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絕妙的故事教育法

兒子兩三歲後, 自我意識就更加強烈起來, 他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對大人逗樂式的指揮與安排也有了明顯的選擇性, 有時會乖乖的配合你的要求, 有時會對置之不理, 甚至有時會故意做出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的事, 對小人兒變幻莫測的脾性, 我一度很無措, 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引導他的成長, 後來無意中看到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泛靈心理, 忽然就茅塞頓開了。

“泛靈”心理是指孩子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 如果能用將事物擬人化後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理念,

Advertisiment
比起生硬地對孩子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而這種故事教育法, 我一直屢試不爽。

1、故事誘導法

兒子從不跟我們說幼稚園的經歷, 有時候問他, 他不是顧左右言他就是跑一邊去, 根本就不接你的話茬, 雖然每天接孩子時老師會大概說說他一天的表現, 但我更想從孩子嘴裡聽到他在幼稚園的點滴, 這樣才能更正確的瞭解他過得快樂與否。 但孩子不說啊, 問他幼稚園好不好, 小朋友乖不乖, 他眼珠子轉地骨碌碌就是不回答, 把我這心給懸著, 讓人急也不是不急也不是。

幼稚園的第一個寒假, 小傢伙過得可充實快樂了, 今天跟姥爺去遛鳥, 明天又跟姥姥上公園, 甭提有多精彩了。

Advertisiment
有一天, 小傢伙跟爸爸釣魚回來後, 便興致勃勃地跟我講釣魚的所見所聞, 看著他口若懸河眉飛色舞的樣子, 我靈機一動, 一個念頭在腦海裡生成, 我何不用這種講故事地方式讓他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講述出來, 這樣即可以培養他的語言組織能力與思維能力, 又可以瞭解他的表現, 豈不是一舉兩得?主意打定後, 我便付諸實踐了。

講故事的時間安排在睡覺前, 我一步一步循循善誘, 先是跟講故事書裡的故事, 等他興趣盎然時就說:“我們來講冬冬今天的故事好不好啊?”他很爽快地答應了。 一開始, 基本都是我講他聽, 我講得很籠統, 大概說一說一天的主要事件, 當然間中會故意問:“咦, 好象不是這樣的吧?”他開始不發言,

Advertisiment
只是認真地聽, 後來我說錯了, 他就很積極地糾正過來。 再後來, 他不滿意故事的大概框架了, 就主動加入一些細節。 慢慢的, 每天的故事都是他自己在講, 一邊回憶一邊說,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 中午吃了什麼, 幹了什麼, 他都會詳詳細細地複述出來, 雖然他的故事沒有任何修飾的詞語, 就是直白的表述, 但這對他思維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 這個習慣養成後, 再去幼稚園時, 我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去套問他在幼稚園的表現了, 因為, 每天的睡前故事, 已經讓我詳細瞭解了他一天的表現。

2、故事糾錯法

兒子有個不好的習慣, 喜歡“欺負”人, 如果玩得太過興奮, 他會不知輕重地或拍或推小朋友一下。 但因為不懂得控制力道,

Advertisiment
被小朋友告狀。 有一段時間, 我每次去接他, 老師都會對我說, 冬冬今天又打了誰誰誰。 每回聽到老師這麼說, 我都會很生氣, 這怎麼了得, 三歲小孩就有如此強☆禁☆暴力傾向, 長大後還不無法無天啊。 於是我問他為什麼打小朋友, 他不吱聲, 一副逃避問題的表情。 我軟硬兼施地跟他講道理, 他就很委屈地說:“以後我不打人了, 我錯了。 ”可是第二天, 老師還照樣告狀, 還加重了語氣:“道理也講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也用了, 他認錯倒很快, 但過不了兩分鐘又故伎重演。 ”那段日子, 我愁都愁死了, 不知道如何糾正孩子的這個壞毛病。 後來, 每次兒子跟小朋友在一起時我就仔細觀察, 發現他並不是在搶玩具或爭東西吃時動手打人,
Advertisiment
而是在玩得興奮的時候才會“動手”, 不帶有任何征服的性質, 於是我想, 這個孩子大概是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快樂, 所以採用了這種方式來渲泄罷了。

知道原因, 就可以對症下藥。 有一次兒子把表哥弄哭了, 我就指著他的小手說:“你看你看, 小手也哭了, 它在說‘冬冬, 你怎麼這麼用力啊, 你把我都給弄痛了, 我還怎麼幫你拿玉米吃呀?’”兒子立刻研究似地看著自己的小手, 一臉不安。 我問他:“小手是用來幹什麼的呀?”他說:“用來玩電腦, 還用來搭積木。 ”我說:“對啊, 它是用來玩電腦的, 你用來打哥哥, 它會不高興, 以後就不幫你玩電腦了, 對不對?”他重重地點頭, 我繼續曉之以理:“以後呀, 要輕輕地, 喜歡小朋友就輕輕摸一下, 你一用力,小手也會痛的。記住了嗎?”他點頭,自己喃喃自語起來:“我的小手是用來玩電腦的,不能用來打人。”慢慢地,兒子打人的情況就少了,偶爾犯了,我指著它的小手告誡他,今天不能怎麼樣怎麼樣了,因為小手不高興了。他立刻會對著小手呵氣,不停地認錯。現在,兒子打人的毛病基本不再犯了,他就是在這種擬人化的故事中,正確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的。

3、故事說服法

兒子有一段特別挑食,不吃青菜不吃肉,每天就只吃白糖拌粥。看著他一天天的瘦下來,我是急在眼裡痛在心裡。不管怎麼費盡心思為他更換食譜,他就是正眼也不瞧,閉著小嘴倔強地說不吃。我說青菜和肉才有營養啊,不吃怎麼能長高長壯呢。他辯解說:“吃米飯就可以了,吃了米飯我就有能量了。”我失笑,不知他的“能量”一詞從何而來。但同時我也想到了一個引誘他吃菜的辦法。我把耳朵湊近他的小肚子:“哎呀,米飯在你的小肚裡跳舞呢。咦,它好象在說話呢。”小傢伙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我故意細聲細語地說:“青菜青菜,肉肉肉肉,快進來跟我玩呀,我自己一人在小肚子裡好寂寞啊,你們快進來。”兒子一聽,咦,不得了,米飯寂寞了,趕緊給它找朋友啊。我乘勝追擊:“快,把青菜送進肚子裡,還有肉,讓它們一起進肚子裡做遊戲。”小傢伙聽我這麼一說,就麻利地扒了幾口菜,然後得意洋洋地撫摸著自己的肚子說:“它們在我肚子裡跳舞呢。”就這樣,兒子漸漸在這種故事的氛圍內不知不覺吃完了自己的飯菜,我的難題也就解決了。

還有一次,兒子玩電腦上了癮,怎麼也不肯上床睡覺。我怎麼說怎麼哄都不行,後來我只好故伎重施:“冬冬,你聽,電腦在說‘哎呀哎呀,好累啊,我想睡覺了。冬冬你讓我睡覺嘛,我現在全身發熱,你再不讓我睡覺,我會生病的。”小傢伙聽我這麼一說,沉思了片刻,然後自己乖乖地關掉電腦,上床了。

三四歲的孩子大道理不懂,小道理卻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單純的說教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而用講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能欣然接受,父母也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你一用力,小手也會痛的。記住了嗎?”他點頭,自己喃喃自語起來:“我的小手是用來玩電腦的,不能用來打人。”慢慢地,兒子打人的情況就少了,偶爾犯了,我指著它的小手告誡他,今天不能怎麼樣怎麼樣了,因為小手不高興了。他立刻會對著小手呵氣,不停地認錯。現在,兒子打人的毛病基本不再犯了,他就是在這種擬人化的故事中,正確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的。

3、故事說服法

兒子有一段特別挑食,不吃青菜不吃肉,每天就只吃白糖拌粥。看著他一天天的瘦下來,我是急在眼裡痛在心裡。不管怎麼費盡心思為他更換食譜,他就是正眼也不瞧,閉著小嘴倔強地說不吃。我說青菜和肉才有營養啊,不吃怎麼能長高長壯呢。他辯解說:“吃米飯就可以了,吃了米飯我就有能量了。”我失笑,不知他的“能量”一詞從何而來。但同時我也想到了一個引誘他吃菜的辦法。我把耳朵湊近他的小肚子:“哎呀,米飯在你的小肚裡跳舞呢。咦,它好象在說話呢。”小傢伙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我故意細聲細語地說:“青菜青菜,肉肉肉肉,快進來跟我玩呀,我自己一人在小肚子裡好寂寞啊,你們快進來。”兒子一聽,咦,不得了,米飯寂寞了,趕緊給它找朋友啊。我乘勝追擊:“快,把青菜送進肚子裡,還有肉,讓它們一起進肚子裡做遊戲。”小傢伙聽我這麼一說,就麻利地扒了幾口菜,然後得意洋洋地撫摸著自己的肚子說:“它們在我肚子裡跳舞呢。”就這樣,兒子漸漸在這種故事的氛圍內不知不覺吃完了自己的飯菜,我的難題也就解決了。

還有一次,兒子玩電腦上了癮,怎麼也不肯上床睡覺。我怎麼說怎麼哄都不行,後來我只好故伎重施:“冬冬,你聽,電腦在說‘哎呀哎呀,好累啊,我想睡覺了。冬冬你讓我睡覺嘛,我現在全身發熱,你再不讓我睡覺,我會生病的。”小傢伙聽我這麼一說,沉思了片刻,然後自己乖乖地關掉電腦,上床了。

三四歲的孩子大道理不懂,小道理卻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單純的說教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而用講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能欣然接受,父母也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