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累死累活培養孩子的各種特長、技能,卻忽略了最要緊的一點

孩子未來優秀與否, 到底跟什麼有關?有無秘密可言?當然有。 答案很簡單, 那就是自控力。 關於自控力的重要性, 我們還是先來看兩個有名的心理學實驗: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曾經做了一項規模和深度空前的長期研究。 在紐西蘭選取了1000名兒童, 從他們出生一直跟蹤調查到他們32歲, 每個孩子都測了自控力, 測評方式多種多樣(綜合考慮了研究者的觀察以及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報告的問題行為), 這樣得到的分數比較可靠。

最後, 研究者發現:

自控力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身體更健康、患肥胖症概率更小、患性傳播疾病概率更小,

Advertisiment
連牙齒都更健康(顯然, 自製力強的人, 刷牙潔齒更勤快)。

而缺乏自控力的人更容易出現酗酒和吸毒問題, 進監獄的可能性更大。

自控力差的孩子長大後經濟狀況更差, 工資相對更低。

自控力差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單親父母, 因為其不夠自律, 很難維持長期關係。

自控力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婚姻穩定、與配偶一起撫養孩子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美國斯坦福大學還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 給他一顆棉花糖, 告訴他, 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 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 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

Advertisiment
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度過了大概是有生以來最為艱難的15分鐘, 他們的表現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拿起棉花糖, 細細嗅聞它的香味;有的圍著桌子走來走去;有的玩自己的裙子或褲子, 遮眼、面壁、唱歌……最逗的是一個小女孩, 她把棉花糖的“芯”吃空了, 還佯裝沒有吃。

10多年後, 研究人員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長大以後, 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 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秀。 因為, 這些抵擋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對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則, 那就是“延遲欲望滿足”。

當然, 延遲滿足, 只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完整的自控力, 還包括自製力、自覺性、堅持性等。

Advertisiment


自控力好的孩子未來的表現更為優秀。

看到這裡, 你可能會說:“我開始擔心孩子以後的發展了。 我家孩子自控力不行, 如果讓他參加棉花糖實驗, 他肯定是先吃了再說的那個。 ”其實, 自控力是可以培養的。 培養孩子自控力, 父母們最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爸爸們必須要積極參與育兒

想要培養出自控力強的孩子, 爸爸必須要積極參與育兒, 這一點非常重要。 爸爸功能的缺失, 直接造成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自控力差。

一般情況下, 媽媽們出於保護的緣故, 或其他體力方面的原因, 更傾向于給孩子的探索設限。 尤其隔代教養中, 老人家更為謹慎。 於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對整個世界的愉悅感受就會大打折扣。 父親與生俱來的外向、開放、果斷、力量感,

Advertisiment
更能滿足孩子探索的需求。 當爸爸陪著孩子一起遊戲, 一起運動, 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得到宣洩, 規則意識、自控力也於無形中得到了訓練。

當然, 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 爸爸們真心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以孩子好的示範與薰陶, 而非像質檢員一樣, 目光一直盯在孩子的各種不是上, 對孩子各種打罵說教。


孩子成長中, 爸爸的陪伴非常重要。

▌媽媽們必須要放棄做“完美好媽媽”的幻想

訓練孩子自控力的過程中, 媽媽的情緒很重要。 想要孩子有控制好自己情緒、行為的能力, 媽媽最先要做到情緒平穩。 不過, 根據“靜觀育兒”微信後臺的問題統計, 這一點對很多媽媽來說,

Advertisiment
都是一個巨大挑戰。

很多媽媽, 內心對“媽媽”角色都有一個設定:“好媽媽”應該要從容, 不能隨意沖孩子發火。 一旦她們開始因為搞不定孩子而失控, 就會記起自己的想要“做個好媽媽”這件事。 但這會讓她們更加情緒失控, 因為她們竟然如此失敗!隨之而來的, 就是情緒的低沉、消極、內疚, 等等。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 媽媽們需要重新設定一下:用“享受做父母的過程”, 替換掉“我要做個好媽媽”。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後者其實是個完美但含糊的目標, 少有媽媽真能做到;一旦做不到, 媽媽就會有憤怒——意識到自己無法做到一個好媽媽, 會讓我們很難受, 非常有挫敗感, 這憤怒原本是指向自己的, 但最後卻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 從此陷入了不良迴圈。

但是“享受做父母的過程”則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它未對媽媽們提出任何“應該”、“必須”的要求,也因此不會引發不良情緒。相反,它能給媽媽們埋下一個暗示:大喊大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沖孩子大喊大叫,其實不過是在沖無能的自己大喊大叫而已。厘清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保持冷靜似乎變得容易得多了。

▌父母要給夠孩子情感支持與接納

擁有強大自控力的前提是,孩子有足夠的心理能量。而為了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父母的無條件接納和高品質的陪伴非常重要。

這裡的無條件接納,指的是情感上的支持與滿足。具體到孩子行為違反了某一規則之時,即該堅持的規則仍然需要堅持,但對於孩子的失控情緒,哭鬧行為,則應該給以充分的接納、共情。(具體如何無條件接納孩子,積木育兒下面這篇文章有詳述: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情緒情感、內心的需要被父母看見、被父母接納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接納自己的成長過程。一個懂得接納自己、與自己的各種情緒和諧相處的孩子,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相反,一個無法忍受焦慮的孩子,一個負性情緒未被真正看見的孩子,他們的耐受性會更差,更難以做到恰當的等待、必要的堅持、持續的自我管理。就好比一個沒吃飽(很少得到愛與接納)的孩子,很難讓他面對食物的時候去拒絕食物的引誘。


被接納的孩子能更好得自我控制。

▌父母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意志

父母必須明白一點,自控力,是孩子的自控力。總開關一定是要在孩子那裡。若孩子何時該做什麼,決定權永遠在父母那裡,那麼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自我管理,相反,他們往往會為了反抗父母的意志而讓自己的生活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

所以,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志很重要。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必須事前要有商量的環節,讓孩子“知曉”並“點頭同意”;跟孩子討論一件事的時候,每次至少提供兩個以上的選項,由孩子自己去從中做決定。日常生活中,也要多鼓勵孩子去表達自我,以及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允許孩子探索,以及犯錯。

▌自控力訓練的其他小方法

若孩子總是希望自己的某個需求立刻得到滿足,父母就需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控力訓練。訓練可以包括: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學會排隊;哪裡拿的東西記得放回原位等。日常生活中,也多帶孩子對要做、想做的事情進行“排序”,比如常用下面的句式跟孩子說話:“我們先吃飯,飯後就去……”、“我們玩5分鐘電子遊戲,玩過後就可以去做……”

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鼓勵,並對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態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幫助孩子在沒有大人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同樣自覺遵守規則。

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

比如當孩子立刻想吃一顆糖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想吃糖,當然可以,不過,你得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你先把飯吃完……這樣孩子就會逐步學會先後秩序,同時習慣了稍作等待,而不是立即滿足。對於一個4歲前後的孩子,若能夠對自己很想要的東西,可以等待10分鐘左右,就算不錯。

關於延遲滿足的訓練,需特別額外提醒父母:孩子日常生活的合理需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哭了求抱抱等),不需要刻意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而吃零食、買玩具方面則非常適合進行延遲滿足訓練;若父母已然答應了孩子要買一樣什麼東西,那麼就最好說到做到,而非以“延遲滿足”為藉口,拒絕給孩子兌現。

但是“享受做父母的過程”則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它未對媽媽們提出任何“應該”、“必須”的要求,也因此不會引發不良情緒。相反,它能給媽媽們埋下一個暗示:大喊大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沖孩子大喊大叫,其實不過是在沖無能的自己大喊大叫而已。厘清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保持冷靜似乎變得容易得多了。

▌父母要給夠孩子情感支持與接納

擁有強大自控力的前提是,孩子有足夠的心理能量。而為了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父母的無條件接納和高品質的陪伴非常重要。

這裡的無條件接納,指的是情感上的支持與滿足。具體到孩子行為違反了某一規則之時,即該堅持的規則仍然需要堅持,但對於孩子的失控情緒,哭鬧行為,則應該給以充分的接納、共情。(具體如何無條件接納孩子,積木育兒下面這篇文章有詳述: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情緒情感、內心的需要被父母看見、被父母接納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接納自己的成長過程。一個懂得接納自己、與自己的各種情緒和諧相處的孩子,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相反,一個無法忍受焦慮的孩子,一個負性情緒未被真正看見的孩子,他們的耐受性會更差,更難以做到恰當的等待、必要的堅持、持續的自我管理。就好比一個沒吃飽(很少得到愛與接納)的孩子,很難讓他面對食物的時候去拒絕食物的引誘。


被接納的孩子能更好得自我控制。

▌父母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意志

父母必須明白一點,自控力,是孩子的自控力。總開關一定是要在孩子那裡。若孩子何時該做什麼,決定權永遠在父母那裡,那麼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自我管理,相反,他們往往會為了反抗父母的意志而讓自己的生活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

所以,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志很重要。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必須事前要有商量的環節,讓孩子“知曉”並“點頭同意”;跟孩子討論一件事的時候,每次至少提供兩個以上的選項,由孩子自己去從中做決定。日常生活中,也要多鼓勵孩子去表達自我,以及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允許孩子探索,以及犯錯。

▌自控力訓練的其他小方法

若孩子總是希望自己的某個需求立刻得到滿足,父母就需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控力訓練。訓練可以包括: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學會排隊;哪裡拿的東西記得放回原位等。日常生活中,也多帶孩子對要做、想做的事情進行“排序”,比如常用下面的句式跟孩子說話:“我們先吃飯,飯後就去……”、“我們玩5分鐘電子遊戲,玩過後就可以去做……”

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鼓勵,並對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態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幫助孩子在沒有大人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同樣自覺遵守規則。

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

比如當孩子立刻想吃一顆糖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想吃糖,當然可以,不過,你得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你先把飯吃完……這樣孩子就會逐步學會先後秩序,同時習慣了稍作等待,而不是立即滿足。對於一個4歲前後的孩子,若能夠對自己很想要的東西,可以等待10分鐘左右,就算不錯。

關於延遲滿足的訓練,需特別額外提醒父母:孩子日常生活的合理需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哭了求抱抱等),不需要刻意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而吃零食、買玩具方面則非常適合進行延遲滿足訓練;若父母已然答應了孩子要買一樣什麼東西,那麼就最好說到做到,而非以“延遲滿足”為藉口,拒絕給孩子兌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