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產程如何護理_第一產程護理措施

養生之道網導讀:

第一產程如何護理?孕婦到了孕晚期, 最為關注的就是生孩子的過程, 同時也給自己做好一些心理的準備。 那麼, 第一產程如何護理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第一產程如何護理

第一產程的護理至關重要, 關係著孕婦和寶寶的生命安全, 那麼醫生會對正常進入第一產程的孕婦如何護理呢?瞭解這些, 也有助於准媽媽們放鬆心情, 將一切交給醫生。

1、仔細閱讀產前記錄。 無產前檢查者則應按產前檢查的專案要求進行採集, 寫好入院病史記錄。

2、護理體檢:生命體征的測量,

Advertisiment
作一般的體格檢查及產科檢查。 瞭解宮縮的持續時間, 間隔時間及強度、胎位、胎方位、胎心音及胎頭入盆的程度, 有無破膜。 作好藥敏試驗, 全面瞭解孕婦的健康狀態。

3、心理護理:分娩是婦女生命中的重要時期, 由於分娩過程存在許多不適和不測, 很多待產婦會對分娩產生焦慮, 而焦慮可影響分娩的過程, 可能降低催產素的作用而影響分娩進程, 也會伴隨產生併發症。 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尊重待產婦並富於同情, 態度和藹, 鼓勵和認真聽取待產婦的敘述和提問, 發揮支援系統作用, 允許丈夫或家人陪伴在待產婦身邊。 提供安靜、無刺激性的環境。 產時對每一個階段要發生的情況及檢查治療, 事先與待產婦解釋、指導,

Advertisiment
如3個產程的主要過程。 肛查、灌腸、胎心監護、會陰消毒、接產等, 以此來減輕焦慮。

4、促進產程——灌腸:灌腸溶液:0.2%肥皂水500~1000ml, 禁用生理鹽水。 其目的是通過反射作用刺激子宮收縮;清潔直腸, 可避免分娩時糞便溢出, 污染產道。 禁忌症:有陰☆禁☆道流血史、胎膜已破, 妊娠合併症(妊高症、心臟病、腹瀉、高熱等)、胎兒窘迫、胎位異常, 可能在短時間內分娩者(經產婦宮口擴張3cm, 初產婦宮口擴張5~6cm, 胎頭較低者), 先兆早產, 過去有剖宮產史。 注意點, 灌腸後觀察宮縮及胎心音, 作好記錄, 如有異常發現, 立即通知醫師並記錄。

第一產程護理措施

①產程監測:

生命體征、宮縮、胎心音、宮口擴張及胎先露下降程度、破膜及羊水性質。

a.每4-6h監測Bp一次;

b.宮縮時肛門檢查:瞭解宮頸厚薄,

Advertisiment
軟硬程度及宮口擴張程度, 是否破膜, 骨盆腔大小, 確定胎位並判斷胎頭下降程度, 繪製產程圖。

c.陰☆禁☆道檢查:

確定胎位及宮口擴張程度, 決定分娩方式。

d.胎心監測:

胎心聽診器潛伏期于宮縮間隔時每1-2h測一次, 活躍期15-30分聽一次。

e.破膜及羊水監測:

一旦破膜, 囑產婦絕對臥床, 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左側臥位;立即聽胎心, ph試紙測定是否為羊水(弱鹼性), 觀察羊水顏色、性狀和量, 記錄時間。

②一般護理:

a.提供良好的環境:安靜無噪音;

b.鼓勵進高熱量飲食;

c.休息與活動:

若未破膜、宮縮不強時, 鼓勵在室內適當活動;若宮口擴張5cm以上, 應左側臥位休息;

d.排尿與排便:

鼓勵每2-4h排尿一次, 必要時導尿;初產婦宮口擴張大於4cm、經產婦小於2cm時應行溫肥皂水灌腸;灌腸禁忌症:胎膜早破、陰☆禁☆道流血、胎頭未銜接、胎位異常、有剖宮產史、宮縮過強、重度妊高症及患嚴重心臟病者。

Advertisiment

e.緩解疼痛:

鼓勵描述感受, 轉移注意力, 深呼吸等。

產程10大意外狀況詳細解析

1、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絕大多數發生在准媽媽懷孕28周之後,

Advertisiment
會伴隨出血現象, 其特點是無痛性出血, 常發生在半夜, 醫師通常要依靠超聲波檢查來診斷, 不過, 有時候連超聲波都檢查不出。 由於胎盤蓋到了子宮頸口, 當胎兒要從子宮頸口出來時, 一收縮子宮頸口就會擴張, 一擴張就會與胎盤剝離而出血, 大部分孕婦不會感到疼痛, 但是, 出血量卻是一次比一次多。

“前置胎盤”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完全型、部分型、邊緣型及低位型。 除了完全型和部分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需要剖宮產外, 邊緣型和低位型前置胎盤者可以考慮自然分娩。 不過, 出血量如果非常多, 多到威脅了媽媽的安全, 醫師都會施行剖宮產, 並且儘量不安胎。 因此, 建議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一定要多臥床休息, 少活動,儘量不要憋尿,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因為胎盤通常應該在胎兒出生後才與子宮分離,但“胎盤早剝”卻是胎盤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就已經剝離了。由於胎盤是胎兒營養和氧氣的來源,所以,胎盤一旦剝離後,就沒有氧氣輸送給胎兒了,胎兒會馬上出現缺氧現象。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並有劇烈腹部疼痛。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期33-35周時,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所以,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確。醫師除了靠母體羊水是否帶血來判斷外,有時還得靠超聲波檢查及臨床症狀來診斷,例如:胎兒是否有心跳的明顯變化?即使不是胎盤早剝,但胎兒心率明顯變緩,醫師也會儘快施行剖宮產,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3、胎兒缺氧窒息

這就是所謂的“胎兒窘迫”,是指通過胎兒的心跳變化判斷出他有缺氧或不舒服的現象,也就是當胎兒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時,胎兒的心跳就會變慢。

“胎兒窘迫”可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例如:胎兒心跳變快、變慢、心率變化小、羊水裡有胎便,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等。由於胎兒發生窘迫,其心跳會發生變化,所以,醫師會用胎心監護儀來觀察胎兒心跳的變化。正常的胎兒心跳應在每分鐘120-160次,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如果胎兒心跳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都提示胎兒存在宮內缺氧的情況。

當然,也不是每個胎兒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有的窘迫只是短暫的,很快就可恢復,醫師只須給產婦吸氧、輸注大量液體,或讓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了。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窘迫,會危害到胎兒的生命時,醫師會採取措施,讓孩子儘快出生。

4、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如果婦女在懷孕的過程中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或其中的兩種症狀時,就被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那些孕前沒有高血壓,但在懷孕20周開始出現上述症狀時,就可以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當孕婦血壓太高時,會造成意識模糊、肝臟腫大、眼底出血、肝功異常、大腦病變等等,嚴重時會產生子癇,進而威脅母嬰生命。此時,醫師常常迫于形勢而提早協助孕婦將胎兒產下。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會先考慮催產,如果時間緊迫或催產無效,會立即施行剖宮產。

在治療方面,除了提早分娩外,醫師會建議孕婦要多臥床休息,多吃高蛋白的食物以減輕水腫,儘量身處安靜的環境中,服用適當的降血壓藥物等。目前有研究認為孕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毫克)或大量的鈣(每天2克以上)可能有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作用。

5、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部分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當一隻腳滑下時,臍帶常常會跟著滑落。如果胎位正常,但胎頭仍沒進入骨盆腔固定,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胎兒反而更危險,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胎兒臍帶脫垂下來,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而直接壓迫到臍帶,也就是胎兒自己把自己的血液供應阻斷了,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應以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如果胎兒已經感染,即使通過手術分娩出來,仍很危險,在新生兒階段就很可能存在很多問題,甚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您現在應該對第一產程如何護理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少活動,儘量不要憋尿,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因為胎盤通常應該在胎兒出生後才與子宮分離,但“胎盤早剝”卻是胎盤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就已經剝離了。由於胎盤是胎兒營養和氧氣的來源,所以,胎盤一旦剝離後,就沒有氧氣輸送給胎兒了,胎兒會馬上出現缺氧現象。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並有劇烈腹部疼痛。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期33-35周時,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所以,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確。醫師除了靠母體羊水是否帶血來判斷外,有時還得靠超聲波檢查及臨床症狀來診斷,例如:胎兒是否有心跳的明顯變化?即使不是胎盤早剝,但胎兒心率明顯變緩,醫師也會儘快施行剖宮產,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3、胎兒缺氧窒息

這就是所謂的“胎兒窘迫”,是指通過胎兒的心跳變化判斷出他有缺氧或不舒服的現象,也就是當胎兒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時,胎兒的心跳就會變慢。

“胎兒窘迫”可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例如:胎兒心跳變快、變慢、心率變化小、羊水裡有胎便,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等。由於胎兒發生窘迫,其心跳會發生變化,所以,醫師會用胎心監護儀來觀察胎兒心跳的變化。正常的胎兒心跳應在每分鐘120-160次,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如果胎兒心跳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都提示胎兒存在宮內缺氧的情況。

當然,也不是每個胎兒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有的窘迫只是短暫的,很快就可恢復,醫師只須給產婦吸氧、輸注大量液體,或讓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了。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窘迫,會危害到胎兒的生命時,醫師會採取措施,讓孩子儘快出生。

4、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如果婦女在懷孕的過程中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或其中的兩種症狀時,就被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那些孕前沒有高血壓,但在懷孕20周開始出現上述症狀時,就可以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當孕婦血壓太高時,會造成意識模糊、肝臟腫大、眼底出血、肝功異常、大腦病變等等,嚴重時會產生子癇,進而威脅母嬰生命。此時,醫師常常迫于形勢而提早協助孕婦將胎兒產下。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會先考慮催產,如果時間緊迫或催產無效,會立即施行剖宮產。

在治療方面,除了提早分娩外,醫師會建議孕婦要多臥床休息,多吃高蛋白的食物以減輕水腫,儘量身處安靜的環境中,服用適當的降血壓藥物等。目前有研究認為孕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毫克)或大量的鈣(每天2克以上)可能有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作用。

5、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部分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當一隻腳滑下時,臍帶常常會跟著滑落。如果胎位正常,但胎頭仍沒進入骨盆腔固定,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胎兒反而更危險,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胎兒臍帶脫垂下來,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而直接壓迫到臍帶,也就是胎兒自己把自己的血液供應阻斷了,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應以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如果胎兒已經感染,即使通過手術分娩出來,仍很危險,在新生兒階段就很可能存在很多問題,甚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您現在應該對第一產程如何護理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