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春節假期裡, 我們和親朋好友之間有沒說過這種“善意的謊言”?孩子會不會有點兒迷惑呢?我告訴過媽媽阿姨送的玩具我不喜歡啊;媽媽昨天才說阿姨家妹妹沒小時候長得可愛了呢;還有, 阿姨明明很胖啊, 媽媽這麼瘦天天照鏡子時都鬧著要減肥, 阿姨怎麼是正好呢?
類似這種善意的謊言在成人世界裡很常見, 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規, 去丈量自己說話的真實度, 也在某個範圍之內允許自己去說一些違背事實、感受或意願的話語。
Advertisiment
老美把這種善意的謊言稱之為“White Lies”(白色謊言), 它不真實, 但也沒有惡意, 常常還是社交的柔化劑。 有統計表明, 美國人平均每天至少會說一個White Lie, 這些謊話可能會讓談話的對方更舒服, 能減少衝突, 或者給自己一個臺階下(比如遲到的理由總是因為堵車)。 總之, 這些White Lies會在某種程度上讓社交和人際關係更加平滑, 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把它們歸成“謊話”一類。
也正因為這樣, 可能大多數家長並沒有留意到這類“謊話”對孩子的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曾經專門針對5-7歲孩子做過一項調查研究, 他們發現, 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說這類“謊言”的孩子更喜歡, 也更容易撒謊。
Advertisiment
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撒謊的呢?
當他意識到別人不是一個Mind Reader, 就是無法知道他在想什麼的時候。 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階段, 通常在3歲左右, 心智發育得快的孩子甚至會更早。
這個階段孩子撒謊的原因主要有,
1) 掩蓋那些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的事實
2) 獲得想要的東西, 比如告訴奶奶“媽媽說午飯前可以吃巧克力“;或者拒絕不想要的, 比如前一秒都好好的, 一要出門上幼稚園馬上喊肚子疼。
3) 測試一下對方聽到謊言是什麼反應
4) 求關注
其中以第一種情況最多, 想起曾經看過一個很好玩兒的視頻,
Advertisiment
遇到類似情況, 絕大多數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的機靈而小激動, 但隨之而來的肯定就是得考慮怎麼教育孩子誠實了。 有句話說得很好, ”Learning how to lie is part of a child’s development – but so is learning to tell the truth. “(學撒謊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學說真話也是。 )
通過爸爸媽媽、老師或者其他大人的教育和引導, 孩子漸漸認識到, 撒謊是不對的, 是不該做的。
Advertisiment
塔瓦爾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一位著名教育與諮詢心理學教授, 曾經和她的團隊做過一項有關兒童撒謊心理研究的調查專案, 她發現, 孩子撒謊技能的發展, 絕大多數來源於對周圍大人撒謊的觀察和學習, 無論是真撒謊還是善意謊言。
那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如果只能說真話, 是不是很快就會人際關係緊張, 眾叛親離了呢?
其實不然。
首先我們來看看說謊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來是為了保護對方, 讓對方感覺舒服,
Advertisiment
其次, 善意的謊言可能表面上效果不錯, 但長期看來, 它對人際關係未必有真正的好處。 對自己不一定舒服, 比如這次到朋友家做客,把自己並不怎麼喜歡吃的清蒸魚表揚得天花亂墜,也許以後每次去人家都會給你準備清蒸魚;另外給別人的印象也不一定好,畢竟每個人心中的尺度不一樣,你認為的善意謊言,在別人眼裡可能就已經算是偽善。
《NurtureShock: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中文版本譯作:《關鍵教養報告》)是一本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榜單長達6個月的育兒書,書中作者就談到,“讓孩子聽到,甚至鼓勵他們使用善意謊言,其實是換了個方式告訴他們,誠實只會帶來麻煩和衝突,而善意謊言則是最簡單的避免衝突發生的方式。這樣孩子會漸漸變得偽善。”
所以,從根本上講,無論是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還是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都應該儘量避免說謊,無論是惡意還是善意。當然,我們不可能做到100%有啥說啥,毫不顧及對方感受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比說謊更糟糕。我們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說真話的委婉度和技巧性,尤其是對那些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的人。
比如收到朋友送的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毛衣,不要說“哇,我好喜歡啊,以後打算天天都穿它”,而可以說“噢,摸起來好柔軟肯定也很溫暖。”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構圖混亂的畫,我們不能直接打擊但也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而可以找些可取之處“嗯,我喜歡你把這裡塗成了藍色。”
……
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假話不說,真話不全說”。它讓我們顯得更坦然,也會給人留下率真的印象。
前幾天請了幾家朋友到家裡吃團年飯,一般這種聚會的場合孩子們都只顧著玩,幾乎沒誰能把自己盤子裡的食物吃完。那天有位孩子居然吃得乾乾淨淨,我心中暗喜以為自己準備的菜品有多美味他多喜歡,就對他說“Joey,你把菜都吃完了,阿姨真高興“,本來想著等他表揚一下,結果Joey很誠懇地說”是啊,我今天好餓啊!“ 好吧,雖然和期望有所差別,但是這個回答至少讓我對自己的手藝保持冷靜清醒,同時也覺得Joey真實可愛^_^
大或小,白或非白,謊言就是謊言。
真實,才能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上走得更平穩更遠。
比如這次到朋友家做客,把自己並不怎麼喜歡吃的清蒸魚表揚得天花亂墜,也許以後每次去人家都會給你準備清蒸魚;另外給別人的印象也不一定好,畢竟每個人心中的尺度不一樣,你認為的善意謊言,在別人眼裡可能就已經算是偽善。《NurtureShock: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中文版本譯作:《關鍵教養報告》)是一本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榜單長達6個月的育兒書,書中作者就談到,“讓孩子聽到,甚至鼓勵他們使用善意謊言,其實是換了個方式告訴他們,誠實只會帶來麻煩和衝突,而善意謊言則是最簡單的避免衝突發生的方式。這樣孩子會漸漸變得偽善。”
所以,從根本上講,無論是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還是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都應該儘量避免說謊,無論是惡意還是善意。當然,我們不可能做到100%有啥說啥,毫不顧及對方感受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比說謊更糟糕。我們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說真話的委婉度和技巧性,尤其是對那些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的人。
比如收到朋友送的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毛衣,不要說“哇,我好喜歡啊,以後打算天天都穿它”,而可以說“噢,摸起來好柔軟肯定也很溫暖。”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構圖混亂的畫,我們不能直接打擊但也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而可以找些可取之處“嗯,我喜歡你把這裡塗成了藍色。”
……
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假話不說,真話不全說”。它讓我們顯得更坦然,也會給人留下率真的印象。
前幾天請了幾家朋友到家裡吃團年飯,一般這種聚會的場合孩子們都只顧著玩,幾乎沒誰能把自己盤子裡的食物吃完。那天有位孩子居然吃得乾乾淨淨,我心中暗喜以為自己準備的菜品有多美味他多喜歡,就對他說“Joey,你把菜都吃完了,阿姨真高興“,本來想著等他表揚一下,結果Joey很誠懇地說”是啊,我今天好餓啊!“ 好吧,雖然和期望有所差別,但是這個回答至少讓我對自己的手藝保持冷靜清醒,同時也覺得Joey真實可愛^_^
大或小,白或非白,謊言就是謊言。
真實,才能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上走得更平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