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神懲罰,寶寶的心靈殺手

如果說寶寶的肌膚是水做的, 嬌嫩無比, 吹彈得破;那麼寶寶的心靈就是玻璃做的, 晶瑩剔透, 卻禁不起絲毫的打擊。 風兒掠過水面, 就算激起層層漣漪, 也終會平靜如初;可是玻璃如果破碎了, 就難以再癒合。 肉體上的傷害很快會被時間撫平, 但心靈如果受傷, 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可是精神懲罰在家庭、學校教育中卻普遍存在, 它的危害遠遠大於溺愛、嬌縱甚至嚴厲體罰。
天下的父母都很愛護自己的寶寶, 這是天性使然, “虎毒不食子”, 何況是有著豐富感情的人呢?“棍棒下面出孝子”是爺爺們的教育方法,

Advertisiment
這已被大多數爸爸媽媽所摒棄, 但是卻有許多父母或老師對孩子進行威脅恐嚇、用愛去束縛或者對孩子輕視貶低、侮辱漫駡等等, 都是對寶寶心靈的懲罰, 乃至精神虐待。
淘淘2歲小男生
還在媽媽的子宮裡時, 淘淘就特別淘氣, 不是自己在裡面轉來轉去, 就是伸胳膊伸腿地做體操, 所以, 還沒出生, 媽媽就給他起名叫“淘淘”。
淘淘雖然調皮, 卻很討人喜歡, 大大的頭, 圓圓的眼睛, 特別是那只小嘴特別甜, 見人就叫, 叫得鄰居的爺爺奶奶臉上綻開了花。 可是他也有最最讓人頭痛的地方, 那就是吃飯的時候, 不好好吃飯不說, 還常常弄得飯桌上杯盤狼藉, 每次吃飯都要花一兩個小時, 讓媽媽頭痛異常。
有一次吃飯, 他竟然把一隻皮球扔到魚湯裡,
Advertisiment
而全家人一口還沒吃, 就只得把魚湯倒掉。 媽媽大發脾氣, 把他拎起來重重地摔在床上, 惡狠狠地沖著他說:“媽媽不要你了!”淘淘哭著撲向媽媽, 又被媽媽推倒在床上。 淘淘看到媽媽不理他, 就大聲哭鬧, 以示抗議, 媽媽為了好好教訓教訓淘淘, 把他推到門外, 任由他哭鬧, 就是不理他……當天夜裡, 淘淘被噩夢驚醒, 嘴裡一直哭喊著叫媽媽, 他以為媽媽真的不要他了。
小點評:剛剛兩三歲的孩子, 受到來自他最親近的人的如此大的打擊, 那是對幼小心靈最大的傷害。 威脅恐嚇是典型的一種精神懲罰, 寶寶如果經常受到威嚇, 容易形成膽小怕事, 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如恐懼症(怕黑, 怕某種動物,
Advertisiment
怕一個人獨處等)或焦慮症(表現為過分敏感多慮, 經常為一些小事煩躁不安, 焦慮擔憂)。
小雪3歲小女生
因為媽媽工作很忙, 上幼稚園之前, 小雪一直跟姥姥住在一起, 但是姥姥身體也不太好, 還不到兩歲半, 媽媽就把小雪送進了幼稚園。 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幼稚園, 小雪都很乖, 從來不亂發脾氣, 飲食起居也不讓大人費心。 可是有一段時間, 媽媽突然發現小雪總是向一側歪著脖子, 晚上睡覺經常做惡夢, 問她哪裡不舒服, 她也說不上來;去醫院檢查, 大夫說小雪的骨骼發育很正常;大人把頭給她正過來, 可沒一會兒, 她又歪過去……後來媽媽才知道, 原來因為姥姥一直沒有訓練小雪憋尿, 小雪上幼稚園以後經常尿褲, 老師訓斥了幾次都沒有效果。
Advertisiment
有一次尿褲之後, 老師一邊給她換衣服, 一邊威脅她說要是再尿褲, 就要把她的耳朵擰下來, 說著輕輕地在她的耳朵上擰了一下, 小雪隨著老師的動作把頭歪了過去。 因為非常害怕老師會把她耳朵擰下來, 小雪不由自主地就一直這樣歪著脖子了。
小點評:人們提起懲罰孩子時, 往往會認為體罰才算懲罰, 而忽視了情感上的懲罰, 然而精神懲罰的危害尤甚於肉體上受虐待, 因為情緒和心理的懲罰是隱性的, 不像肉體懲罰這麼容易證明, 對孩子會造成很深的精神創傷, 嚴重的還會形成心理障礙。 小雪就是一個例子, 她因為一直處在缺乏母愛的環境中, 所以性格變得內向, 鬱鬱寡歡, 老師的威脅恐嚇,
Advertisiment
在小雪的心理上形成嚴重的障礙, 以至於她總是覺得自己的脖子不能動了。
小波4歲小男生
矮墩墩、胖乎乎的小波十分招人喜歡, 可就有一點, 經常感冒, 而且一感冒扁桃體就發炎, 每次發炎, 小波都難受得吃不下睡不著, 為此, 媽媽帶他去醫院做了扁桃體切除手術。 手術很成功, 小波馬上就要康復出院了, 可這時細心

的護士發現, 活潑的小波忽然變得異乎尋常地狐獨離群, 而且, 突然不肯與任何人講話了。
後來, 醫生瞭解到, 原來小波的媽媽為了能讓兒子早日康復, 便嚇唬他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如果跟陌生人講話你就會死的”。 小波害怕自己真的會死掉, 便再也不敢和不認識的人說話了。
小點評:有些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愛, 常用威脅恐嚇的辦法來束縛他們,希望他們能免受傷害。但是,做父母的利用孩子對自己的信任,讓他們置身於恐怖的境地,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這種愛的束縛已經是一種精神虐待了。
強強5歲小男生
強強活潑聰明,剛剛5歲,就會背唐詩、數數、畫畫,在幼稚園裡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卻總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評強強。有一次,強強畫的畫得了三等獎,當他興沖沖地跑回家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卻說:“別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獎,別的小朋友比你強多了。”可是如果強強成績不好,爸爸又會說:“你真是豬腦子,朽木一根。”漸漸地,小強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了。
小點評:故意輕視貶低孩子的能力,也是“精神懲罰”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為防止孩子產生驕傲情緒,經常貶低孩子的進步,盲目地拿別的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責駡訓斥,諷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從小就萌生自卑意識。而一個自尊心從小就受到挫折的人,會出現很多心理行為的障礙,諸如自我否定、缺乏愛心、焦慮等心理疾病,難以適應社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平平7歲一年級
平平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為上課不守紀律,老師常在課堂上罵他:“有娘養,無娘教。”“去告訴你媽,你已經無可救藥了!”當爸爸媽媽去找老師時,老師惟一的話題就是平平如何壞,如何不可救藥。這位老師不但當著孩子本人的面這樣講,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這樣講,同學們也經常用老師的話取笑他。平平無力反抗,只能逃避,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越來越討厭上學,後來甚至發展到只要一上這個老師的課,他就不可遏制的感到要解手,甚至早上已經解了手,上課仍然拉在了褲子上,而上其他老師的課就很少發生上廁所的事。
小點評:當孩子犯錯誤、做錯事後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已經不單單是精神懲罰,而是精神虐待了。頻繁反復地侮辱漫駡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哀莫大於心死”,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這個支柱如果被摧毀了,人的精神生命也就結束了。很多孩子後來出現學習困難、行為問題、情緒障礙、品德不良等,都與他們在童年時期心靈遭受過嚴重的創傷有直接關係。
為了這個策劃,《媽媽寶寶》雜誌記者特意來到兒科門診,採訪了兒科心理疾病專家,並與小患者的爸爸媽媽做了交流,發現精神懲罰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精神虐待也遠遠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許多家長認為寶寶年齡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其實大錯特錯!兩三歲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過孩子的自尊心表現形式與大人不一樣而已。
什麼是精神虐待?
所謂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礙兒童情緒或智力發展,對兒童自尊心造成損害的長期重複行為或態度,如拒絕、漠不關心、批評、隔離或恫嚇,最常見的形式是辱駡或貶低兒童的人格。
"虐待"的定義取決於文化因素
"精神虐待"的定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因素,同樣的舉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詮釋,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准的說法。但從心理學的臨床角度來看,當一個小孩因為周遭的人故意、長期、重複地向他做一些舉動,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損,都可以稱之為虐待。
如果一個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親一直罵他說:“你就是很笨”,對孩子作出人身攻擊,貶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對而言,如果

父母跟孩子說:“你這幾個禮拜沒有好好讀書,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考試不及格,你應該罰嗎?”,這是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批評,屬於合理的管教。
珍愛寶寶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珍愛寶寶的自尊心,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家長要注意場合,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粗暴地諷刺挖苦和訓斥孩子,應多採取正面引導、個別談心的方法,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訓斥和責怪,應弄清其動機和緣由,再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找原因;
★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要把從前的“歷史問題”和“陳年舊帳”抖出來,嘮叨不停,使孩子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對孩子要求適度,不要過分嚴格,應適當放鬆要求。在過分嚴格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過分依賴的心理;相反,對待孩子的缺點也不能放縱和姑息遷就,在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的情況下,應採取循循善誘的方法,使之克服缺點;
★當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時,對成人而言哪怕是多麼微不足道,也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
★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誇獎別的孩子,並與之相比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在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自尊心後,爸爸媽媽要像珍視和保護一件精美的玻璃器皿一樣,珍視和愛護寶寶的自尊心,避免自己的言行給寶寶帶來傷害,讓寶寶的心靈永遠沐浴在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心之中

常用威脅恐嚇的辦法來束縛他們,希望他們能免受傷害。但是,做父母的利用孩子對自己的信任,讓他們置身於恐怖的境地,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這種愛的束縛已經是一種精神虐待了。
強強5歲小男生
強強活潑聰明,剛剛5歲,就會背唐詩、數數、畫畫,在幼稚園裡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卻總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評強強。有一次,強強畫的畫得了三等獎,當他興沖沖地跑回家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卻說:“別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獎,別的小朋友比你強多了。”可是如果強強成績不好,爸爸又會說:“你真是豬腦子,朽木一根。”漸漸地,小強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了。
小點評:故意輕視貶低孩子的能力,也是“精神懲罰”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為防止孩子產生驕傲情緒,經常貶低孩子的進步,盲目地拿別的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責駡訓斥,諷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從小就萌生自卑意識。而一個自尊心從小就受到挫折的人,會出現很多心理行為的障礙,諸如自我否定、缺乏愛心、焦慮等心理疾病,難以適應社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平平7歲一年級
平平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為上課不守紀律,老師常在課堂上罵他:“有娘養,無娘教。”“去告訴你媽,你已經無可救藥了!”當爸爸媽媽去找老師時,老師惟一的話題就是平平如何壞,如何不可救藥。這位老師不但當著孩子本人的面這樣講,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這樣講,同學們也經常用老師的話取笑他。平平無力反抗,只能逃避,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越來越討厭上學,後來甚至發展到只要一上這個老師的課,他就不可遏制的感到要解手,甚至早上已經解了手,上課仍然拉在了褲子上,而上其他老師的課就很少發生上廁所的事。
小點評:當孩子犯錯誤、做錯事後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已經不單單是精神懲罰,而是精神虐待了。頻繁反復地侮辱漫駡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哀莫大於心死”,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這個支柱如果被摧毀了,人的精神生命也就結束了。很多孩子後來出現學習困難、行為問題、情緒障礙、品德不良等,都與他們在童年時期心靈遭受過嚴重的創傷有直接關係。
為了這個策劃,《媽媽寶寶》雜誌記者特意來到兒科門診,採訪了兒科心理疾病專家,並與小患者的爸爸媽媽做了交流,發現精神懲罰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精神虐待也遠遠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許多家長認為寶寶年齡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其實大錯特錯!兩三歲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過孩子的自尊心表現形式與大人不一樣而已。
什麼是精神虐待?
所謂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礙兒童情緒或智力發展,對兒童自尊心造成損害的長期重複行為或態度,如拒絕、漠不關心、批評、隔離或恫嚇,最常見的形式是辱駡或貶低兒童的人格。
"虐待"的定義取決於文化因素
"精神虐待"的定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因素,同樣的舉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詮釋,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准的說法。但從心理學的臨床角度來看,當一個小孩因為周遭的人故意、長期、重複地向他做一些舉動,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損,都可以稱之為虐待。
如果一個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親一直罵他說:“你就是很笨”,對孩子作出人身攻擊,貶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對而言,如果

父母跟孩子說:“你這幾個禮拜沒有好好讀書,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考試不及格,你應該罰嗎?”,這是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批評,屬於合理的管教。
珍愛寶寶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珍愛寶寶的自尊心,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家長要注意場合,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粗暴地諷刺挖苦和訓斥孩子,應多採取正面引導、個別談心的方法,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訓斥和責怪,應弄清其動機和緣由,再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找原因;
★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要把從前的“歷史問題”和“陳年舊帳”抖出來,嘮叨不停,使孩子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對孩子要求適度,不要過分嚴格,應適當放鬆要求。在過分嚴格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過分依賴的心理;相反,對待孩子的缺點也不能放縱和姑息遷就,在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的情況下,應採取循循善誘的方法,使之克服缺點;
★當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時,對成人而言哪怕是多麼微不足道,也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
★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誇獎別的孩子,並與之相比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在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自尊心後,爸爸媽媽要像珍視和保護一件精美的玻璃器皿一樣,珍視和愛護寶寶的自尊心,避免自己的言行給寶寶帶來傷害,讓寶寶的心靈永遠沐浴在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心之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