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管教孩子 用雞毛撣、掃帚還是?

管教孩子應該用什麼“工具”?尺子?拖鞋?雞毛撣子?掃帚?這些用於體罰的工具顯得不合時宜, 用起來不好使, 而且體罰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對即將過渡到叛逆階段的孩子來說, 很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太多的家長都是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來服侍, 哪裡會體罰他們, 只有對少數頑童, 實在是沒招可使了, 才會不得已選擇“棍棒”教育。 可是, 到頭來打也打了, 罵也罵了, 孩子依然如故, 沒有變化。 反而可能越來越難管, 更是嚴重傷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管教孩子從來都不應該只採取單一的手段, 家長需要的“工具”可以是“鼓勵”,

Advertisiment
也可以是“及時的批評”, 甚至是懲罰。 還可以引導TA明白一個道理, 或者在肯定、表揚後為孩子指出錯誤。 在家長無計可施的情況下, 其實最管用的“工具”不是“棍棒”, 而是“嘴巴”, 孩子越難管, 就越需要與之溝通。 家長通過和孩子溝通來引導孩子的行為比通過“棍棒”教育更能讓孩子從心底接受, 而家長也不必再因為大動肝火而精疲力竭。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 恰恰是溝通的良機, 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於得到一個疏通的管道, 此時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僅給他提供了一個排解的管道, 而且家長也能在孩子信任的時候, 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 使他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Advertisiment

對於越難管教的孩子, 棍棒教育只會讓他更叛逆或者懦弱, 苦口婆心的勸告多半也是徒勞, 家長需要的“工具”, 是一些讓孩子能夠理解的道理, 這就要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來跟孩子講道理。

1、弄清人要對付的是什麼問題

家長管教孩子前, 先要弄清孩子讓你最頭疼的事情。

Advertisiment
比如, 孩子亂調皮, 在家裡大喊大叫, 亂打人。 然後再按照每一件事發生的具體過程, 和孩子講道理, 讓他知道不可以做這些事情的原因, 家長必須先根據孩子的心理來給他講道理, 孩子才可以心服口服。

2、你的眼神也可以是“工具”

在和孩子講道理時, 可以先讓他轉過臉來, 這樣他就能看著你的眼睛。 如果孩子集中精力在聽你講話, 我們就能向孩子提出問題或者對他進行管教, 還可讓他重複我們所說的話。 這樣, 就能夠知道孩子已經聽到我們所講的。

3、暫時回避

當孩子故意搗亂時, 家長可暫時回避一下。 這樣便於冷靜地判斷當時的情況, 然後決定自己需要做什麼。 同樣, 把自己從混亂的情況下拉出來一會兒, 孩子們也能有時間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Advertisiment
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 另外, 孩子對父母的行為可能會很吃驚, 這樣他們就知道爸爸媽媽非常傷心。

4、管教孩子之前先想想

在要管教孩子的時候, 家長可以停下來先問問自己, “孩子是不是心情不好了, 累了;要不就是覺得壓力大?”通常, 孩子淘氣不會沒有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