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愛的孩子, 就缺少人格健康發展的原動力;缺乏愛的孩子, 會感到安全感缺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會逐漸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如果要幫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 那就不要猶豫,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吧。
孩子出現下列情況, 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1 爺爺奶奶或者保姆照管孩子時, 孩子特別乖, 一旦見到媽媽, 就粘著媽媽不放, 在媽媽面前哭鬧、任性, 不讓媽媽離開。
2 孩子愛和周圍的小朋友發生衝突, 只要稍有未遂其意的地方, 就會拳腳相加, 媽媽勸說, 他就會用“攻擊”媽媽或者苦惱的方式表示“抗議”。
Advertisiment
3 孩子平時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很活潑開朗, 可是在幼稚園裡看見老師的時候, 就不敢抬頭看老師, 小手不停擺動, 顯得神情緊張。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身體健康、聰明伶俐, 而且還要擁有健全的心理。 那麼, 怎麼才能使孩子心理健康呢?心理學家已經證實, 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 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 這是幫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的核心所在。
我相信沒有媽媽會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孩子們需要怎樣的愛, 怎樣給予孩子正確的愛, 卻並不是每個媽媽都做得很好。 媽媽們可能感到困惑, 自己已經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但孩子身上總還是出現上面所列舉的這樣那樣的問題。 因此,
Advertisiment
愛和安全感――健康人格的基礎
母親的愛是一種營養, 愛就像陽光、水分一樣, 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
母親的胸懷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搖籃, 孩子在這關愛的搖籃裡獲得心理的滿足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心理素質的培養集中體現為健全人格的培養。 擁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能夠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及其對社會的責任, 並且具有親和意向與合作精神, 懂得關心他人。 相反, 人格缺失的孩子, 可能出現自私、焦慮、膽怯、敏感、偏激而固執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健全人格的養成受很多因素影響,
Advertisiment
科學證實,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能感受到媽媽的愛。 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 孩子能不斷地發現規律。 他們慢慢會懂得, 只有持續照顧自己的父母或爺爺奶奶才是最愛他的, 他的生存離不開這些人, 從而對他們產生深深的依戀。 有了這種愛和安全感的孩子, 會時刻感到自己不會受到拋棄, 也才會有信心專注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母親給予孩子深切的愛以及肉體的緊密接觸是母子間建立基本感情聯繫的關鍵。
Advertisiment
知識連結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於1969年首創了“陌生情景”法, 通過觀察嬰兒與母親短暫分離、處在陌生情景中的反應和行為表現, 來測定母嬰依戀的模式(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我們可以借用這個試驗來判斷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
情景:媽媽把孩子帶到一個新的擺滿玩具的屋子, 媽媽離開一段時間再回來。
類型
表現
評價
安全型
媽媽在場時很主動地探索周圍, 媽媽離開時哭鬧一下,
Advertisiment
具有安全感;健康的安全依戀
回避型
媽媽離開時沒有反應, 回來時也不擁抱他, 他也對媽媽回避
較弱的安全感;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很弱
矛盾型
孩子在媽媽在場時也不能放心地去玩, 媽媽離開時孩子大哭, 媽媽回來後, 孩子會緊緊地抱著媽媽, 同時也對媽媽表現出憤怒和抗拒
缺乏安全感;對媽媽的情感非常強烈
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既然愛對於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 那麼我們怎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我們是否懂得孩子需要怎樣的愛呢?
1 接受孩子
我的兒子非常膽小, 做事謹慎, 不做任何冒險的事, 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 總是退讓。 我擔心他以後怎樣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足, 我怎樣才能讓他變得勇敢一些呢?
吳老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好勝、急躁,喜歡冒險和挑戰;有的謹慎、猜疑,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不合群,喜歡獨處;有的則喜歡人際交往,視獨處為懲罰。孩子的表現可能與我們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遠,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為愛孩子不是愛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當你以寬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當他不必因為擔心無法滿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壓力時,他就能感受到你的愛,這些愛會賦予他力量,足以讓他獲得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策略和技巧。
2 滿足孩子的需要
在朋友家玩,我的孩子玩別人的玩具,但是不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朋友的孩子在旁邊眼巴巴、委屈地看著,我應該________
A. 把玩具從他手上拿下來,然後慢慢給他講道理。
B. 在旁邊耐心地給他講道理,一直到他願意分享為止。
C. 運用一些技巧使之配合,如給他吃糖果、買新的玩具等。
D. 告訴他媽媽喜歡有愛心的孩子,不喜歡自私的孩子。
E.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媽媽們的選擇:
媽媽1:我選擇B,和孩子講道理。
媽媽2:我前四項都不選,我覺得孩子那麼小,講道理他也不懂,我不想強迫孩子,我覺得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自然會懂得分享了。
媽媽3:我選擇A,先讓孩子把玩具讓出來再和他講道理。
吳老師:
愛孩子,首先要滿足孩子的需要,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維護他的權利,不能以剝奪愛作為威脅的手段。更何況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的孩子堅持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本身無可厚非,雖然按照成人的道德和價值觀,你可能不喜歡孩子的這種做法。
媽媽們都沒有選擇要責駡孩子,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可能前面四個選項都不是最佳的。在處理類似這種問題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要考慮到孩子的需要,然後接受孩子,寬容孩子。有的媽媽可能會想各種辦法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拿出來,讓他給別的孩子玩,仔細想想,這可能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因為我們愛面子,怕讓朋友不高興,怕引起尷尬。
我們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學會分享,學會體諒別人的情感,但這些都是在一個基礎之上的。就是說,首先得滿足孩子的需要,即使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也要先接受,並表示理解,在這基礎上再來和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剛才那位媽媽做得很對,不強迫孩子給別人東西,首先做到尊重孩子。孩子自己的玩具就是他自己的,給不給別人那是孩子自己的權力。如果我們一直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值得信任,媽媽不會強迫我做一些我不願意的事情,媽媽會考慮我的需要。等到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建立這種安全感以後,慢慢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其實是很願意配合、很善良,也很願意和別人分享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體會下別人的情感,比如告訴他,你如果給另外一個孩子手裡的玩具,他一定會特別高興。
3 給予孩子關注
我工作家務繁忙,但為了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我還是儘量一邊做事一邊陪孩子遊戲、聊天,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滿意?
吳老師:
雖然很忙很累,也需要放開工作和家務,保證有一段時間和孩子進行高品質的互動,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和他聊天、一起玩,玩的時候以孩子為中心,聽他的指揮,讓他來主導遊戲,對他的要求總是給予積極的回饋,也可以鼓勵他參與你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注他。
這涉及到給孩子關注的問題。心理學家發現,及時和正確給予孩子回應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孩子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以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時父母應該用心去體會孩子,讀懂孩子的內心,並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讓孩子感覺到你在關注他,他沒有受到冷落。
不同的孩子可能不一樣,有的孩子一個人可以玩很長時間,但這不代表這種孩子就不要管他了。有的孩子沒有一刻旁邊可以沒有人,你得一直陪著他玩,就是搭積木也得要求你看著。對於這種孩子怎麼辦?好像很難兩全。我的建議是,給他一個關注的時間,一個限度,比如十分鐘,全心全意陪孩子玩,告訴他十分鐘以後媽媽要做一些事情。其實有時候你會發現,你滿足了他這個小小的願望以後,你再去做家務,他就不會打擾你了。他有了這十分鐘的滿足就會變得特別乖。
4 愛的表達和身體接觸
媽媽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們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別開朗,但是現在變了,中間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還在睡覺,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來以後沒看到保姆,他當時並沒有鬧,但從那以後我發現他變了,他不愛說話了,不愛接納別人,總喜歡躲在我後面。過了10多天,保姆回來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樣。這孩子現在還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餵養,但是他晚上哭鬧的時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則都不要我。
媽媽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們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別開朗,但是現在變了,中間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還在睡覺,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來以後沒看到保姆,他當時並沒有鬧,但從那以後我發現他變了,他不愛說話了,不愛接納別人,總喜歡躲在我後面。過了10多天,保姆回來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樣。這孩子現在還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餵養,但是他晚上哭鬧的時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則都不要我。
吳老師:
母親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而且愛要表現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身體接觸,如給孩子洗澡、親親孩子,都是建立完全感非常重要的舉動。
其實問題是這樣,你的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構在你身上,他可能完全將安全感建構在了那個阿姨的身上,當阿姨離開的時候,孩子有了巨大的被拋棄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才會退縮,因為他內心力量的源泉這個點斷了。
我主張母親要自己帶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非常自信。母親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感受到了母愛他就會往前沖,因為他知道媽媽是站在他身後的。作為媽媽,無論你有多忙,一定要把孩子的安全感建構在自己身上,因為阿姨早晚都會走,而0-3歲又是孩子最關鍵的時候。此外,和孩子在一起,講究的不光是時間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品質。以我自己為例,我家孩子也是老人和阿姨在帶,但是現在孩子和我之間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我每天下班以後,哪怕只有很少的時間陪他,我不管多累,都會放下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地陪他,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全心全意而不是分散精力地陪他的時候,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再小的嬰兒也需要愛,而愛是要表現出來的,媽媽要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愛,常誇寶寶,批評孩子、對孩子厭煩不能使寶寶感受到愛。更不能對寶寶說,“如果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之類的話。
除了愛的表達以外,身體接觸也很重要。我們不要小看給孩子洗澡,這些事情最好媽媽自己來做,包括晚上睡覺摟摟孩子、親親他,這些都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舉動。即使給孩子定規矩,也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否則孩子會以為你不愛他。
5 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孩子把心愛的玩具小狗弄丟了,哇哇大哭,我會說__________
A. “你自己的東西隨手亂放,那能不丟嗎?以後記住要看好自己的玩具。”
B. “別哭了,媽媽明天給你買一個新的。”
C. “那個玩具狗已經很舊了,你不是還有很多其他更漂亮的玩具狗嗎?”
D. 其他
媽媽們的選擇:
媽媽2:我選擇A,應為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讓我很惱火。
媽媽5:我選擇B,乾脆給他買個新的,因為孩子老哭,給別的玩具又不要。
媽媽4:我前面三個選項都不選,我會先給他個別的他也比較喜歡的玩具,讓他停止哭泣,然後再教育他。因為既然“最心愛的”玩具也能弄丟,那麼不教育他,孩子長大以後可能就比較馬虎。
吳老師:
孩子非常沮喪的時候,很多媽媽可能想借此機會來教育孩子,但是這樣就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了孩子,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傾聽孩子。
其實這道題涉及到如何傾聽孩子的問題。孩子把最喜愛的玩具丟了,他的情緒非常沮喪,選項A肯定是不可取。很多媽媽可能希望通過這樣一件事來教育孩子,這個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但是孩子正在特別傷心的時候,不能理智地思考,以這種方式來教育他只能是火上澆油。那麼買個新的呢?家長可能認為買個新的和原來的沒有區別,但是在小孩那裡,新的和原來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那怎麼辦呢?這時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體諒孩子,先肯定他的情感,和他說:“媽媽知道你特別難過,如果媽媽丟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媽媽也會傷心的”,讓他感受到媽媽的理解,讓孩子盡情地表達,他願意哭就讓他哭,願意傾訴丟失玩具的過程就讓他傾訴,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以後,他就記住教訓了。
其實發生這種事情,媽媽可能也在氣頭上,這時候如果訓孩子一頓,孩子可能就把矛頭對準媽媽了,他的情緒就由傷心變成了怨恨,他也不會吸取教訓。我們在體諒了孩子以後,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探討丟東西的教訓。怎麼才能不再丟小狗呢?比如,你可以啟發孩子:這次小狗丟了,可能是因為我們沒帶包,那下次帶玩具出去應該怎樣呢?孩子可能就會說:那以後我們就帶個包吧,把玩具放在包裡就不會丟了;或者以後就帶個小一點的玩具,把玩具放在媽媽包裡。孩子會想出一些可能我們大人都想不出的辦法來。這就是向前看的方式。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情緒通過表情和語言一覽無餘地表現在孩子面前。比如,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會“哎喲”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會驚呼。其實這是不可取的。我們的孩子正處在“吸收性心智期”,他們要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這樣一驚一乍,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這樣的孩子可能一步都不能離開那個使他認為“這個世界不安全”的人。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們最好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吸收負面的精神狀態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狀態。
孩子的行為沒有對與錯,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在表達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種需求,雖然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和期待。
如果我們能夠擺脫固有的思想和經歷,以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去關愛和理解孩子的這種表達,我們就賦予了孩子強大的內心動力,使他足以去面對生活中更大的挫折和挑戰。
我怎樣才能讓他變得勇敢一些呢?吳老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好勝、急躁,喜歡冒險和挑戰;有的謹慎、猜疑,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不合群,喜歡獨處;有的則喜歡人際交往,視獨處為懲罰。孩子的表現可能與我們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遠,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為愛孩子不是愛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當你以寬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當他不必因為擔心無法滿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壓力時,他就能感受到你的愛,這些愛會賦予他力量,足以讓他獲得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策略和技巧。
2 滿足孩子的需要
在朋友家玩,我的孩子玩別人的玩具,但是不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朋友的孩子在旁邊眼巴巴、委屈地看著,我應該________
A. 把玩具從他手上拿下來,然後慢慢給他講道理。
B. 在旁邊耐心地給他講道理,一直到他願意分享為止。
C. 運用一些技巧使之配合,如給他吃糖果、買新的玩具等。
D. 告訴他媽媽喜歡有愛心的孩子,不喜歡自私的孩子。
E.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媽媽們的選擇:
媽媽1:我選擇B,和孩子講道理。
媽媽2:我前四項都不選,我覺得孩子那麼小,講道理他也不懂,我不想強迫孩子,我覺得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自然會懂得分享了。
媽媽3:我選擇A,先讓孩子把玩具讓出來再和他講道理。
吳老師:
愛孩子,首先要滿足孩子的需要,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維護他的權利,不能以剝奪愛作為威脅的手段。更何況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的孩子堅持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本身無可厚非,雖然按照成人的道德和價值觀,你可能不喜歡孩子的這種做法。
媽媽們都沒有選擇要責駡孩子,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可能前面四個選項都不是最佳的。在處理類似這種問題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要考慮到孩子的需要,然後接受孩子,寬容孩子。有的媽媽可能會想各種辦法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拿出來,讓他給別的孩子玩,仔細想想,這可能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因為我們愛面子,怕讓朋友不高興,怕引起尷尬。
我們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學會分享,學會體諒別人的情感,但這些都是在一個基礎之上的。就是說,首先得滿足孩子的需要,即使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也要先接受,並表示理解,在這基礎上再來和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剛才那位媽媽做得很對,不強迫孩子給別人東西,首先做到尊重孩子。孩子自己的玩具就是他自己的,給不給別人那是孩子自己的權力。如果我們一直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值得信任,媽媽不會強迫我做一些我不願意的事情,媽媽會考慮我的需要。等到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建立這種安全感以後,慢慢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其實是很願意配合、很善良,也很願意和別人分享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體會下別人的情感,比如告訴他,你如果給另外一個孩子手裡的玩具,他一定會特別高興。
3 給予孩子關注
我工作家務繁忙,但為了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我還是儘量一邊做事一邊陪孩子遊戲、聊天,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滿意?
吳老師:
雖然很忙很累,也需要放開工作和家務,保證有一段時間和孩子進行高品質的互動,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和他聊天、一起玩,玩的時候以孩子為中心,聽他的指揮,讓他來主導遊戲,對他的要求總是給予積極的回饋,也可以鼓勵他參與你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注他。
這涉及到給孩子關注的問題。心理學家發現,及時和正確給予孩子回應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孩子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以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時父母應該用心去體會孩子,讀懂孩子的內心,並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讓孩子感覺到你在關注他,他沒有受到冷落。
不同的孩子可能不一樣,有的孩子一個人可以玩很長時間,但這不代表這種孩子就不要管他了。有的孩子沒有一刻旁邊可以沒有人,你得一直陪著他玩,就是搭積木也得要求你看著。對於這種孩子怎麼辦?好像很難兩全。我的建議是,給他一個關注的時間,一個限度,比如十分鐘,全心全意陪孩子玩,告訴他十分鐘以後媽媽要做一些事情。其實有時候你會發現,你滿足了他這個小小的願望以後,你再去做家務,他就不會打擾你了。他有了這十分鐘的滿足就會變得特別乖。
4 愛的表達和身體接觸
媽媽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們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別開朗,但是現在變了,中間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還在睡覺,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來以後沒看到保姆,他當時並沒有鬧,但從那以後我發現他變了,他不愛說話了,不愛接納別人,總喜歡躲在我後面。過了10多天,保姆回來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樣。這孩子現在還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餵養,但是他晚上哭鬧的時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則都不要我。
媽媽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們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別開朗,但是現在變了,中間經歷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還在睡覺,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來以後沒看到保姆,他當時並沒有鬧,但從那以後我發現他變了,他不愛說話了,不愛接納別人,總喜歡躲在我後面。過了10多天,保姆回來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樣。這孩子現在還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餵養,但是他晚上哭鬧的時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則都不要我。
吳老師:
母親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而且愛要表現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身體接觸,如給孩子洗澡、親親孩子,都是建立完全感非常重要的舉動。
其實問題是這樣,你的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構在你身上,他可能完全將安全感建構在了那個阿姨的身上,當阿姨離開的時候,孩子有了巨大的被拋棄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才會退縮,因為他內心力量的源泉這個點斷了。
我主張母親要自己帶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非常自信。母親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感受到了母愛他就會往前沖,因為他知道媽媽是站在他身後的。作為媽媽,無論你有多忙,一定要把孩子的安全感建構在自己身上,因為阿姨早晚都會走,而0-3歲又是孩子最關鍵的時候。此外,和孩子在一起,講究的不光是時間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品質。以我自己為例,我家孩子也是老人和阿姨在帶,但是現在孩子和我之間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我每天下班以後,哪怕只有很少的時間陪他,我不管多累,都會放下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地陪他,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全心全意而不是分散精力地陪他的時候,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再小的嬰兒也需要愛,而愛是要表現出來的,媽媽要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愛,常誇寶寶,批評孩子、對孩子厭煩不能使寶寶感受到愛。更不能對寶寶說,“如果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之類的話。
除了愛的表達以外,身體接觸也很重要。我們不要小看給孩子洗澡,這些事情最好媽媽自己來做,包括晚上睡覺摟摟孩子、親親他,這些都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舉動。即使給孩子定規矩,也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否則孩子會以為你不愛他。
5 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孩子把心愛的玩具小狗弄丟了,哇哇大哭,我會說__________
A. “你自己的東西隨手亂放,那能不丟嗎?以後記住要看好自己的玩具。”
B. “別哭了,媽媽明天給你買一個新的。”
C. “那個玩具狗已經很舊了,你不是還有很多其他更漂亮的玩具狗嗎?”
D. 其他
媽媽們的選擇:
媽媽2:我選擇A,應為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讓我很惱火。
媽媽5:我選擇B,乾脆給他買個新的,因為孩子老哭,給別的玩具又不要。
媽媽4:我前面三個選項都不選,我會先給他個別的他也比較喜歡的玩具,讓他停止哭泣,然後再教育他。因為既然“最心愛的”玩具也能弄丟,那麼不教育他,孩子長大以後可能就比較馬虎。
吳老師:
孩子非常沮喪的時候,很多媽媽可能想借此機會來教育孩子,但是這樣就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了孩子,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傾聽孩子。
其實這道題涉及到如何傾聽孩子的問題。孩子把最喜愛的玩具丟了,他的情緒非常沮喪,選項A肯定是不可取。很多媽媽可能希望通過這樣一件事來教育孩子,這個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但是孩子正在特別傷心的時候,不能理智地思考,以這種方式來教育他只能是火上澆油。那麼買個新的呢?家長可能認為買個新的和原來的沒有區別,但是在小孩那裡,新的和原來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那怎麼辦呢?這時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體諒孩子,先肯定他的情感,和他說:“媽媽知道你特別難過,如果媽媽丟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媽媽也會傷心的”,讓他感受到媽媽的理解,讓孩子盡情地表達,他願意哭就讓他哭,願意傾訴丟失玩具的過程就讓他傾訴,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以後,他就記住教訓了。
其實發生這種事情,媽媽可能也在氣頭上,這時候如果訓孩子一頓,孩子可能就把矛頭對準媽媽了,他的情緒就由傷心變成了怨恨,他也不會吸取教訓。我們在體諒了孩子以後,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探討丟東西的教訓。怎麼才能不再丟小狗呢?比如,你可以啟發孩子:這次小狗丟了,可能是因為我們沒帶包,那下次帶玩具出去應該怎樣呢?孩子可能就會說:那以後我們就帶個包吧,把玩具放在包裡就不會丟了;或者以後就帶個小一點的玩具,把玩具放在媽媽包裡。孩子會想出一些可能我們大人都想不出的辦法來。這就是向前看的方式。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情緒通過表情和語言一覽無餘地表現在孩子面前。比如,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會“哎喲”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會驚呼。其實這是不可取的。我們的孩子正處在“吸收性心智期”,他們要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這樣一驚一乍,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這樣的孩子可能一步都不能離開那個使他認為“這個世界不安全”的人。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們最好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吸收負面的精神狀態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狀態。
孩子的行為沒有對與錯,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在表達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種需求,雖然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和期待。
如果我們能夠擺脫固有的思想和經歷,以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去關愛和理解孩子的這種表達,我們就賦予了孩子強大的內心動力,使他足以去面對生活中更大的挫折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