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上幼稚園後開始學習各種知識, 他是否樂於學習, 能否安下心來學習?其實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 媽媽要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助於孩子集中精力地思考問題, 還能促進他學習的積極性。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具備哪些特點呢?媽媽又該怎樣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呢?

建議一:佈置好孩子的房間, 讓孩子喜歡在裡面學習

當孩子漸漸長大, 媽媽就會為他收拾出一間兒童房, 讓他有自己獨處的空間。 可是兒童房的設計多種多樣,

Advertisiment
怎樣的擺設才能讓孩子使用方便, 並且喜歡在裡面學習呢?媽媽一定要精心為孩子佈置房間, 不可以只注重美觀, 更要注重其實用效果。

經典事例

事例1:

5歲的依依已經上幼稚園大班了, 媽媽根據她的愛好幫她報了書法興趣班, 一有時間依依就會到書房練習書法。

考慮到依依是個女孩子, 媽媽把她的書房佈置得美輪美奐, 不但貼滿了卡通圖案, 還擺了很多漂亮的人偶, 還有會報時的卡通鐘錶。 可是依依在房間練習書法的時候, 卻一點也不能靜下心來, 一會兒玩玩布娃娃, 一會兒看看鐘錶裡報時的小鳥, 一會兒瞧瞧牆上可愛的卡通人物。 不但如此, 拿著毛筆到處跑的依依還把墨水弄的到處都是。

媽媽看了不禁搖頭歎氣,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自己精心佈置好了書房, 依依卻不肯專心練字了呢?

事例2:

4歲的東東非常喜歡畫畫, 每天放學後都會在書房裡一畫就是好久。 書房本來是爸爸看書的地方, 可是自從東東上了幼稚園, 就讓給了東東。 大大的寫字臺, 舒適的大座椅, 東東每次都使勁爬上去, 蹲在椅子上才能夠得到寫字臺的桌面。

一天, 媽媽正在廚房做飯, 突然然聽到“咚”的一聲, 然後就傳來了東東的哭聲。 媽媽急忙跑到書房, 發現東東趴在地上, 椅子卻砸在了東東的身上。 媽媽抱起東東心疼地問:“怎麼了寶貝兒?怎麼掉下來了, 摔疼了吧?”

原來, 東東想爬到大椅子上畫畫, 不小心踩翻了椅子, 並被椅子砸到。 晚飯後, 媽媽和爸爸商量:“我們給東東買個兒童專用的桌椅吧,

Advertisiment
這樣孩子用著太不方便了。 ”

事例3:

媽媽給5歲鑫鑫買了一套漂亮的桌椅, 鑫鑫特別喜歡, 不僅把自己的圖書擺在上面, 還把自己喜歡的變形金剛、奧特曼、小超人等玩具和自己愛吃的零食也放在上面。

可是學習的時候, 鑫鑫總是不能專心, 一會兒看看奧特曼, 一會兒吃點薯片, 書桌不僅用於學習, 竟然還成了鑫鑫的玩耍場所。

教育感悟

環境的好壞對人的身體健康和思想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媽媽在為孩子佈置房間時應注意到房間的形狀、光線等因素。 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 孩子若是長期在方形的房間內學習, 就比較容易集中精力, 而在不規則形狀或圓形的房間裡, 則容易分散精力和胡思亂想。

Advertisiment
同樣, 光線的明暗也能左右孩子的情緒, 光線較暗的房間容易讓人情緒低落, 而光線明亮的房間則會讓人心情舒暢。 所以, 媽媽在為孩子選擇房間時, 一定要注意到以上這些因素。

好的環境是讓孩子能夠安心學習的先決條件, 所以媽媽一定要佈置好孩子的房間, 讓他喜歡在裡面學習。

媽媽妙招

1.為孩子佈置一個簡潔明亮的房間。

媽媽在為孩子佈置房間時, 應以線條簡潔、光線明亮為主, 還要讓室內能夠保持空氣的流通, 這樣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也要注意房間色調的諧調, 避免使用過於醒目的顏色。 媽媽會發現強烈的色彩會刺激孩子的神經, 容易助長浮躁的情緒, 而平和的色調則有助於他安靜下來,

Advertisiment
靜心思考問題。 同時, 室內佈置要符合幼兒的情趣, 例如, 懸掛的裝飾畫不要過於冷豔, 而應該富有童話色彩, 或是懸掛具有教育意義的名言或字畫。 不要擺放過多的裝飾品, 也不要有過多的雜物。

如事例1中依依的媽媽, 雖然為她佈置了一個漂亮的房間, 但由於室內裝飾過多、花色斑駁, 導致依依不能專心練字, 反而容易分散精力去關注房間內的其他物品, 這樣的房間就不利於孩子專心學習。

再者, 孩子房間的佈置還應該考慮到他的個性特點。 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 房間佈置應儘量淡雅的色調為主, 以免助長不穩定的情緒;若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 則可以讓房間的色調略微活潑一些。

媽媽在將房間的大框架佈置完之後, 還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傢俱,並為他擺放一些學習用品,方便孩子的使用。

2.給孩子定做合適的桌椅。

媽媽要為幼小的孩子定做適合其身高的桌椅,或者是可以調節高低的活動桌椅。成人的寫字臺和座椅過於高大,不適合孩子使用。如事例2中的東東,由於椅子太高還需要爬上去才能夠到寫字臺,又因為踩踏不當而摔倒。

同時,媽媽在為孩子選擇桌椅的時候,儘量不要選擇帶有滑動輪的桌椅。擺放好後,桌椅的位置就不要隨意挪動,別讓孩子今天在這學習,明天在那看書。桌椅固定容易形成專心學習的心理定勢,讓孩子一進入這個環境,大腦就進入學習狀態。

3.不要讓孩子在書桌上擺放雜物。

孩子的書桌應擺放課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書,媽媽還要時常提醒他將自己的物品收放整齊,但是不能讓他把玩具、零食或其他雜物放在書桌上。如事例3中的鑫鑫,將玩具和零食都放在書桌上,學習時便不能專心,這樣學習效率就會降低。

建議二:夫妻和睦,不爭吵,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

父母的爭吵對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來說都是件極度苦惱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爭吵的原因,但卻會因此而緊張、恐懼、焦慮。由此可見,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負面的影響。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夫妻雙方都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給孩子一個安靜而舒心的成長環境。

經典事例

事例1:

週五,爸爸和媽媽都有事,忘了去幼稚園接4歲的櫻櫻。他們回到家卻發現兩人都沒去接孩子時,就開始互相埋怨,並一起去幼稚園。

回來的路上,爸爸說:“你不接孩子也不和我說聲,我還以為你去了。”

“我還以為你會去呢,週五本來是該你去接的。”媽媽說。

“可你下班早啊,我以為你回來見家裡沒人就會去接她了。”爸爸說道。

“我下班早?你又沒回來看,怎麼知道我今天就下班早了?”媽媽生氣地說。

“你沒完了是吧?”爸爸吼道。

這時,只聽“哇”的一聲,櫻櫻大哭起來。“寶貝兒,別哭了。是爸爸不好。”“媽媽也不好……”媽媽爸爸都不敢再吵,去哄櫻櫻。

“你們都不想接我……你們不想要我了。”櫻櫻哭著說。

事例2:

亮亮5歲了,他的父母脾氣都比較急躁,常常為一些小事而爭吵,還會互相罵對方。

一天,亮亮和小貓玩,小貓不肯理亮亮自己跑了,他就在後面罵:“該死的,給我滾回來!”媽媽在廚房做飯,聽見亮亮的話,趕緊出來問:“亮亮,你罵誰?”亮亮說:“小貓跑了。”媽媽剛想說什麼,卻忽然覺得亮亮的語氣很像一個人,她想起自己在和丈夫吵架時,就曾經這樣口不擇言。於是媽媽說:“亮亮,說髒話是不對的。媽媽也不該說,以後媽媽不會再這樣了,你也不要再這樣說。好嗎?”亮亮點點頭說:“好的,媽媽。”

事例3:

一天晚上,媽媽聽見4歲的碩碩在說夢話,似乎是做惡夢了,嘴裡不停地喊:“不要……不要,別打了……”媽媽輕輕拍拍他,說:“寶貝兒,別怕。媽媽在這兒呢。”碩碩從夢中驚醒,撲到媽媽懷裡哭起來。

媽媽說:“乖,是不是做噩夢了?別害怕,和媽媽說夢見什麼了?”碩碩說:“夢見爸爸媽媽打架了……”媽媽這才意識到,前幾天由於一點小事和丈夫吵了起來,兩人還動手打了起來。當時以為孩子已經睡著了,看來是碩碩是知道了父母打架的事了。媽媽說:“好孩子,爸爸和媽媽不會再打架了。你安心睡覺吧。”

教育感悟

一個在寬鬆、快樂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活潑開朗、充滿陽光;而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卻多內向極端、不愛關心人。

媽媽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據一項調查顯示,有85%的孩子認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孩子會因此受到驚嚇。而且常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年幼兒童患口吃、遺尿症和腸胃病等疾病的幾率也較高,父母的不和睦還會影響到他以後的婚姻觀念。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媽媽和爸爸都應該學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要吵架,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動手打架,不要為了自己一時的痛快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媽媽妙招

1.儘量不要因為孩子吵架。

爸爸和媽媽儘量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吵架,年幼的他往往不能馬上理解父母吵架的內容,但聽到他們不斷地提到自己的名字,就會因此而感到恐慌,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會讓父母這麼生氣。

如事例1中的櫻櫻,在聽到父母吵架後,因一時不明白父母是在互相埋怨,而誤以為他們不喜歡自己了,所以嚇得大哭起來。不僅是如此,其實夫妻間任何原因吵架時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他會因此而變得鬱鬱寡歡。

即使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所分歧,也應該協商探討,不要一時情緒衝動就吵起來,這樣不僅傷及彼此的感情,也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2.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擇言。

有的父母不但吵架,還會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地罵對方,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如事例2中的亮亮,便因此而學會了說髒話。媽媽要知道,即使情緒再激動也不可以說髒話,這不但會破壞自己在孩子心中慈愛的形象,還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3.千萬別再孩子面前動手打架。

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是神聖而完美的,並且充滿力量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爸爸和媽媽是他最信賴的人,當他看到自己最信賴的兩個人吵架甚至動手互相傷害對方時,他不但會非常緊張而且會感到恐懼、無助。

如事例3中的碩碩,在無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打架後,晚上睡覺就會做惡夢。同時,在充滿爭吵和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是有陰影的,他們普遍膽小、脆弱、冷漠,有時還會有暴力傾向。

建議三:媽媽與孩子一起學習,給他做個好榜樣

人的心情和行為往往會受到環境及氣氛的影響,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常置身于學習的氣氛中,他也會自然而然地喜歡學習。所以,要讓孩子喜歡學習,媽媽自己首先要愛學習,並且要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便可以帶動他學習的積極性。

經典事例

事例1:

媽媽知道,孩子學習知識的前提是學習品德。為了培養曉峰的德行,媽媽給5歲的曉峰買了《中華德育故事》的影碟,每天播放,和孩子一起看,學習古人的良好品德。

週末,正好播放了《伯俞泣杖》的故事。講的是漢代孝子韓伯俞生性孝順,每做錯事時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從不分辯也不哭,直到母親打完了,再向母親謝罪。

多年後,母親又因故打他,伯俞卻突然哭起來。母親感到很奇怪,於是問他:“以前打你從不見你哭,為什麼今天卻哭了?”伯俞忙說:“以前挨打雖然很疼,但那說明母親身體健康。今天母親打我卻一點也不疼,想是母親年邁體衰,我心中悲哀所以哭泣。”母親聽了將手杖丟掉,長歎一聲說:“我以後再也不打你了。”

看完故事,媽媽不禁落下眼淚。曉峰問:“媽媽,你怎麼哭了?”媽媽說:“看到伯俞如此孝順母親,我感到很慚愧,因而想到以後一定要更加孝順你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曉峰幫媽媽擦擦眼淚說:“媽媽不哭了,我以後也會孝順你的。”

事例2:

澤意的媽媽是小學老師,每天吃過飯後她都會坐在燈下看書、備課,而5歲的澤意常常自己玩一會兒這個,再玩一會兒那個,後來覺得無聊了,便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一本故事書來看。

開始的時候,澤意並不認真看書,而是隨便翻幾頁,然後看看媽媽。但看到媽媽總是在低頭認真閱讀,他就拿著書認真看起來,雖然有很多字還不認識,但順著拼音也能慢慢理解故事的大意。慢慢地,澤意不但認識了許多的字,還會講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教育感悟

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喜歡學習,並且不需要自己經常去督促他,但是多數孩子卻都不愛學習,而且經常需要媽媽或老師的提醒才肯努力。

怎麼才能讓孩子喜歡學習,並且自動去學習呢?其實,這需要媽媽為孩子作出愛學習的榜樣,並經常和他一起學習。和孩子一起學習,並不是說讓他學習,自己在一旁監督,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或逆反的心理,讓他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說,媽媽也要有強烈的求知欲,不停止追求知識的腳步。雖然孩子和媽媽都要學習,但大家互不干涉。

不過,媽媽如果在孩子學習時看電視、打麻將,或進行其他娛樂活動,孩子就會感到心理不平衡。他會覺得:“為什麼讓我學習,你自己卻要玩呢?”這時,如果媽媽跟他解釋說:“我已經過了學習的階段了,現在輪到你學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媽媽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就能營造一種人人都愛學習的氣氛,幫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媽媽妙招

1.媽媽要和孩子一起進步。

媽媽不要以為讓孩子去學習的知識或品德,自己都會了,只要把孩子教好就可以了。在教孩子的同時,媽媽也需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行,和孩子一起進步。

如事例1中的媽媽在陪曉峰一起看動畫片時,就發現自己的孝行做得還不夠好,所以會慚愧地落淚。而孩子在看動畫片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媽媽對長輩的孝心,這會在他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受到好的影響。

2.試著讓自己與孩子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媽媽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也可以試著讓自己與孩子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樣就可以和他一起學習、探討,母子之間也會因此有更多的話題。

6歲的知春自幼對書法感興趣,媽媽為她報了書法興趣班,並在每週末陪她去上一次書法課。在陪她上課的過程中,媽媽也喜歡上了書法,並天天和知春一起練習書法。

練習完後,母女二人還一起探討和比較。久而久之,知春越來越喜歡練習書法,和媽媽一起練字已經成為她每天必做的開心事。

媽媽和女兒一樣對書法很感興趣,並天天和女兒一起練習書法。這樣不但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有助於孩子堅持練習。

3.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孩子並不是生來就喜歡學習知識,這需要媽媽為他營造出好的學習氣氛。如事例2中的澤意,在自己玩得無聊之後,便會觀察媽媽的行為,見媽媽在看書,他便會模仿媽媽,自己也拿起一本書來看,並漸漸對書感興趣。如果媽媽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學習,他就會不服氣。所以,當媽媽愛學習時,家裡就會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學習。

還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傢俱,並為他擺放一些學習用品,方便孩子的使用。

2.給孩子定做合適的桌椅。

媽媽要為幼小的孩子定做適合其身高的桌椅,或者是可以調節高低的活動桌椅。成人的寫字臺和座椅過於高大,不適合孩子使用。如事例2中的東東,由於椅子太高還需要爬上去才能夠到寫字臺,又因為踩踏不當而摔倒。

同時,媽媽在為孩子選擇桌椅的時候,儘量不要選擇帶有滑動輪的桌椅。擺放好後,桌椅的位置就不要隨意挪動,別讓孩子今天在這學習,明天在那看書。桌椅固定容易形成專心學習的心理定勢,讓孩子一進入這個環境,大腦就進入學習狀態。

3.不要讓孩子在書桌上擺放雜物。

孩子的書桌應擺放課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書,媽媽還要時常提醒他將自己的物品收放整齊,但是不能讓他把玩具、零食或其他雜物放在書桌上。如事例3中的鑫鑫,將玩具和零食都放在書桌上,學習時便不能專心,這樣學習效率就會降低。

建議二:夫妻和睦,不爭吵,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

父母的爭吵對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來說都是件極度苦惱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爭吵的原因,但卻會因此而緊張、恐懼、焦慮。由此可見,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負面的影響。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夫妻雙方都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給孩子一個安靜而舒心的成長環境。

經典事例

事例1:

週五,爸爸和媽媽都有事,忘了去幼稚園接4歲的櫻櫻。他們回到家卻發現兩人都沒去接孩子時,就開始互相埋怨,並一起去幼稚園。

回來的路上,爸爸說:“你不接孩子也不和我說聲,我還以為你去了。”

“我還以為你會去呢,週五本來是該你去接的。”媽媽說。

“可你下班早啊,我以為你回來見家裡沒人就會去接她了。”爸爸說道。

“我下班早?你又沒回來看,怎麼知道我今天就下班早了?”媽媽生氣地說。

“你沒完了是吧?”爸爸吼道。

這時,只聽“哇”的一聲,櫻櫻大哭起來。“寶貝兒,別哭了。是爸爸不好。”“媽媽也不好……”媽媽爸爸都不敢再吵,去哄櫻櫻。

“你們都不想接我……你們不想要我了。”櫻櫻哭著說。

事例2:

亮亮5歲了,他的父母脾氣都比較急躁,常常為一些小事而爭吵,還會互相罵對方。

一天,亮亮和小貓玩,小貓不肯理亮亮自己跑了,他就在後面罵:“該死的,給我滾回來!”媽媽在廚房做飯,聽見亮亮的話,趕緊出來問:“亮亮,你罵誰?”亮亮說:“小貓跑了。”媽媽剛想說什麼,卻忽然覺得亮亮的語氣很像一個人,她想起自己在和丈夫吵架時,就曾經這樣口不擇言。於是媽媽說:“亮亮,說髒話是不對的。媽媽也不該說,以後媽媽不會再這樣了,你也不要再這樣說。好嗎?”亮亮點點頭說:“好的,媽媽。”

事例3:

一天晚上,媽媽聽見4歲的碩碩在說夢話,似乎是做惡夢了,嘴裡不停地喊:“不要……不要,別打了……”媽媽輕輕拍拍他,說:“寶貝兒,別怕。媽媽在這兒呢。”碩碩從夢中驚醒,撲到媽媽懷裡哭起來。

媽媽說:“乖,是不是做噩夢了?別害怕,和媽媽說夢見什麼了?”碩碩說:“夢見爸爸媽媽打架了……”媽媽這才意識到,前幾天由於一點小事和丈夫吵了起來,兩人還動手打了起來。當時以為孩子已經睡著了,看來是碩碩是知道了父母打架的事了。媽媽說:“好孩子,爸爸和媽媽不會再打架了。你安心睡覺吧。”

教育感悟

一個在寬鬆、快樂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活潑開朗、充滿陽光;而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卻多內向極端、不愛關心人。

媽媽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據一項調查顯示,有85%的孩子認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孩子會因此受到驚嚇。而且常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年幼兒童患口吃、遺尿症和腸胃病等疾病的幾率也較高,父母的不和睦還會影響到他以後的婚姻觀念。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媽媽和爸爸都應該學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要吵架,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動手打架,不要為了自己一時的痛快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媽媽妙招

1.儘量不要因為孩子吵架。

爸爸和媽媽儘量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吵架,年幼的他往往不能馬上理解父母吵架的內容,但聽到他們不斷地提到自己的名字,就會因此而感到恐慌,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會讓父母這麼生氣。

如事例1中的櫻櫻,在聽到父母吵架後,因一時不明白父母是在互相埋怨,而誤以為他們不喜歡自己了,所以嚇得大哭起來。不僅是如此,其實夫妻間任何原因吵架時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他會因此而變得鬱鬱寡歡。

即使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所分歧,也應該協商探討,不要一時情緒衝動就吵起來,這樣不僅傷及彼此的感情,也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2.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擇言。

有的父母不但吵架,還會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地罵對方,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如事例2中的亮亮,便因此而學會了說髒話。媽媽要知道,即使情緒再激動也不可以說髒話,這不但會破壞自己在孩子心中慈愛的形象,還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3.千萬別再孩子面前動手打架。

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是神聖而完美的,並且充滿力量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爸爸和媽媽是他最信賴的人,當他看到自己最信賴的兩個人吵架甚至動手互相傷害對方時,他不但會非常緊張而且會感到恐懼、無助。

如事例3中的碩碩,在無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打架後,晚上睡覺就會做惡夢。同時,在充滿爭吵和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是有陰影的,他們普遍膽小、脆弱、冷漠,有時還會有暴力傾向。

建議三:媽媽與孩子一起學習,給他做個好榜樣

人的心情和行為往往會受到環境及氣氛的影響,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常置身于學習的氣氛中,他也會自然而然地喜歡學習。所以,要讓孩子喜歡學習,媽媽自己首先要愛學習,並且要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便可以帶動他學習的積極性。

經典事例

事例1:

媽媽知道,孩子學習知識的前提是學習品德。為了培養曉峰的德行,媽媽給5歲的曉峰買了《中華德育故事》的影碟,每天播放,和孩子一起看,學習古人的良好品德。

週末,正好播放了《伯俞泣杖》的故事。講的是漢代孝子韓伯俞生性孝順,每做錯事時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從不分辯也不哭,直到母親打完了,再向母親謝罪。

多年後,母親又因故打他,伯俞卻突然哭起來。母親感到很奇怪,於是問他:“以前打你從不見你哭,為什麼今天卻哭了?”伯俞忙說:“以前挨打雖然很疼,但那說明母親身體健康。今天母親打我卻一點也不疼,想是母親年邁體衰,我心中悲哀所以哭泣。”母親聽了將手杖丟掉,長歎一聲說:“我以後再也不打你了。”

看完故事,媽媽不禁落下眼淚。曉峰問:“媽媽,你怎麼哭了?”媽媽說:“看到伯俞如此孝順母親,我感到很慚愧,因而想到以後一定要更加孝順你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曉峰幫媽媽擦擦眼淚說:“媽媽不哭了,我以後也會孝順你的。”

事例2:

澤意的媽媽是小學老師,每天吃過飯後她都會坐在燈下看書、備課,而5歲的澤意常常自己玩一會兒這個,再玩一會兒那個,後來覺得無聊了,便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一本故事書來看。

開始的時候,澤意並不認真看書,而是隨便翻幾頁,然後看看媽媽。但看到媽媽總是在低頭認真閱讀,他就拿著書認真看起來,雖然有很多字還不認識,但順著拼音也能慢慢理解故事的大意。慢慢地,澤意不但認識了許多的字,還會講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教育感悟

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喜歡學習,並且不需要自己經常去督促他,但是多數孩子卻都不愛學習,而且經常需要媽媽或老師的提醒才肯努力。

怎麼才能讓孩子喜歡學習,並且自動去學習呢?其實,這需要媽媽為孩子作出愛學習的榜樣,並經常和他一起學習。和孩子一起學習,並不是說讓他學習,自己在一旁監督,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或逆反的心理,讓他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說,媽媽也要有強烈的求知欲,不停止追求知識的腳步。雖然孩子和媽媽都要學習,但大家互不干涉。

不過,媽媽如果在孩子學習時看電視、打麻將,或進行其他娛樂活動,孩子就會感到心理不平衡。他會覺得:“為什麼讓我學習,你自己卻要玩呢?”這時,如果媽媽跟他解釋說:“我已經過了學習的階段了,現在輪到你學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媽媽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就能營造一種人人都愛學習的氣氛,幫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媽媽妙招

1.媽媽要和孩子一起進步。

媽媽不要以為讓孩子去學習的知識或品德,自己都會了,只要把孩子教好就可以了。在教孩子的同時,媽媽也需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行,和孩子一起進步。

如事例1中的媽媽在陪曉峰一起看動畫片時,就發現自己的孝行做得還不夠好,所以會慚愧地落淚。而孩子在看動畫片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媽媽對長輩的孝心,這會在他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受到好的影響。

2.試著讓自己與孩子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媽媽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也可以試著讓自己與孩子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樣就可以和他一起學習、探討,母子之間也會因此有更多的話題。

6歲的知春自幼對書法感興趣,媽媽為她報了書法興趣班,並在每週末陪她去上一次書法課。在陪她上課的過程中,媽媽也喜歡上了書法,並天天和知春一起練習書法。

練習完後,母女二人還一起探討和比較。久而久之,知春越來越喜歡練習書法,和媽媽一起練字已經成為她每天必做的開心事。

媽媽和女兒一樣對書法很感興趣,並天天和女兒一起練習書法。這樣不但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有助於孩子堅持練習。

3.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孩子並不是生來就喜歡學習知識,這需要媽媽為他營造出好的學習氣氛。如事例2中的澤意,在自己玩得無聊之後,便會觀察媽媽的行為,見媽媽在看書,他便會模仿媽媽,自己也拿起一本書來看,並漸漸對書感興趣。如果媽媽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學習,他就會不服氣。所以,當媽媽愛學習時,家裡就會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