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糾正孩子偏科要對症下藥

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語文學得好, 尤其是作文寫得很好, 常被老師當範文讀, 但數學卻很一般, 排在了班裡的後面, 應該怎麼糾正?”或者問:“我孩子理科成績很好, 但文科成績較差, 應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反映出家長對孩子偏科的普遍擔憂。 有人對小學生偏科現象做過調查, 發現有21%的小學生出現偏科現象。 從我本人掌握的情況看, 到了高中, 約80%的學生偏科。 這本是正常現象, 而且高中到了高二也要進行文理分科。 但是,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 如果孩子過早出現偏科現象, 就應該重視了。 因為小學和初中階段畢竟是打基礎的階段,

Advertisiment
如果這時就出現偏科, 會使基礎不牢, 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影響巨大, 而且還會影響升學考試這一非常現實的問題。 所以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偏科現象, 家長應當及時瞭解並加以糾正。

要糾正偏科, 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 然後對症下藥,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就我個人分析, 孩子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1.教師問題

我發現, 孩子的偏科問題, 受教師影響較大。 孩子偏愛的科目, 往往是由於喜愛該科任教師所致。 孩子偏愛某一個教師, 就能提高該科的學習成績, 而好的學習成績, 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 形成良性迴圈;反之孩子不喜歡某個老師, 也往往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 久而久之,

Advertisiment
該科的學習成績下降, 成績下降又導致孩子喪失對這一科目的信心, 形成惡性循環。

比如, 某個孩子不喜歡語文, 喜歡數學, 原因是語文老師總是批評他、苛求他, 於是他對語文越來越沒興趣了。 但數學老師則不然, 他有一點進步, 老師就給他鼓勵和表揚, 於是他越學越有勁。 這樣一來, 語文就成了孩子的“弱科”, 數學則成了孩子的“強科”。

再比如, 孩子喜歡學物理不喜歡學化學, 是因為物理老師知識面廣, 講課條理清楚、風趣幽默, 對學生又好, 孩子學習起來比較輕鬆, 而化學老師常常照本宣科, 不生動、沒有吸引力, 對學生不夠親近。 因此, 造成了孩子喜歡學物理不喜歡學化學的偏科現象。

2.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愛好等),

Advertisiment
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孩子重視感興趣的學科, 輕視不感興趣的學科。 孩子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 就產生學習動力, 便能積極主動地去學這門課;反之, 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有興趣, 孩子自然不願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 這樣就使得強的更強, 弱的更弱。

3.家庭影響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 不同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圍、家長愛好以及家長職業等因素也會誘發孩子偏科。

我發現, 家長愛好文娛的, 家庭藝術氛圍就比較濃厚, 孩子受家庭影響也往往偏愛文娛;家長愛好體育、喜歡活動的, 孩子也偏愛體育。 我還發現周圍教師的子女, 家長是語文教師的孩子愛學語文,

Advertisiment
語文成績好;家長是數學教師的孩子愛學數學, 數學成績好。 當然, 這也可能與及時的課外輔導和遺傳基因有關係。

找出了孩子偏科的原因後, 糾正偏科就該從根源上著手解決。 大致方法如下:

1.對於老師原因引起的偏科

一方面要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 給孩子講清偏科的危害;要讓孩子理解老師、接納老師, 消除對老師的隔閡和抗拒心理;要讓孩子明白, 學習是為自己而不是為老師, 因為不喜歡老師而放鬆或放棄某一科的學習, 是極端愚蠢的行為, 最終受害、後悔的永遠是自己。

另一方面, 家長要積極和老師溝通, 誠懇地說出孩子偏科的原因, 懇請老師對孩子進行鼓勵和幫助。

如果這兩方面工作都做到了, 孩子因為不喜歡老師而引起的偏科一般都會得到糾正。

Advertisiment
但多數情況是:家長只對孩子進行教育, 而和老師溝通覺得不好開口。 這樣得不到老師的配合, 效果自然不大。 所以, 為了你的孩子, 不管你覺得多麼困難, 你都要去做。 更何況大多數老師都是通情達理的, 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 他們都會採納、積極配合。

當然也不排除有極少數素質不高的老師, 他們只要一聽到家長的建議, 就覺得是孩子和家長不好, 不但不改進自己, 反而會做出一些傷害孩子情感的事情。 如果真的不幸遇到這種情況, 你就得站出來保護孩子, 要求轉班或轉學。 這樣你的孩子才不會因為老師的問題而被耽誤。

2.因為興趣、愛好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為自己興趣、愛好所致, 或是對於某一科目確實存在學習困難,而失去興趣所致,

那麼,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學好優勢科目,通過優勢科目,樹立信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學好其他科目的能力,進而逐漸提高對其他科目的興趣,並逐漸加大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投入;也可以從相關學科中找出突破點,進而帶動弱勢學科成績的提高,糾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長要正視與肯定孩子在弱勢科目上的點滴進步(如課堂發言,讀書筆記等),引導孩子主動去接觸弱勢學科,加強對弱勢學科的學習。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暫時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必要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該科目的輔導。如果家長不能輔導的,則有必要請科任老師進行輔導。如果老師沒有空閒,就要請家教。但在請家教時應該注意,最多請一到兩科,如果門門都請,則沒有意義。而且以每週兩到三次為限。因為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裡我還要提醒的是:家長在糾正孩子偏科傾向時,落腳點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質全面發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時,還應幫助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強科”優勢。既要補“弱科”之短,又要揚“強科”之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全面提高。千萬不能“矯枉過正”,否則出現“弱科變強科,強科變弱科”的現象,孩子還是不能全面發展。

3.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為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家長應注意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大人這樣是為了工作需要,自己當年在中小學學習時,各科還是均衡發展的,並不存在某科強某科弱的現象。家長要打消孩子因為懷疑遺傳影響而偏科的疑慮,這樣孩子學習起來就更有信心。

在這裡,家長千萬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產生對偏科的認同心理。千萬不要講“數學這門課就是不好學,當年我就是學不懂”,或者說“語文學起來太沒勁,作文就是不好寫”之類的話。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說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進行偏科的心理認同教育,就等於說偏科沒法糾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糾正不了了。

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孩子,如果出現某科作業較慢,錯誤較多,馬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現。這時家長就要注意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該科學習的課堂情況,防止出現實質性偏科。

以上三點,是防止、糾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當你將這些方法都試過卻還不能糾正孩子偏科的話,我們則可以換個角度,以“偏科理論”(我自己的理論)來看待偏科。

那麼什麼是“偏科理論”呢?“偏科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沒有錯誤,因為每個人的愛好、特長都不一樣。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擅長的方面,也有不喜歡、不擅長的方面。

比如說,某個孩子在數理方面有超人之處,但在文史方面就明顯不足;有的孩子在體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文化課方面卻明顯不如常人,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就該揚長避短、培養優勢才對。但是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要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的極其錯誤的教育觀,不光影響了家長的思想,還加重了孩子的負擔,更可惡的是抹殺了部分孩子的特長,甚至扼殺了許多天才。

我們知道郭沫若上中學時是個偏科的學生,可後來他成了偉大的學者和詩人;錢鐘書的理科成績很糟糕,可後來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學者;瓊瑤、張愛玲偏科,後來她們都成了大作家;美國前總統佛蘭克林小時候算術總不及格;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上中學時物理和數學成績都不好……

說到這裡,可能有的家長說那是過去,那是外國,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評價機制不同,那我們就說說現在。作家韓寒讀書時偏科很厲害,現在卻成了知名作家;鄭淵潔的兒子連中學都沒上過,憑著自學電腦,成了IT行業的重量級人物……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覺得家長應該以獨特的眼光去對待孩子,不要強求。有時候角度變了,你也輕鬆,孩子也輕鬆,不要苛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按孩子自身的特長去發展,也許會培養出一個專家呢。

或是對於某一科目確實存在學習困難,而失去興趣所致,

那麼,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學好優勢科目,通過優勢科目,樹立信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學好其他科目的能力,進而逐漸提高對其他科目的興趣,並逐漸加大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投入;也可以從相關學科中找出突破點,進而帶動弱勢學科成績的提高,糾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長要正視與肯定孩子在弱勢科目上的點滴進步(如課堂發言,讀書筆記等),引導孩子主動去接觸弱勢學科,加強對弱勢學科的學習。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暫時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必要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該科目的輔導。如果家長不能輔導的,則有必要請科任老師進行輔導。如果老師沒有空閒,就要請家教。但在請家教時應該注意,最多請一到兩科,如果門門都請,則沒有意義。而且以每週兩到三次為限。因為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裡我還要提醒的是:家長在糾正孩子偏科傾向時,落腳點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質全面發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時,還應幫助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強科”優勢。既要補“弱科”之短,又要揚“強科”之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全面提高。千萬不能“矯枉過正”,否則出現“弱科變強科,強科變弱科”的現象,孩子還是不能全面發展。

3.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為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家長應注意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大人這樣是為了工作需要,自己當年在中小學學習時,各科還是均衡發展的,並不存在某科強某科弱的現象。家長要打消孩子因為懷疑遺傳影響而偏科的疑慮,這樣孩子學習起來就更有信心。

在這裡,家長千萬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產生對偏科的認同心理。千萬不要講“數學這門課就是不好學,當年我就是學不懂”,或者說“語文學起來太沒勁,作文就是不好寫”之類的話。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說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進行偏科的心理認同教育,就等於說偏科沒法糾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糾正不了了。

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孩子,如果出現某科作業較慢,錯誤較多,馬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現。這時家長就要注意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該科學習的課堂情況,防止出現實質性偏科。

以上三點,是防止、糾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當你將這些方法都試過卻還不能糾正孩子偏科的話,我們則可以換個角度,以“偏科理論”(我自己的理論)來看待偏科。

那麼什麼是“偏科理論”呢?“偏科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沒有錯誤,因為每個人的愛好、特長都不一樣。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擅長的方面,也有不喜歡、不擅長的方面。

比如說,某個孩子在數理方面有超人之處,但在文史方面就明顯不足;有的孩子在體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文化課方面卻明顯不如常人,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就該揚長避短、培養優勢才對。但是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要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的極其錯誤的教育觀,不光影響了家長的思想,還加重了孩子的負擔,更可惡的是抹殺了部分孩子的特長,甚至扼殺了許多天才。

我們知道郭沫若上中學時是個偏科的學生,可後來他成了偉大的學者和詩人;錢鐘書的理科成績很糟糕,可後來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學者;瓊瑤、張愛玲偏科,後來她們都成了大作家;美國前總統佛蘭克林小時候算術總不及格;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上中學時物理和數學成績都不好……

說到這裡,可能有的家長說那是過去,那是外國,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評價機制不同,那我們就說說現在。作家韓寒讀書時偏科很厲害,現在卻成了知名作家;鄭淵潔的兒子連中學都沒上過,憑著自學電腦,成了IT行業的重量級人物……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覺得家長應該以獨特的眼光去對待孩子,不要強求。有時候角度變了,你也輕鬆,孩子也輕鬆,不要苛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按孩子自身的特長去發展,也許會培養出一個專家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