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是怎麼得的

細菌性痢疾是夏秋季節小兒較常見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但以6-9月份發病數最多。 主要症伏有發熱、腹痛、裡急後重感及排泄含有粘液、膿及血的稀糞便。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它的發生與不良的衛生習慣有密切關係。 痢疾桿菌存在于病人或帶菌者的腸道內, 隨著糞便而排出體外, 糞便直接污染水源、食物等, 也可以通過病人的手或蒼蠅、嶂螂的爬叮, 污染各種食物(蔬菜、瓜果、冷飲、牛奶)和飲食用具, 經口入消化道傳染。 污染的用具、衣服等亦可以引起間接傳染。

Advertisiment
直接與患者接觸而不採取消毒隔離措施, 其感染率很高, 故一家內兩、三人同時患病者並不少見。

在兒童中, 手是傳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如果健康人使用被污染的用具或一旦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被污染的水, 痢疾桿菌就經過口腔、食道、胃進人腸內。 痢疾桿菌進人人體後能否發病, 取決於人體抵抗力的強弱和細菌數量、細菌毒力等, 少量痢疾桿菌侵入健康人的胃腸時, 可被胃酸和腸液中的溶菌酶殺滅。 如果人健康情況較差或因暴飲暴食等胃酸減少、胃腸功能減低, 侵人的細菌裡又較多時, 痢疾桿菌就會在小腸內生長繁殖, 並分泌毒素, 大多數經過2~3天的潛伏期就開始發病。 毒素經小腸壁吸收後進人血液,

Advertisiment
引起全身症狀。 一般表現為發病較急、發熱、體溫可在39度以上, 腹痛、大便次數多、先為稀便, 後為膿血便, 腹瀉每天可多達十幾次至幾十次, 毒素作用於大腸粘膜, 最常見的病變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 發生炎症或形成淺表潰瘍, 引起腸壁典型病變。 患兒想拉又拉不多, 總像是有沒拉完的感覺, 這稱為裡急後重。 患兒全身乏力、食欲減退、噁心嘔吐。 嬰幼兒在高熱時容易發生抽瘋。 .絕大多數患兒經過早期治療, 都可在5~7天內逐漸減輕而治癒。 病情較重者, 有高熱, 體溫在39度以上, 而且出現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症狀, 可有嗜唾、煩躁不安、抽瘋或昏迷、呼吸節律不正、瞳孔不等大、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皮膚發花、脈搏細弱、尿少、血壓下降、心音低鈍,
Advertisiment
如不及時搶救, 有生命危險。 這樣的病兒, 他是患了中毒型痢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