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留一片獨立成長的天空

案例一:

最近姐姐老向我抱怨說, 5歲的小外甥炎炎越來越不聽話了, 總是莫名其妙地沖她發火, 令她頭疼不已。 我有些奇怪, 炎炎一向聽話乖巧, 經常得到幼稚園獎勵的小紅花, 怎麼忽然“反叛”起來了呢?

於是我找時間專門到姐姐家作客, 順便和炎炎聯絡一下感情。 正巧炎炎剛從幼稚園回來, 還沒來得及和我打招呼, 姐姐就打發他趕緊吃飯、洗澡。 吃飯時, 她不斷詢問炎炎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其他小朋友們相處得怎麼樣……開始炎炎還簡略回答, 後來就只顧著吃飯, 不大搭理了。

Advertisiment
飯後休息了一會兒, 炎炎準備去洗澡, 姐姐追著他進入洗手間問:“水熱不熱”、“這樣會不會又冷了”……終於, 炎炎嚷了一句:“煩死了!”轉身跑回自己房間去了, 剩下姐姐手足無措地獨自站在那裡, 一臉無奈。

案例二:

無獨有偶, 我的一位朋友也經歷著同樣的無可奈何。 他的兒子今年7歲, 在班上被選為班長, 那是他的驕傲。 可是, 最近朋友發現兒子越來越不喜歡和他交流了, 回家後就緊緊關著自己小房間的門, 除了和媽媽還有些話說以外, 在家裡不怎麼吭聲。 朋友特地去學校問兒子的老師, 回答卻說孩子沒什麼問題, 在學校活潑機靈、聰明開朗。 朋友不明白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兒子在校和在家兩個樣呢?

經過我的一番探詢後,

Advertisiment
發現他也犯了我姐姐一樣的錯誤, 平時在家抓緊一切機會教育兒子, 告訴他各種社會上的道理:如何讓老師更喜歡自己、如何和同學交往等等。 不想年幼的兒子卻對此造成了反感, 覺得和爸爸說話嚴肅無趣, 感情也日益冷漠。

問 診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叫做關懷強迫症。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關懷孩子是家長愛和職責的體現, 怎麼就和“強迫症”扯上關係了呢?的確, 父母關心孩子天經地義, 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 一旦超越, 結果會適得其反。 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如果父母不問方式或一味給予, 強迫孩子接受關懷, 使孩子依賴于自己的關懷, 就變成了一種不健康的、使親子關係變得脆弱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了。

分 析

對孩子過度關懷是家長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Advertisiment
在絕大部分家庭裡, 孩子是全家的中心, 什麼事情都首先想到孩子, 生活也圍著孩子在轉, 一旦孩子有個什麼磕碰或哭鬧, 就緊張得不得了。

其實, 每個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關愛有加, 這些關懷都有一個最根本的目的, 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快樂、生活幸福。 所以個別家長就會盲目為孩子思前顧後, 時刻擔心他會吃虧, 為他遮罩所有痛苦和挫折, 甚至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痛苦、挫折都作為間接經驗, 讓孩子去學習和借鑒。 但家長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沒經受過任何痛苦、挫折, 他的挫折承受力就無法變強, 只有親自經歷並跨越了困難, 才能體驗、成長。

不僅如此, 大多數家長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

Advertisiment
在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和完善的物質條件下, 孩子就會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 可結果卻往往與家長的心願背道而馳:孩子並沒有更加快樂, 相反地, 還和家長有了若隱若現的隔閡。 這時家長就需要自我審度和反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總是在他們耳邊說教, 並不會真正引起他們的重視, 反而可能增加厭煩和逃避的心理。

建 議

關愛孩子是必須的, 但不能放任自己的感情, 以關愛的名義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細節。 孩子獨立學習或玩耍時, 不要從旁干涉, 指手劃腳;在孩子不接受自己關愛或反感時, 要及時察覺, 糾正做法, 不能一味從孩子身上找問題, 更不能在孩子表示反抗後發脾氣,

Advertisiment
強迫接受自己的關懷。

平時不妨多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 這樣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使交流變得更加容易, 也能讓家長從各種細節中發現孩子真實的想法, 在孩子的成長中始終做個像朋友般貼心的父母。

孩子天生是屬於自由的, 他們更喜歡無拘無束地玩耍、學習和生活。 我們何不站在一邊, 讓他們學著自己體驗生活, 慢慢發現世界呢?當孩子需要我們站出來時, 再用經驗和關愛為他們指點帶路, 那時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家長的幫助, 也更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