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里玩耍。 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 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 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 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 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 淡淡地說:“沒關系, 自己爬起來。 ”這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 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
同樣是摔跤, 為什么有的孩子顯得脆弱嬌氣, 而有的孩子卻表現得堅強勇敢呢?這跟兩位媽媽不同的表現有關。 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度在暗示孩子,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說, 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 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發生變化。 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 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 與說理教育相比, 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含蓄而委婉, 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 使孩子于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Advertisiment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 可塑性很強, 所以, 家長應注意善用積極暗示, 避免消極暗示。 家長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
語言暗示
設喻法
教育孩子時, 曉之以理的“理”, 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 有時通過設喻、講故事、做游戲、角色體驗等點撥啟發孩子, 讓其從中懂得道理, 能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對比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 家長采用對比的方式, 給孩子樹立榜樣, 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 使其不斷進步, 注意恰當運用暗示性對比,
Advertisiment
激將法
好勝心強是孩子的天性, 生活中家長不妨用暗示性的語言激起孩子的好勝心,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項事情或達到某種要求。
非語言暗示
神態表情
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 家長可借助神態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 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 給孩子贊賞、肯定的眼神, 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 給孩子鼓勵、安慰、愛☆禁☆撫的目光, 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 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 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行為舉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 為孩子所效仿。 家長自覺排隊,
Advertisiment
暗示用得好, 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 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 對于培養孩子規范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