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7個月: 說嬰語,會獨坐,靈巧雙手動起來

檔案:

女寶:小湯圓 2014年1月18日(孕40周零三天)順產出生, 體重3050克, 身長50釐米。 生下時, 啼哭洪亮有力, 產房外聽得清清楚楚, 看來是個“大嗓門”姑娘。

媽媽:湯盈穎 33歲, 孕前體重48公斤, 臨產前體重60.5公斤。 整個產程非常順利, 從人工破水到寶寶出生, 僅用了6小時。

小湯圓進入第7個月, 身上所發生的變化越來越大, 掌握的技能也越來越多。 她開始牙牙學語, 也能夠無需支撐地坐好, 甚至開始迫不及待地往前爬了, 她的手腳越來越靈活, 動作也越來越精細, 同樣的玩具在雙手的撥弄下已經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樣。

咿咿呀呀說“嬰語”

小湯圓雖然還不會說話,

Advertisiment
但已經開始有意無意地發出各種聲音, 她很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引起別人的注意。 剛開始, 她只是不斷重複簡單的音節, 以“啊”這個音居多, 也有“哦”、“嗚”、“嘎”、“嗎”等音節, 即使是同一個音節, 她也能通過改變自己的口型來發出不同的聲音, 並且喜歡把音節拖得長長的。 漸漸地, 她已經能夠有意識地控制音調, 當她抬高音調時, 也許正在告訴你此時的她很歡樂或者她正需要你的關注和回應。 仔細聆聽和辨別, 你能發現她所發出的聲音中既有母音, 也有輔音, 聲母和韻母變化著排列組合構成了不同的“詞彙”。 在她千奇百怪的音調配合下, 時而高亢, 時而低婉, 似乎已經成為了她的一門獨特語言。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是只有她自己才懂的“嬰兒語言”, 我戲稱之為“嬰語”。

專家來指導:

交流是寶寶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 雖然這一月齡的寶寶還不能發出有真正意義的音, 但這毫不妨礙寶寶積極溝通的興趣, 寶寶會樂此不疲地體會語言的魅力, 例如有目的地發出聲音來吸引你的注意, 或者會模仿你平時說話的樣子, 嘟囔個不停, 像在表達自己的什麼態度。 用心聽寶寶講話, 對他說的內容表示出興趣, 不要打斷他, 並努力回應, 能讓他保持語言交流的興趣, 這是學習語言的重要前提哦。

說話是嬰兒所接受的最為重要的啟蒙方式。 當家長對寶寶說話時, 其實同時啟動了嬰兒大腦的聽覺、交際、情緒和語言中樞, 對語言和綜合能力提高的影響尤為深遠。

Advertisiment
所以, 給寶寶提供語言豐富的環境, 也很重要, 而父母就是寶寶最好的語言老師。 把語言和實際行為、場景聯繫起來, 是最適合寶寶的語言學習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 喂寶寶吃飯、穿衣服、換尿布等提供生活照料的時候, 一邊操作一邊用清晰而緩慢的聲音說明正在進行的日常活動;外出遊玩時, 隨時告訴寶寶所看到的任何東西, 也不妨用誇張的表情和手勢幫助寶寶理解字詞的意思;當寶寶的發音聽起來像一個字時, 及時鼓勵寶寶重複這個字。 這些語言的遊戲和練習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直到寶寶順利掌握語言。

“開口說”是語言發展的最重要的標誌, 但在寶寶會說之前, 也不能忽視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力,

Advertisiment
因為與視覺和聽覺相關的理解也是語言發育的一部分。 聽懂, 看懂, 寶寶才會把學到的語言資訊一點點積攢起來, 最後順利發展成語言表達。 現在寶寶能聽懂很多指令, 看懂成人的一些動作手勢了。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和寶寶玩“聽指令、做動作”, 如拿、給、倒、扔等;或者和寶寶做手勢動作的遊戲, 如揮手表示拜拜, 能積極地鍛煉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力。

擺脫束縛坐起來

一開始, 小湯圓坐得並不好, 必須依靠兩條胳膊在身體前面支撐, 而且坐的時間也不長, 她比較喜歡倚靠在我的身上或靠墊上, 半坐半躺的狀態, 或許是她感覺這樣較省力。 後來, 她慢慢地過渡到只用一條胳膊來支撐身體, 騰出的另一隻手可以玩玩具。

Advertisiment
就這樣沒過多久, 突然發現她可以坐著兩手同時玩玩具了, 不再需要胳膊的支撐。 我感覺, 掌握獨坐技能的小湯圓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她擺脫了束縛, 使自己能夠更加從容地雙手並用, 這樣, 她也能夠更好地和別人進行互動。 而且, 這個階段的小湯圓已經開始不滿足於一直坐著了, 如果看到身前有個心儀的玩具“小黃鴨”, 她就會努力把身體前傾, 雙手去夠它, 如果夠不著, 她就把身子不斷往前探, 胳膊向前伸, 將自己的動作演變為爬。 當然, 此時的她還不能手腳並用地爬起來, 兩條腿還使不上勁, 肚子也沒有離開地面, 不過, 她竟然可以完全依靠兩隻胳膊的力量往前移動著, 直到抓到“小黃鴨”為止。

專家來指導:

在寶寶的大動作發育中,坐是繼翻身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坐著時視野開闊,有利於認識周圍事物,所以坐位對寶寶的視覺、聽覺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此外更重要的是,穩坐能讓寶寶的雙手更好地解放出來,這是雙手的協調和手指精細動作發展的根本前提。有的寶寶坐不穩,家長常會認為是不是“軟”、缺鈣,其實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鍛煉,和家人總愛抱著寶寶,或擔心寶寶會“累著”而很少讓寶寶坐有一定關係。

7月齡的寶寶,是可以練習獨坐的時候了。所以在家裡儘量少抱而要讓寶寶多坐,有利於增強腰背部肌的力量和軀幹的穩定性,也有機會讓寶寶自己想辦法去獲取身邊某個感興趣的物體,因為這也是寶寶嘗試移動身體、開始學爬的重要動力。七八個月大時是寶寶練習爬行的敏感期,作為寶寶另一個重要的大動作發育里程碑,爬行不僅能幫助寶寶有效地移動身體,自主地擴大認知範圍,而且作為一種良好的全身運動,能有效促進運動知覺、深度知覺和方位知覺的發展。建議家長要捨得“放手”,多給寶寶創造獨坐和爬行的機會吧。

吃手習慣難戒除

到了7個月後,小湯圓似乎對“吃手”越來越癡迷了,以往,她只是偶爾把手指放進嘴裡品味一番,但是現在,吃手已然發展為一種癮,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右手大拇指伸進小嘴巴裡“嚼”上一會,我有幾次強行把她的手指拿出來,結果她立馬就還以顏色,大聲痛哭,久久難以平息,仿佛她正在夢鄉裡吃著媽媽的奶一般,而我的這種粗暴行為打斷了她的“黃粱美夢”。

對於她吃手習慣我本並不在意,可是有一天居然發現她右手拇指的皮因為長久吃手被磨破了,還出現了一道很深的口子,有些紅腫。為此,我只能先用紗布把創口包紮起來,效果並不好,包裹著的紗布嚴重影響她吃手時的口感,她的夜醒次數明顯增加。為此,我嘗試培養她吃安撫奶嘴,換了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卻都不合她的意,幾經嘗試,我終於明白,她不喜歡安撫奶嘴,她只鍾愛自己的“右手拇指”。無論遇到什麼憂愁煩惱,她只要把右手拇指伸進嘴裡便快樂似神仙了。

專家來指導:

絕大多數的寶寶在發育過程中都會有吃手的情況,通過吃手開始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或者用小嘴來探索各種物體發展自己的認知。同時,這也是寶寶獲得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困倦無聊了,焦慮不安了,身體不適了(例如出牙),都會想到用這種自己最容易掌控的方式來安撫自己,而小湯圓習慣通過吃手來讓自己安穩地進入睡眠,是她輔助入眠的一種方式。

但是過度的吮吸也讓媽媽擔心,採用安撫奶嘴來替代的方式是可取的,安撫奶嘴可以達到安撫的作用,並且奶嘴外部的圓形薄片可以幫助緩衝寶寶頻繁向內吮吸的力量,減少吸吮對牙齒發育的可能影響,奶嘴相比於手指也比較容易戒除。有時候寶寶就是喜歡吸吮手指不願意接受安撫奶嘴,除了嘗試更換不同品牌、材質、形狀的奶嘴,還可以嘗試在奶嘴上蘸些母乳或者寶寶的配方奶,慢慢引導寶寶接受安撫奶嘴。醒著時如果寶寶吸吮手指,可以“不動聲色”地遞給寶寶玩具,引導寶寶停止吸吮,轉為用手去探索玩具,不要強行用語言或動作去阻止,這反而容易強化寶寶的這一行為。

手法多變玩花樣

以前,一個玩具就夠小湯圓玩上一陣子了。但是,騰出雙手的小湯圓對玩具的數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手抓一個,她喜歡兩手同時玩不同的玩具。你瞧,左手抓著一塊小積木,右手還握著一個塑膠球,並且雙手同時在揮動著,似乎在宣告她有了強大的控制能力。隨著雙手控制力的加強,她的“玩法”也更豐富了。有時,她玩起了自己的腳趾,努力把腳伸到自己的嘴裡,品嘗一下腳趾的滋味。有時,她玩起一塊小抹布,揪著抹布的一角不斷地轉動自己的手腕,似乎在表演“二人轉”的經典動作。有時,抱在懷裡的她會對你的上衣口袋充滿興趣,兩隻手輪番掏口袋,也許她正在尋找與她失散很久的皮夾子。有時,她會趴在地上,不厭其煩地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掉在地上的小紙片送到你面前,仿佛在責備你為什麼沒有搞好家庭衛生。

專家來指導:

精細動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如抓放、手指對捏、模仿畫畫、剪貼、折疊、書寫等。手是寶寶開始認識事物特徵的重要器官,可以使寶寶認識事物各種屬性及彼此聯繫,促進其知覺完整性與具體思維的發展,讓寶寶有充分的機會鍛煉手部的動作,是親子交流中的必修課。這一月齡的寶寶不僅能準確拿到物體,還開始從“一把抓”逐漸發展到用拇指和其餘四指配合的方式拿起小物體,同時還會配合著將玩具在雙手之間靈巧地交換。

給寶寶接觸細小的物品,是觸發寶寶手指精細運動發育的積極條件,但生活中家長往往會擔心寶寶會誤吞發生窒息。小豆子、小扣子等是容易引起危險的,但安全的小食物,例如軟的麵包丁、饅頭丁等,卻是可以讓寶寶接觸的。寶寶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撿拾這類小物體,鍛煉手指的精細動作。給這個月齡寶寶選擇玩具時也可以選擇小一點的,如安全的小積木塊,幫助寶寶在玩中更好地發展精細動作。

專家來指導:

在寶寶的大動作發育中,坐是繼翻身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坐著時視野開闊,有利於認識周圍事物,所以坐位對寶寶的視覺、聽覺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此外更重要的是,穩坐能讓寶寶的雙手更好地解放出來,這是雙手的協調和手指精細動作發展的根本前提。有的寶寶坐不穩,家長常會認為是不是“軟”、缺鈣,其實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鍛煉,和家人總愛抱著寶寶,或擔心寶寶會“累著”而很少讓寶寶坐有一定關係。

7月齡的寶寶,是可以練習獨坐的時候了。所以在家裡儘量少抱而要讓寶寶多坐,有利於增強腰背部肌的力量和軀幹的穩定性,也有機會讓寶寶自己想辦法去獲取身邊某個感興趣的物體,因為這也是寶寶嘗試移動身體、開始學爬的重要動力。七八個月大時是寶寶練習爬行的敏感期,作為寶寶另一個重要的大動作發育里程碑,爬行不僅能幫助寶寶有效地移動身體,自主地擴大認知範圍,而且作為一種良好的全身運動,能有效促進運動知覺、深度知覺和方位知覺的發展。建議家長要捨得“放手”,多給寶寶創造獨坐和爬行的機會吧。

吃手習慣難戒除

到了7個月後,小湯圓似乎對“吃手”越來越癡迷了,以往,她只是偶爾把手指放進嘴裡品味一番,但是現在,吃手已然發展為一種癮,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右手大拇指伸進小嘴巴裡“嚼”上一會,我有幾次強行把她的手指拿出來,結果她立馬就還以顏色,大聲痛哭,久久難以平息,仿佛她正在夢鄉裡吃著媽媽的奶一般,而我的這種粗暴行為打斷了她的“黃粱美夢”。

對於她吃手習慣我本並不在意,可是有一天居然發現她右手拇指的皮因為長久吃手被磨破了,還出現了一道很深的口子,有些紅腫。為此,我只能先用紗布把創口包紮起來,效果並不好,包裹著的紗布嚴重影響她吃手時的口感,她的夜醒次數明顯增加。為此,我嘗試培養她吃安撫奶嘴,換了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卻都不合她的意,幾經嘗試,我終於明白,她不喜歡安撫奶嘴,她只鍾愛自己的“右手拇指”。無論遇到什麼憂愁煩惱,她只要把右手拇指伸進嘴裡便快樂似神仙了。

專家來指導:

絕大多數的寶寶在發育過程中都會有吃手的情況,通過吃手開始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或者用小嘴來探索各種物體發展自己的認知。同時,這也是寶寶獲得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困倦無聊了,焦慮不安了,身體不適了(例如出牙),都會想到用這種自己最容易掌控的方式來安撫自己,而小湯圓習慣通過吃手來讓自己安穩地進入睡眠,是她輔助入眠的一種方式。

但是過度的吮吸也讓媽媽擔心,採用安撫奶嘴來替代的方式是可取的,安撫奶嘴可以達到安撫的作用,並且奶嘴外部的圓形薄片可以幫助緩衝寶寶頻繁向內吮吸的力量,減少吸吮對牙齒發育的可能影響,奶嘴相比於手指也比較容易戒除。有時候寶寶就是喜歡吸吮手指不願意接受安撫奶嘴,除了嘗試更換不同品牌、材質、形狀的奶嘴,還可以嘗試在奶嘴上蘸些母乳或者寶寶的配方奶,慢慢引導寶寶接受安撫奶嘴。醒著時如果寶寶吸吮手指,可以“不動聲色”地遞給寶寶玩具,引導寶寶停止吸吮,轉為用手去探索玩具,不要強行用語言或動作去阻止,這反而容易強化寶寶的這一行為。

手法多變玩花樣

以前,一個玩具就夠小湯圓玩上一陣子了。但是,騰出雙手的小湯圓對玩具的數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手抓一個,她喜歡兩手同時玩不同的玩具。你瞧,左手抓著一塊小積木,右手還握著一個塑膠球,並且雙手同時在揮動著,似乎在宣告她有了強大的控制能力。隨著雙手控制力的加強,她的“玩法”也更豐富了。有時,她玩起了自己的腳趾,努力把腳伸到自己的嘴裡,品嘗一下腳趾的滋味。有時,她玩起一塊小抹布,揪著抹布的一角不斷地轉動自己的手腕,似乎在表演“二人轉”的經典動作。有時,抱在懷裡的她會對你的上衣口袋充滿興趣,兩隻手輪番掏口袋,也許她正在尋找與她失散很久的皮夾子。有時,她會趴在地上,不厭其煩地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掉在地上的小紙片送到你面前,仿佛在責備你為什麼沒有搞好家庭衛生。

專家來指導:

精細動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如抓放、手指對捏、模仿畫畫、剪貼、折疊、書寫等。手是寶寶開始認識事物特徵的重要器官,可以使寶寶認識事物各種屬性及彼此聯繫,促進其知覺完整性與具體思維的發展,讓寶寶有充分的機會鍛煉手部的動作,是親子交流中的必修課。這一月齡的寶寶不僅能準確拿到物體,還開始從“一把抓”逐漸發展到用拇指和其餘四指配合的方式拿起小物體,同時還會配合著將玩具在雙手之間靈巧地交換。

給寶寶接觸細小的物品,是觸發寶寶手指精細運動發育的積極條件,但生活中家長往往會擔心寶寶會誤吞發生窒息。小豆子、小扣子等是容易引起危險的,但安全的小食物,例如軟的麵包丁、饅頭丁等,卻是可以讓寶寶接觸的。寶寶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撿拾這類小物體,鍛煉手指的精細動作。給這個月齡寶寶選擇玩具時也可以選擇小一點的,如安全的小積木塊,幫助寶寶在玩中更好地發展精細動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