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和童謠簡短、押韻、朗朗上口, 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在嬰幼兒思維與智力的發展、視野的開拓、知識的豐富、語言的訓練、道德習慣的培養等方面, 發揮著巨大的難以替代的作用。 有的時候, 長篇大論的說教也許不起作用, 而生動有趣又具有教育意義的兒歌或者童謠卻讓小孩子很樂於接受。 大人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巧妙利用童謠對孩子進行提醒、啟發及教育。
巧用童謠 小強不再穿反鞋
小強兩歲半了。 媽媽為了鍛煉寶寶自己動手的能力, 經常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自己穿、脫衣服, 自己穿鞋子等。
Advertisiment
本圖片來源於領育網
小強媽媽借助下面有趣的童謠幫助小強分清楚左和右。 媽媽拿出一雙剛買的新鞋子對寶寶說:“媽媽給你買了雙漂亮的新鞋子,
Advertisiment
兩個好朋友, 從來不分手,
要來一起來, 要走一起走。
要是穿對了, 它們頭碰頭;
要是穿錯了, 它們把頭扭。
說完了問小強:“你知道這兩個好朋友是誰嗎?對, 它就是我們每天都要穿的鞋子。 左邊的鞋子要穿在左腳上, 右邊的鞋子要穿在右腳上。 如果穿對了, 它們就頭碰頭親親熱熱在一起, 如果穿錯了, 兩個好朋友就會生氣地把頭扭向一邊。 ”
在穿鞋前, 先讓寶寶認一認摸一摸左腳和右腳, 把左右兩隻鞋子“頭碰頭”擺放好, 然後再穿, 就不會穿反鞋子了。
當看到孩子又把鞋子穿反了的時候, 只要提醒一下:“看看你的鞋子是不是生氣了?”孩子會馬上檢查, 看到鞋頭相反就意識到錯了, 會馬上調整過來。
Advertisiment
兩歲多的孩子沒有經過訓練, 對左和右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 所以孩子才會經常把鞋子穿反;另外, 可能媽媽在讓孩子“自己做”的時候沒有把規則和要領告訴孩子, 指導用語說得不夠明確, 也沒有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所以孩子做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但小強媽媽強用童謠, 又跟孩子講清要領了, 所以小強的穿鞋的麻煩就解決了。
用兒童歌謠, 培養小詩人
王老師對女兒進行早期教育時也用過兒童歌謠, 從念歌謠逐漸發展為給孩子讀兒童詩。 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兒童詩, 既讓孩子感到有節奏、韻律, 又以其故事性滿足了幼年的好奇心。
他拿一本柯岩的《小迷糊阿姨》, 從淺近的、韻律整齊的、似童謠的詩給女兒讀,
Advertisiment
孩子幼小的心, 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的韻律的教育, 得到了藝術的滋潤和薰陶。 7歲時, 女兒拿筆寫詩, 便知道押韻, 詩也有自然的節奏、韻律。 老師讓她向同班小朋友講“韻”, 她可什麼也說不出來。 有人說:“這孩子是天生的會作詩, 不然, 她咋就知道怎麼押韻呢?”她哪是什麼天生會作詩!我們細想原因, 這還是在她3歲左右, 聽了大量的歌謠和兒童詩, 那些韻律在她血液裡流動的緣故吧!
童謠巧用, 事半功倍
“童謠法”使用時, 最好能讓孩子把相關童謠和兒歌背下來, 每當遇到該情景時就說一說, 讓孩子逐漸將其內化成為指導行為的準則。
Advertisiment
對於孩子來說, 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 吃飯、穿衣、洗手、如廁……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是學習。 利用好生活課堂, 孩子的能力就會在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中得到培養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