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簡單六招教會孩子克服社交障礙

讓寶寶不再害羞, 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給寶寶與人交往的機會, 然後從中引導, 讓寶寶在實踐中, 慢慢變成“社交小達人”。

1 營造開放式環境

育兒專家認為, 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 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 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 倘若孩子對社交已有了畏懼情緒, 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 與同伴交往, 而不能遷就他, 把孩子禁錮在家裡對於可能存在“社交恐懼症”兒童的心理治療, 家庭和學校將承擔十分重要的角色。

Advertisiment

首先要為孩子打造良好家庭及社會交往氛圍, 讓他重新恢復自信、樂觀的性格。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參加各種競賽, 並適時地給兒童以表揚和獎勵, 將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 激發他們的社交信心和興趣, 克服“社交敏感”。

2 參與集體活動

孩子在3歲之後就開始有交往的願望, 這也預示著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 他們強烈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 僅僅和成年人特別是單單與父母交往, 已經不能滿足此階段交往的社會需求了。 此時, 就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 而且要儘量創造這種環境。 如果將孩子及時送人幼稚園, 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 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Advertisiment

3 父母多關注孩子

這種孩子平時表現正常, 一處於社交情境或集體生活中就出現異常反應, 例如怕見生人, 問避集體活動, 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 據分析, 導致兒童社交性退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 生性靦腆, 膽小, 好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 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經歷。 例如, 被人喝斥、搶白而產生自卑, 因為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人交往;還有些孩子則是由於家庭教養方法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 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相對封閉環境, 缺乏與同伴交往的實踐, 而不知如何與人交往。 研究表明, 社交性退縮多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 而家庭教養不當則是其主要原因。

Advertisiment

4 榜樣的力量

對不擅交際的孩子, 要經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樣。 有研究者做了這樣的實驗, 讓一名善於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 向那些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 如對別人微笑、分享行為、發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給以口頭贊許等, 結果, 這種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種行為。 研究者還發現, 榜樣與兒竜越相似, 效果就越好(例如充當榜樣的孩子起先也是內向、退縮的孩子);對榜樣演示的行為當場作出評價, 提醒孩子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也會增強榜樣演示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 可以充分利用看電視、孩子跟別人一起玩等機會, 發現這種榜樣, 向孩子作解釋。

5 經常性的訓練

有些社會交往技能是必須“教給”的,

Advertisiment
如怎樣參與到別人的遊戲活動中去, 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 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 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 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 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 經常向孩子講述這些, 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要好得多, 關於家庭教育方式的許多研究發現, 如果家長熱情而態度鮮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禮節所要求的各種規則, 他們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規矩、善於和別人交往的孩子;相反, 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縱容孩子的家長, 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是攻擊性強、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 他們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常採取對抗的態度。 比口頭講述更好的一種方法是角色扮演。
Advertisiment

6 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 總會遇到一些挫折, 或因為沒有經驗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出現的問題, 這個時候, 孩子很可能產生難受的情緒或者逃避, 媽媽不要責怪孩子, 也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 可以試著引導孩子, 或者告訴他方法, 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這樣他就能慢慢學習到經驗, 面對“難題”也不會束手無策。 漸漸地, 孩子就能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熟練, 自然不會對“涉世”心生恐懼。 即使是對孩子長大之後, 也有益無害呢。 可以嘗試著先從身邊較為熟悉的環境中的陌生人開始, 漸漸向外擴展, 讓他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