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紮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都幾點了, 趕緊穿衣服起床!”

“都幾點了, 別玩了, 趕緊洗手吃飯!”

“都幾點了, 還不趕快去寫作業?”

“都幾點了, 還不趕緊上床睡覺!”

不知有多少家長對這些場景“倍感親切”:起床催、吃飯催、作業催、睡覺催……, 幾乎已經成了每天必做的“基本流程”。 焦急的家長有時不得不上演“河東獅吼”, 才能讓孩子趕快行動。 本以為說幾次孩子就改了, 卻發現越催越拖拉。 於是, 催促的嗓門越來越高, 耗費的精力也越來越大。

“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孩子的磨蹭習慣並非是個別現象, 而是非常普遍。 有調查顯示, “磨蹭”問題, 在學齡前(3-6歲)和學齡期(7-12歲)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現,

Advertisiment
學齡期(7-12歲)的孩子尤為明顯。

其實, 根據精神分析學派大師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學齡期(7-12歲)的兒童, 在心理上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 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其實, 克服“磨蹭”習慣, 是獲得“勤奮感”的過程之一, 這個階段中, 他們很多時候在和“磨蹭習慣”做鬥爭, 而家長的催促適得其反。

孩子磨蹭的其他原因

1.孩子的脾氣秉性可能與您“不匹配”。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形狀, 家長一個樣, 孩子是另一個樣, 有時您認為的“磨蹭”來源於您與孩子的脾氣秉性不相容。 心理學中把人生來的脾氣秉性(氣質類型)分為四種:風風火火的膽汁質, 靈活多變的多血質, 不緊不慢的粘液質, 多愁善感的抑鬱質。

Advertisiment
其中, 不愛磨蹭的類型為“膽汁質”與“多血質”, 看起來愛“磨蹭”的類型是“粘液質”和“抑鬱質”。

背後的本質是前家長是大腦各系統易興奮的“急脾氣”, 做事強調效率;孩子為大腦興奮抑制平衡的“慢性子”, 強調品質。 這兩者相遇的話“慢性子”可能會把“急脾氣”氣炸, 但是二者均能正常完成生活中的各項活動, 只是快慢不同。

2.孩子其實也想快, 但就是快不起來。

家長們要知道的一點是:孩子的世界與你們感受到的世界不同, 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 有些事情做得並不順利, 例如完成精細動作時會比較吃力, 在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筆時會顯得“磨蹭”“拖拉”。 心有餘而力不足,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而且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Advertisiment

其實, 家長們只要回想一下自身成長歷程, 哪種能力不是一點一滴學會的呢, 哪一種能力的獲得不是最開始很慢, 到後來越使用越熟練的呢?某種程度上來說, 成人(家長)已經習慣了各種能力順利發揮的感覺, 而忘記了當初習得能力時的痛苦。 而可悲的是,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的能力跟自己一樣, 孩子慢一點就不斷催促, 這只能增加孩子對“任務”的恐懼心理, 從而形成“磨蹭”的習慣。

正確處理孩子的“磨蹭”問題

孩子出現“磨蹭”習慣, 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過程之一。 而我們, 首先要認識到“催促”的真實作用:

“催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 而且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拖延!放棄“催促”是明智的, 換取其他方式。 無論對於何種年齡段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批評, 催促等負性的教育方法, 雖然有時候會奏效, 但是給孩子帶來的是痛苦還是快樂呢?

我想更多的是痛苦吧, 孩子天生是要獲得父母之愛的, 不是在這個世界上被“催促”的, 對小孩子來說尤是如此, 否則做事不拖拉的習慣能否養成暫且不說, 但是陰影很可能就留下了, 豈不是得不償失。 所以, 家長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子觀念。

上文中我們說到, 學齡前(3-6歲)和學齡期(7-12歲)的孩子是“磨蹭”爆發的高峰期, 究竟如何解決?對於不同年齡段, 也不能採取相同的方式, 接下來我們分開討論。

(1)尊重孩子的“磨蹭”, 不要將焦慮傳遞

家長話多, 大多來源於潛意識層面的“焦慮”。 家長的“催促”最大的目的在於説明孩子更好地適應外部世界,

Advertisiment
其潛意識當中家長是焦慮的:

不趕緊起床的話, 上學遲到了怎麼辦?不按時吃飯的話, 把身體餓壞了怎麼辦?晚上完不成作業, 學習不好怎麼辦?第二天被老師批評了怎麼辦?不按時睡覺, 第二天精力不足怎麼辦?走在路上萬一出了危險怎麼辦?——畢竟對家長來說, 事關孩子成長的都是“大事”, 這些都挑動著家長們的緊張神經。

其實家長的“焦慮”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家長不懂得自我消化焦慮, 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 通過“催促”把 這份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 令他們帶著這份沉重的包袱生活下去, 顯然不大對勁。 所以家長要先學會閉嘴, 尊重孩子, 如指點所說, 可能孩子“磨蹭”的原因是TA的處事方式與你不同而已。

(2)對學齡前(3-6歲)兒童, 耐心永遠是最好的“良藥”

對於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多能力還沒有使用熟練,他們可能需要花費比成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日常活動。如果這時候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寶寶”,有著過高的期待,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對TA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平日裡的“催促”在心理留下“情節”,對以後的人身無益。耐心是愛的體現,家長應該多留出時間讓孩子成長。

(3)對學齡期(7-12歲)兒童,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時期。TA需要試著體會“磨蹭”帶來的後果,慢慢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實,很多孩子“磨蹭”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著怎樣的結果。一種能力的學習需要三方面“經驗”:

①前提:什麼條件下我要這麼做;

②動作:我該怎樣做;

③結果:產生的效果。

就拿起床“磨蹭”來說,前提:孩子這個時間我想賴床,動作:即使媽媽叫我也不起床(磨蹭),多躺一會是一會兒,結果:遲到上學,被老師批評。但是,家長們為了孩子不遲到,會使勁催促孩子起床,打斷他們的“磨蹭”與“遲到挨批評”的連接,最後孩子是沒遲到,但是因為少了最後一部分的教育,他們永遠不知道遲到後果是什麼,也就永遠改不掉“磨蹭”習慣。

家長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就讓“磨蹭”的孩子遲到一回,知道後果的孩子就不會再賴床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可如法炮製(注意:後果過於嚴重的事情除外)。

總結來說:

其實孩子磨蹭,做事拖拉背後的推手很大程度在於家長的“催促”,其實磨蹭雖然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家長們只要有著正確的心態,讓孩子親身經歷拖延的“後果”,再加一些“時間概念訓練”,孩子最終會克服“磨蹭”的毛病,為將來成為努力上進的人打好基礎。

對於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多能力還沒有使用熟練,他們可能需要花費比成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日常活動。如果這時候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寶寶”,有著過高的期待,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對TA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平日裡的“催促”在心理留下“情節”,對以後的人身無益。耐心是愛的體現,家長應該多留出時間讓孩子成長。

(3)對學齡期(7-12歲)兒童,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時期。TA需要試著體會“磨蹭”帶來的後果,慢慢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實,很多孩子“磨蹭”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著怎樣的結果。一種能力的學習需要三方面“經驗”:

①前提:什麼條件下我要這麼做;

②動作:我該怎樣做;

③結果:產生的效果。

就拿起床“磨蹭”來說,前提:孩子這個時間我想賴床,動作:即使媽媽叫我也不起床(磨蹭),多躺一會是一會兒,結果:遲到上學,被老師批評。但是,家長們為了孩子不遲到,會使勁催促孩子起床,打斷他們的“磨蹭”與“遲到挨批評”的連接,最後孩子是沒遲到,但是因為少了最後一部分的教育,他們永遠不知道遲到後果是什麼,也就永遠改不掉“磨蹭”習慣。

家長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就讓“磨蹭”的孩子遲到一回,知道後果的孩子就不會再賴床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可如法炮製(注意:後果過於嚴重的事情除外)。

總結來說:

其實孩子磨蹭,做事拖拉背後的推手很大程度在於家長的“催促”,其實磨蹭雖然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家長們只要有著正確的心態,讓孩子親身經歷拖延的“後果”,再加一些“時間概念訓練”,孩子最終會克服“磨蹭”的毛病,為將來成為努力上進的人打好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