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四歲的孩子彬彬做錯了事, 不聽媽媽的好言相勸, 反而大發脾氣, 將玩具摔在地上, 並且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彬彬媽媽面對兒子的這種行為, 不是大聲地加以訓斥, 也不是向兒子遷就討好, 而是用冷靜的口吻對孩子說:“媽媽請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這種行為對不對?想好了找媽媽談談。 ”說完坐在一旁觀察兒子的反應。
過了不久, 彬彬起身走到媽媽跟前, 面帶愧色地對媽媽說:“媽媽, 我要做個好孩子, 剛才是我不對。 ”這時, 彬彬媽媽才親切地抱起孩子深情地給他一個吻, 並告訴兒子剛才發生的事情錯在哪裡,
Advertisiment
彬彬媽媽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 不是隨意打罵或盲目遷就, 而是留給孩子反思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 不失為明智之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反思可以淡化由矛盾而引起緊張氣氛, 削弱雙方心理上的抗衡, 使教育起到預期的效果。
當然, 我們提倡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 讓他們有反思的機會, 這並不等於放棄教育。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品質、事情發生的背景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注意觀察孩子事發之後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和動作表現, 找准最恰當的契機, 進行幫助和教育。 當兒童確有真誠的認錯態度和改正的表現時, 父母要及時接受孩子的請求, 然後與他一起分析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