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 幼兒在受到誘惑時, 同意跟隨誘騙者。 而在兒童誘拐案件中, 只有采用暴力的手段, 大多數試圖采用語言誘騙的手段。 而中國的一項調查也顯示, 兒童被拐騙現象非常嚴重, 每年都有兒童因此失蹤。 那么, 家長該如何有效增強孩子防拐騙的自我保護意識呢?
認清常用誘騙手法
家長要讓孩子了解拐騙者常用的誘騙手法。 這種手法最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手法稱為“權威誘惑法”。 即拐騙者能叫出小孩的名字, 然后告訴孩子說, 受爸爸或媽媽委托, 前來帶孩子回家, 甚至說得到了老師的同意。
Advertisiment
第二種手法稱為“物資利誘法”。 例如, “小朋友, 在我的車里面有一個禮物給你。 想知道是什么嗎?跟我到車里去看看吧。 ”這種方法利用誘發孩子的好奇心而達到拐騙孩子的目的。
第三種手法稱為“帶路引路法”。 誘騙者利用孩子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 有意引誘孩子。 例如, “小朋友, 你知道去酒店的路怎么走嗎?你能不能帶我去啊。 ”
家長要告訴孩子應對上述各種誘騙手段的方法。 對于前兩種誘騙, 要求孩子至少一定要直接與家長和老師通話確認。 因此, 必須要求孩子能記住家長的手機號碼。 而對于類似“帶路”的要求, 為了保護孩子樂于助人的品格, 同時又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
Advertisiment
多進行反拐騙演習
家長要盡量通過事例分析、游戲和情景模擬問題的方法, 強化孩子掌握有關防范拐騙的自我保護方法。 由于受到年齡特點和經驗的限制, 簡單的說教對孩子不容易產生深刻的印象。 直觀性、形象性和操作性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 家長可以結合身邊發生的事例或有關新聞報道中的案例, 和孩子一起分析。 家長可以借此詢問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樣的情況, 你會怎么做?”
另外,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通過創設情景性問題的方法, 增強孩子自我防范的意識。 例如, 家長在帶孩子到游樂場游玩時, 可以詢問孩子:“在游樂場, 如果有陌生人說, 他的寵物狗丟失了,
Advertisiment
避免將“壞人”模式化
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 政府教育部門特別為兒童制作了一個主題為“不要開門”的電視節目:在事先已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的情況下, 由一名男性喬裝成送貨員, 帶著一大堆禮物與五彩繽紛的氣球, 準備送到一些只有孩子在家的家庭中。 結果顯示, 半數孩子表現良好, 對“送貨員”的百般誘惑, 要么不予理睬, 要么隔著門應答。 但是, 另有半數的孩子則讓父母擔心不已。 他們不但引“狼”入室, 還以小主人的姿態帶“送貨員”參觀房間……
兒童對于好人、壞人的理解大多來自于童話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 代表“壞人”的大灰狼形象通常都是賊眉鼠眼、形象齷齪, 甚至通常在晚上才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