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打造一個私密的小空間

在歐美國家, 家長和孩子一起裝扮兒童房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 一個寶寶喜歡的兒童房就說明裝修的很成功, 不管孩子多大, 作為家長都應該給他一個私密的小天地, 現在就一起來看看有經驗的寶爸寶媽是怎麼做的吧!

三歲的“成人禮”

Abby三歲時, 我就給了她一個衣帽間, 內部結構與我們的一模一樣。 我告訴她, 她可以像大人一樣使用裡面的任何一樣物品, 但必須學會自己管理它。 Abby非常興奮, 但她畢竟還小, 起初不是襪子搭在衣架上, 就是衣服皺成一團堆在抽屜裡, 可她非常享受這種像成人一樣的工作。

Advertisiment
直到五歲後, 她摸索出了自己獨創的衣櫃整理法, 在每個整理箱或抽屜上貼上標籤, 也養成了擺放有序、物歸其位的好習慣。

與其說是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 倒不如說是給孩子一次提前進入成人化的預演。 事實上, 三歲孩子已基本具備成人50%的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 開始擁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你給他們機會, 他們很樂意學著開始處理問題, 擔當更多責任。

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大人的世界, 提前進入自己的成人角色, 提前進入“生活”, 比如給他們使用大人的物品, 讓他們享受與成人一樣的待遇, 告訴他們成人世界的真實面貌, 提前使他們擁有長成大人的感受。

Advertisiment
而兒童房, 正好可以做到這一切。

給秘密們留一個花園

我在廚房做飯, 聽見小美在房間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隱約感覺有一些陌生的內容。 怕有什麼意外, 我急忙跑過去。 可打開門一看, 什麼事也沒有, 還把專心演出的小美嚇了一大跳。 看我大驚小怪的樣子, 小美原諒了我的“冒犯”, 解釋說自己在彩排兒童劇, 並告誡我:“別再過來了, 讓我自己玩一會兒。 ”小美還有一個玩具櫃, 說什麼都不讓家人碰, 理由是那是她的“家”, 別人進去就是“私闖民宅”, 其實我知道, 裡面不過是些普通的玩具。

當孩子不再將某些感覺告訴父母、家人時, 他們就第一次體會到了秘密的神奇分割力;當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空間, 便有了第一個靜靜體味這秘密的場所,

Advertisiment
比如桌底的藏身處、隱秘的遊玩地、抽屜、箱子, 當然也包括兒童房。

此後, 孩子開始認識到在世界中有“內”和“外”的分界線, 這在心理療法中被稱為“自我領地的形成”。 他們內心變得敏感, 感情變得細膩, 開始有許多想法, 有自己的隱私;他們會在自己的隱秘世界週邊劃一條“警戒線”, 向家人宣告:我已經長成一個擁有個人行為秘密的人, 再不像童年那樣隨時隨地對父母敞開心扉;這條“警戒線”, 其他任何人, 包括父母在內, 都不能隨便跨越。

有資料表明, 47.5%的孩子都希望有獨自的空間, 原因是孩子和大人一樣有“隱私”, 希望通過擁有自己的臥室來保護它們。

自己的天地才安全

小彤不聽爸爸勸告, 在客廳玩耍時, 不小心把桌上一整盤豆子打翻在地。

Advertisiment
事發後, 她風一樣地沖進自己的房間, 把房門關上, 躲在書桌旁邊的一個小角落裡, 任憑誰去叫她都不出來。 事實上, 每一次犯錯, 小彤基本都是第一時間跑進房間, 躲在角落裡。 不過只要平復了心情, 或認為事情已經解決, 她會自己走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講, 孩子內心的自在來源於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表現為一種從容不迫、安寧祥和的內心感受。 安全感從哪裡來呢?答案除了和媽媽之間的親附關係, 再擴大就是孩子的居住環境。

安全的起居和熟悉的活動環境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基本條件。 沒有自己房間的孩子, 你會發現家裡的桌底、床底、被窩, 有時甚至是一把適合他自己身材的小椅子, 都可能成為他的“安全小天地”:一旦犯了錯,

Advertisiment
或遭遇某種挫折, 他們就會鑽進去。 在這些小空間裡, 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受保護的, 並且更容易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給了就別後悔

“快點把你的玩偶收好!”每天晚上奶奶路過雙雙的房門, 都會忍不住嘮叨幾句。

雙雙喜歡把她的小玩具們都放在地板上, 置身於玩偶之中, 可以隨手觸摸, 隨意擺玩;可奶奶覺得太亂, 而且地板太髒, 非得讓她到床上去玩。 等到她玩累了想收起來時, 奶奶又忍不住過來幫忙。 “我想自己收。 ”雙雙大多會謝絕奶奶的好意。 如果她堅持指揮雙雙“把娃娃放在櫃子上, 把小汽車放在抽屜裡”, 最後雙雙只能把她請去客廳。

既然孩子有了自己獨處的房間, 你就得有心理準備:他們會逐漸脫離父母, 自我意識一天天壯大;開始能夠初步地照顧自己,對房間內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判標準;很多事不喜歡別人插手,希望有愈來愈多的時間可以不用在你的引導和監督下自由支配。

對他們來說,兒童房不僅要能提供安全感、保護私隱,還得是一個可以安心玩耍、安心做任何事的空間。裡面的東西想怎麼用、怎麼安排,都是完全自主的;他們可以在裡面發呆,甚至消化自己的壞情緒;可以把朋友帶進去,自由自在,躺在地上或坐在桌子上,怎麼舒服怎麼來,還能無負罪感地說“不”。

所以,請允許他們于自己與父母的空間之間自由切換,甚至允許他們在喜歡的情況下選擇關閉自己的空間吧。如果給了他們自己的房間,又處處限制他們的活動和自由,那對於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沒意思了。

自我意識一天天壯大;開始能夠初步地照顧自己,對房間內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判標準;很多事不喜歡別人插手,希望有愈來愈多的時間可以不用在你的引導和監督下自由支配。

對他們來說,兒童房不僅要能提供安全感、保護私隱,還得是一個可以安心玩耍、安心做任何事的空間。裡面的東西想怎麼用、怎麼安排,都是完全自主的;他們可以在裡面發呆,甚至消化自己的壞情緒;可以把朋友帶進去,自由自在,躺在地上或坐在桌子上,怎麼舒服怎麼來,還能無負罪感地說“不”。

所以,請允許他們于自己與父母的空間之間自由切換,甚至允許他們在喜歡的情況下選擇關閉自己的空間吧。如果給了他們自己的房間,又處處限制他們的活動和自由,那對於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沒意思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