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中產階級的教子方案

很多父母認為有錢、有時間了, 教育孩子就有保障了。 其實, 有錢的中產家庭面臨教育孩子的困惑甚至更多, 尤其在個性培養、欲望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

個性培養

案例:周小姐2歲半的女兒, 每天早晨一定要穿自己喜歡的衣服。 幼稚園裡規定穿園服, 她就是不願穿, 每次都鬧到要遲到了, 她才很不情願地穿上園服去上幼稚園。 媽媽對此很困惑。

專家指導:孩子在審美上的發育是對世界認知的一項重要內容。 孩子還不會講話的時候, 就已經表現出對某種顏色和樣式的偏愛。 成人應該承認孩子的審美自由,

Advertisiment
為他開始獨立做決定感到高興。 該階段的孩子一般想像力極為發達, 穿上公主裙就感覺自己是公主, 穿上超人的服裝就認定自己是超人, 而往往不顧及場合或天氣等客觀因素。

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購買衣服時尊重孩子在顏色和樣式上的意見, 不必一定將自己的審美觀強加于孩子, 有時孩子在寒冷的天氣想穿裙子, 在褲子外套一條裙子也未嘗不可。

●把家裡的舊衣物, 比如爸爸的襯衣、帽子, 媽媽的長裙、圍巾等收拾在一個化裝筐裡, 供孩子隨時模仿打扮使用。 這樣既能滿足孩子愛模仿的特點, 同時也會漸漸讓孩子懂得, 不同的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衣裝。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過多時堅決拒絕。 講道理行不通時,

Advertisiment
可採取不理睬的辦法, 但事後應當和他就該問題進行一次補救性的討論。

欲望教育

案例:鄭小姐對孩子無休止的要求感到頭痛。 每次領著孩子上街或者到公共場合, 孩子總不停地要買這買那。 這樣的問題出現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現在兒子擁有一堆玩具火車、賽車、汽艇模型, 卻好像都不能滿足他。 凡是車模他都喜歡, 同樣款式的車他還要買不同顏色和不同型號的, 而且見到別的孩子有什麼玩具他也會不停地吵著要, 但買回來後, 沒幾天就又扔到一邊去了。

雖然鄭小姐自己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孩子購買他的“最愛”, 但長期下去會不會慣成孩子“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毛病?

專家指導:這種教育肯定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

Advertisiment
但是歸根到底問題仍然出在家長身上, 因為孩子表達自己的願望無可非議, 而是否滿足孩子願望的權利掌握在家長手裡。 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這是金錢教育, 其實這是一種內涵深刻而廣泛的欲望教育。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欲望,

而幼兒時期實際上就是要奠定孩子對欲望的基本態度, 它決定了孩子今後是否能夠正確面對各種誘惑, 包括情感、物質方面的, 還有很多消極的東西, 如煙、酒、毒☆禁☆品等等。

實際上, 欲望本身並沒有錯, 但是滿足欲望要受時間、地點和數量的限制, 不然, 就會為他的成長造成障礙。 等到孩子發現現實不是這樣的時候, 他內心的痛苦遠比幼年時來得更強烈。

給父母的幾點建議: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只關注自己的欲望時, 便公開一些家中其他成員的欲望, 幾個欲望擺在一起後, 與孩子探討各種欲望的緩急輕重, 最後徵求孩子的解決辦法。

●上街之前, 有言在先。 比如買什麼不買什麼, 使孩子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這樣做的好處是, 孩子會儘量按照協議去做, 一旦食言, 也不會追究。

●給孩子買東西最好有一個合理的理由, 比如過生日, 獎勵一個好的行為等等。 很多成人喜歡隨心所欲, 常常弄得孩子摸不著頭腦, 無“由”可尋。

●孩子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 情緒受阻, 有時會有激烈的言語或行為出現。 家長應儘量保持冷靜, 讓孩子發洩, 不要被他的氣話激怒、大打出手。 談話需待孩子平靜時再進行。

挫折教育

案例:韓女士今年36歲,

Advertisiment
原在外企工作, 自從有了孩子後就一直在家做“全職太太”, 兒子今年6歲。 豐衣足食的環境中成長的兒子今年即將上小學。 但媽媽卻日漸發現兒子無法面對失敗, 比如與別的孩子一同賽跑時落了後, 或者和媽媽下跳棋連輸兩盤, 他都會“哇哇”大哭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 媽媽非常擔心, 孩子上了小學或將來進入社會將要面臨很多競爭和失敗, 如此這般如何是好?

專家指導:大部分的孩子如果生理和心理正常的話, 都能夠接受一定的失敗和挫折。 有一部分孩子的承受力比同齡人表現得差或幼稚, 也不應當認為是問題, 因為成長速度總是有快有慢, 越是早期差別越大。

給父母的幾點建議: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過度同情或難過的情緒, 否則孩子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行為。

●用描述他的痛苦代替用暴力懲罰他的行為,這樣使孩子感到有人與自己同感。

●實事求是地表揚,客觀地判斷孩子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培養孩子得到真實的自信而不是虛假的自信。

●不強迫孩子馬上改變自己尚未認識到的行為,比如不許哭、不許發脾氣等。

否則孩子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行為。

●用描述他的痛苦代替用暴力懲罰他的行為,這樣使孩子感到有人與自己同感。

●實事求是地表揚,客觀地判斷孩子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培養孩子得到真實的自信而不是虛假的自信。

●不強迫孩子馬上改變自己尚未認識到的行為,比如不許哭、不許發脾氣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