮貌:“奶奶好!”阿姨的笑容僵在臉上,

Advertisiment
媽媽趕緊使勁扯了一把琪琪:“胡說什麼!叫阿姨!”

場景3

媽媽帶著兩歲多的小寶參加閨蜜聚會, 小寶很活潑, 跟阿姨們一會兒就混熟了, 大家聊起要不要再生一個寶寶的話題, 小寶突然跑到一個身材豐滿的阿姨旁邊, 拍著她有一點發福的肚子說:“小穎阿姨要生小弟弟啦!”在其他閨蜜的哄笑聲中, 本來就因為發胖有點自卑的小穎被羞得滿臉通紅。

原因:寶寶的世界大不同

如果遇到前面提到的這些情況, 媽媽通常都會因為自己的寶寶給別人帶來不愉快的體驗而感到生氣, 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會發火。 但事實上, 兩三歲的寶寶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他們只是用自己有限的語言表達了一下真實的感受而已。

Advertisiment

這個年紀的寶寶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他們做事全憑一時的興趣和好奇, 不能吸引他們的, 哪怕是生日禮物也不會去多瞅一眼, 他們才不會顧及送禮物的人的心情;這個年紀的寶寶思維比較刻板, 打扮洋氣的是阿姨, 穿著樸素的是奶奶, 肚子胖胖的就是懷孕, 一男一女在一起就是夫妻, 並且他們通常還會在公開場合毫無顧忌地把自己的刻板判斷公諸於眾, 鬧出笑話也就在所難免;這個年齡的寶寶與成人社交的經驗很少, 他們並不知道對於大人來說, 哪些事情可以公開談論, 哪些事情說出來會令人難堪, 他們經常交往的是家裡的大人, 但家人總會給寶寶無限的寬容, 所以寶寶們並不認為有哪些話是該三思再出口。

Advertisiment

我們希望自己的寶寶從小就能做到說話得體, 但殊不知, 理解他人感受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個大工程, 有科學研究發現, 這種能力從兩歲開始萌芽, 直到青春期才能發展完全。 即使已經是十幾歲的大孩子, 天性也有不同, 有的敏感而善解人意, 有的木訥而口無遮攔。 在媽媽要求寶寶漸漸開始考慮別人感受的同時, 首先去理解寶寶, 也是媽媽必修的一門功課。

對策:“嘻笑怒駡”都不是好辦法

即便寶寶是無意為之, 媽媽也需要循循善誘, 一是儘量化解眼下的尷尬場面, 二是讓寶寶慢慢瞭解如何讓自己的言行“講究”起來。

請媽媽保持冷靜

當“童言”脫口而出的時候, 家長通常會有兩種反應:如果被“攻擊”的物件是家人或是非常熟的朋友,

Advertisiment
大家可能會因為覺得有趣而大笑不止;如果是讓不熟悉的人尷尬難堪了, 家長可能會立刻非常生氣地責怪孩子。 事實上, 這兩種反應都有不妥。

露出誇張的表情或是哄堂大笑, 會讓寶寶感覺得到了鼓勵, 讓寶寶對自己的表現增添了信心, 以後恐怕會變本加厲地表現他的童言“功夫”;而若是立刻暴怒, 寶寶可能知道了眼下這句話不能再說, 卻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不能說, 嚴重的還會嚇到寶寶, 讓他以後不敢再輕易表達自己。 所以, 遇事“冷凍”自己的情緒幾秒鐘, 是媽媽們必須修煉的工夫, 只有先平靜下來, 才能進行我們更重要的下一步。

暫時擱置, 事後講理

對於那些會傷害到別人感受的童言,

Advertisiment
媽媽們當然要制止, 我們可以平靜地告訴寶寶, 這樣說話有些不禮貌, 會讓別人不開心, 如果必要的話, 可以試著讓寶寶向對方道歉。 如果寶寶當時的情緒很“擰巴”, 媽媽也不要強求, 可以用玩具或是新奇的事物轉移一下寶寶的注意力, 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和寶寶好好聊聊這件事, 比如, 有人說你的媽媽很醜, 你會開心嗎?有人說你是小笨蛋, 你會不會難過呢?如果我們這樣去說別人的話, 是不是別人也一樣會難過?所以, 就算我們要說出我們的想法, 是不是也該想一想怎麼說才不會傷害到別人呢?當然, 我們不能指望一次兩次這樣的討論就改變一個孩子, 但只要持之以恆, 他總會越做越好。

善解人意也“遺傳”

我們前面所說的大都是在突發情況下如何應對, 事實上,長期環境的薰陶、父母家人的表率也非常重要。寶寶對成人的世界很好奇,他們在不斷學習成人各種技能的同時,也會不斷地觀察和模仿成人的社交方式,所以,想讓寶寶不“亂說話”,父母家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嘴。如果家人閒談的時候總是愛說“隔壁張三胖得像豬”,“樓下李四真不會穿衣服”之類的話,你難道還指望寶寶在見到他們的時候能夠彬彬有禮嗎?另一方面,大人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會被孩子反過來回饋給大人,如果我們對孩子隨便嘲笑或是責駡,他們也會把同樣的態度用到與大人的交往當中,正所謂只有善解人意的媽媽才能培養出善解人意的孩子。

事實上,長期環境的薰陶、父母家人的表率也非常重要。寶寶對成人的世界很好奇,他們在不斷學習成人各種技能的同時,也會不斷地觀察和模仿成人的社交方式,所以,想讓寶寶不“亂說話”,父母家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嘴。如果家人閒談的時候總是愛說“隔壁張三胖得像豬”,“樓下李四真不會穿衣服”之類的話,你難道還指望寶寶在見到他們的時候能夠彬彬有禮嗎?另一方面,大人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會被孩子反過來回饋給大人,如果我們對孩子隨便嘲笑或是責駡,他們也會把同樣的態度用到與大人的交往當中,正所謂只有善解人意的媽媽才能培養出善解人意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