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通常的理解, 童話是講給小孩子們聽的, 都是些胡編亂造的東西。 其實不然。 胡編亂造的東西是不會為兒童所喜愛的。 童話之所以為兒童所喜愛, 是因為它合規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兒童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
童話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終有一天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恐懼、死亡、不義、絕望、從童年進入成年、尋找伴侶、追尋生活的意義……童話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情感色彩, 它們遠比識字課本和有關“現實”的那些教材更為全面, 更為豐富, 也更為深刻。
佛洛德認為, 成人將其擔憂、內疚和願望的實現在夢中以象徵的方式安全地表現出來。
Advertisiment
童話中也往往具有邪惡的力量, 它們是兒童內心“邪惡”衝動的投射, 最終會被兒童“學好”的欲望所壓倒。 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萊姆說:“那些摒棄傳統民間童話的人認為, 如果在給孩子講的故事裡有怪物, 這些怪物必須很友善;這些人忽視了孩子們最熟悉最擔心的怪物, 他們自己身內的怪物。 這個怪物有時迫害他們。 閉口不談孩子身內的怪物, 將它藏在無意識中, 孩於就無法圍繞著它編織他從童話故事意象中知道的幻想。 沒有這些幻想, 孩子就無法更好懂得他身內的怪物, 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控制它。 結果,
Advertisiment
現代家長不願承認他們的孩子有諸如殺人或其它野蠻的欲望。 這些家長認為, 讓孩子接觸關於善和理性的故事, 他們的孩子就可以成為善良與有理性的人。 這種認識是大錯特錯的。 貝特萊姆警告說, 不讓兒童接觸有野蠻和殘酷行為的童話故事, 他們就無法渲泄他自己的可怕衝動。 而聽到童話裡也有這些壞事, 孩子便會發現他不是唯一想幹這些壞事的人, 從而產生一種解脫感。 童話中的怪物和犯忌行為從負的方面使兒童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
Advertisiment
童話故事不只是可以渲泄負面的情感, 而且還可以讓兒童在無意識層面上深刻地習得人類智慧、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 許多人格心理學家都曾分析過童話所具有的富含象徵意義的主題。 他們指出, 雖然兒童不能有意識地理解這些象徵的意義, 但這些象徵對鑄造孩子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鑄造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為童話所包含的民間智慧已深深植根于兒童的無意識之中, 即使兒童後來長大成人,
Advertisiment
弗洛姆認為, 童話以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社會習俗, 儘管兒童必須到長大以後才能完全理解這些習俗。
童話以象徵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某些寶貴的價值以及可能出現的欺騙、踐踏、侵犯行為告訴給兒童, 並教給兒童對付類似的邪惡行為的辦法。 兒童在聽或讀童話時, 會在無意識層面上獲得這些教益, 這些教益將深深地埋在兒童的心靈深處。 當遭遇到類似的情景時, 這些教益將會在無意識層面上自動地促使兒童如何反應, 因而它們將會使兒童(甚至他長大成人以後)大受其益。 這些無意識層面的教益還可能是在意識層面上產生自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認識的重要前提。
Advertisiment
童話對兒童來說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 對教師和父母來說具有重要的教育學意義。 童話與兒童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 我們應當為兒童多提供一些接觸童話的機會。
事實上, 兒童是非常喜愛童話的, 我們成人可能都講厭了, 但是兒童卻經常讓我們重講一些他們已
經熟悉的童話, 如果你講錯了一個細節或讀錯了一個字, 那些小小孩就會忙著幫你矯正。 他們就是以如此的熱情重複體驗著這些故事, 將自己的愛恨情仇、焦慮、擔憂、內疚、善良等等投射和融匯在童話中的生靈身上。 童話幫助他們渲泄著情感, 幫助他們習得智慧, 也幫助他們看到希望。 聽過安徒生童話《醜小鴨》的兒童都知道:哪怕現在有多麼醜陋, 只要你是天鵝蛋,你總有一天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這樣的信念給了孩子多少的美好憧憬,給了孩子多少的力量來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挫折、煩惱。
摘自《教育科學》2000年第1期,作者劉曉東
摘自《教育科學》2000年第1期,作者劉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