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也是教育重點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 三歲的兒子和我一起在甬江江畔散步。 江中來往的船隻成了我們觀察的物件, 每當有船隻進入我們的視線, 兒子就會大聲喊叫起來:“爸爸快看, 大輪船!大輪船!”他的每一次喊叫都充滿著發現的驚喜。 不僅如此, 當船隻駛到我們近前, 看到個別船隻上掛著的紅旗時, 兒子又激動地大喊:“爸爸快看!紅旗!紅旗在迎風飄!”我猛然意識到, 發現(觀看)與表達(言說)在兒子這裡是同步的, 結合在一起的。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 我迅速回憶, 發覺兒子這種發現與表達的同步性, 似乎體現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方方面面,

Advertisiment
無論是他叫得出名字的, 還是叫不出的。

孩子不僅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他還在把握與認識這個世界。 看到什麼就說出什麼的同步性特徵, 對他而言, 也是一種直接把握世界的方式。 這與他看到世界裡的某些存在或現象後, 用繪畫、手工、舞蹈、音樂等去表達的間接方式有所不同, 前者是直觀的、現實的, 後者則是建構的、想像的。 這兩種都是兒童把握世界的方式, 無論哪一種, 兒童都是在積極主動地把握與認識他所生活的世界。 面對積極主動的兒童和他所發現與表達的世界, 成人除了尊重之外, 更多地是要去感受與體驗, 如此, 我們才更有可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不僅如此, 看到什麼說什麼, 還凸顯了孩子感受生命、表達世界的純真與簡潔。

Advertisiment
他所發現與表達的世界, 沒有任何的修飾與加工, 因而是簡潔、純真的。 成人要修飾世界, 以使我們的生活(或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使我們的生命與生活更加有意義。 然而, 有必要承認的是, 過分修飾的世界, 不僅是對生活和生活環境的破壞, 也是對生命的掩蓋和遮蔽。 正如胡塞爾所言, 生活世界在原初的意義上就是這種前科學的、前邏輯的、未被主體化和目標化的原初經驗世界和直觀感性世界。 面對這樣一個原初經驗和直觀感性的世界與簡潔、純真的兒童, 我們還有必要推著兒童快快向前嗎?一句“不要讓兒童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難道不是一種對兒童和兒童生活簡潔與純真的背離嗎,
Advertisiment
不是一種對兒童生命的遮蔽嗎?對此我們難道不該有所反思和警醒嗎?

孩子發現與表達的同步性所帶給我的啟示, 還在於秉持一顆童心, 運用兒童的視角, 多去感受與體驗兒童, 也去感受與體驗兒童所發現與表達的世界, 少給或不給兒童的生命與生活做加法, 而給自己的生命與生活做減法, 從而體驗到生命與生活的簡潔與純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