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一個新角色

你是否考慮過幫助孩子尋找一個新“定位”, 讓他換成另一個角色?這樣, 也許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省力一些。
角色A: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
一次, 我和孩子一起到親戚家去。 在路上, 我隨意把煙頭扔到路邊, 孩子不高興了, 立即說, 爸爸, 那邊有垃圾桶。 我只好把煙頭拾起來, 把它扔進了垃圾箱。 後來我發現, 從那以後, 孩子似乎很少在馬路上亂扔什麼東西了, 這給了我很大啟發。 孩子有丟三落四的習慣, 於是在和他一起去補習班上音樂課時, 我故意忘了他的樂譜, 結果那次在少年宮孩子老大不高興,
Advertisiment
回來後還一直責怪我。 “兒子, 你批評得對, 說的也有道理, 以後我們都注意吧。 ”我輕描淡寫地說。 從這以後, 孩子不用我提醒, 外出時, 很少忘帶什麼東西。 看來, 一味批評孩子, 往往不會收到好效果, 有時反而讓他反感。 讓他也批評一下你吧, 這樣他或許會得到更多的收穫。 你想想, 讓孩子成為一個家長的“教育者”而不是“受教育者”, 他能不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嗎?
角色B:從被動接受愛, 到主動付出愛
過去, 你的孩子只是在接受著大人們的寵愛, 那麼現在, 你是否嘗試一下讓他付出愛呢?“兒子, 你真知道心疼爸爸, 知道爸爸一回來就要喝杯茶。 ”兒子一點好的表現, 也能得到我真心的感激, 畢竟, 愛是雙向的。 在我的鼓勵下, 兒子對我的關心就更多了,
Advertisiment
幾乎每時每刻都想把自己的愛表達出來。 有的時候, 孩子並不是沒有愛或者不願付出愛, 只是家長還沒有讓他養成付出愛的習慣。
角色C:從只想著自己, 到顧念他人
“兒子, 來, 幫爸爸想想, 兩個雜誌都要這個稿子, 你說怎麼辦?”
“那, 就給那個稿費多的一家吧。 ”這小子, 還很會算經濟賬呢。
事情雖小, 但多給了孩子一個替自己操心的機會, 這個很重要。 常聽到一些朋友對孩子說的那句話就是:你怎麼老不聽話, 不知道心疼大人呀?大人無私地付出了愛, 可得到的, 卻是自己親骨肉的叛逆行為, 這無疑讓人焦急和傷心。 其實孩子的一些不聽話行為, 只是反映了他更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已。 家長要做的, 就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Advertisiment
讓他們也站在當家長的角度想想, 如此一來, 他才能成長為家長的貼心人。
角色D:從被“養”, 到服侍他人
有一段時間, 兒子老吵著要自己做一桌飯菜, 這哪成, 這不是明擺著浪費糧食、對不起農民嗎?小鬼當家, 還沒到時候啊。
可在兒子生日那天, 他請來了好些同學, 非得自己做一道菜不可。 他知道他媽媽不同意, 就急忙去抓油瓶子, 結果油撒了一地。
結果可想而知, 那道菜沒法吃。 他媽媽說, 這都是我讓孩子胡來惹的禍, 可我並不這麼認為。 試想, 平時家長要上班, 有時家中就只有這位留守隊員, 如果他會兩下子, 至少以後午飯就不用愁了。 於是第二天早晨, 我和兒子早早起來, 偷偷地做起了麵條, 等一切收拾俐落了, 他媽媽也起床了,
Advertisiment
孩子喊住媽媽說:“怎麼樣?別用老眼光看人。 媽媽, 你說吧, 你要吃什麼飯, 我以後給你做!”
通過這事兒, 妻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家長總說把孩子“養”到多大多大, 其實孩子也是很願意服侍大人的, 因為, 孩子當家, 也是他自立的開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