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說了100遍都沒用?這樣做,說一遍就夠了!

很奇怪, 做了父母, 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嘮叨。 或許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 父母潛意識裡總是有著牽掛和擔心。

女兒過馬路時我總是會叮嚀她要左看右看, 看看有沒有車;女兒爬高上低時我總是叮囑她要注意安全、小心點;女兒跑著玩的時候我總是在後邊喊慢點, 別摔倒;女兒寫作業時, 我總是提醒頭抬起來, 坐端正.......

一天, 我10歲的小侄女給我抱怨道:姑姑, 你不知道, 每天在爸爸媽媽的嘮叨下, 我真的很崩潰, 我感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重複來重複去, 我一句都不想聽。

我忽然意識到, 大多數時候,

Advertisiment
自己跟女兒說的話也一樣, 就像背景雜音, 其實並沒什麼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複時, 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 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 很多話就成為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 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 閉上嘴巴, 行動起來, 結果我很快發現女兒聽的認真多了, 並且我可以將嘮叨、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 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1)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

太多的叮嚀和囑咐其實是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 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有安全感和不自信。

Advertisiment
人只有生活在被信任的環境下, 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 就可以將不必要的話忍住不說出口。

拿過馬路這件事來說, 之前和孩子講解過多次過馬路的要領, 並牽著她手做過多次。 所以, 當看她過馬路有點擔心又想叮囑時, 就先讓自己停頓一下, 把要說出的話咽下去, 緊跟上她的腳步, 如果有任何危險可以伸手拉住她來代替一遍遍的叮嚀嘮叨。

女兒從小喜歡爬上爬下, 但我知道她是個小心的孩子, 在她登高時, 我也會停頓一下, 咽下了以前“要小心, 要扶好”這樣一遍遍的叮嚀, 而是站在她的下面, 放心地看著她, 必要時再伸出手扶一把。

逐漸我發現,

Advertisiment
咽下不必要的話, 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持力。 不嘮叨, 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反而更強, 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2)

做好引導, 給孩子點時間改正

有時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會讓人很頭痛, 例如吃飯慢、不收玩具、做事拖拉等, 不管怎麼說, 孩子就是不改, 說教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種嘮叨, 而孩子把大人的話都當成“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女兒寫字時, 有一段時間坐姿老是不端正, 我對她說教多次甚至有時發火, 依然改不了。

有一次就這個問題跟她懇談後, 她對我說:“媽媽, 我知道要坐直, 但有時候會忘記, 我會慢慢改, 你要等我。 ”

她的話提醒了我,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孩子糾正錯誤也需要時間,

Advertisiment
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家長要做的是找到有效的辦法, 引導她改正錯誤, 而不是一遍遍無用的嘮叨。

於是我在她面前的檯燈上貼了張紙條“坐端正又漂亮又不會近視”。

慢慢的我發現, 雖然她偶爾還是會忘記, 但不需要我再喋喋不休, 只要她看到這個紙條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要坐直。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 就要學會閉上嘴巴, 觀察孩子行為, 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 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3)

言出必行

作為家長要做到言出必行, 並將自己的決定貫徹始終。

許多孩子寫作業都有拖拉的毛病, 總是要等到快睡覺時才開始做作業, 而按照學校的要求, 家長每天都得對孩子的作業檢查和簽字。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後果就是, 家長、孩子都得晚睡, 作業品質也不高。

女兒曾有一段時間也有這樣的問題。 後來, 我與女兒約定, 回家後先完成作業, 每晚7點到9點, 我隨時願意幫助她解決作業中的問題, 檢查和簽字, 但是過了這個時間, 我不管了。

第一次, 她9點多點讓我給她簽字。 我微笑著說“我知道你需要我檢查和簽字, 但是這個事情在7點到9點之間我才能做, 這次你只能靠自己了。 ”

她哭著說, 沒有家長簽字, 明天老師會批評我的。 我告訴她, 那你下次必須得9點前寫完了。

當時, 我看著她哭得稀裡嘩啦又很無助的樣子, 也覺得會不會對不起孩子, 或者是不是要給孩子一次機會?以往我會說“我都告訴你了啊, 這是最後一次啊”,一通說教後,再給她一次機會。但,這次我堅持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當時她很難過,但是這會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是算數的,現在她也確實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毛病,每天在9點前都會把作業完成,而且也學會了安排自己的時間。


(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存在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卻用徵詢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吃飯?”“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於是引起了嘮叨和爭辯。

其實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遊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後我們回家”等等。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幹什麼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最後一次啊”,一通說教後,再給她一次機會。但,這次我堅持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當時她很難過,但是這會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是算數的,現在她也確實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毛病,每天在9點前都會把作業完成,而且也學會了安排自己的時間。


(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存在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卻用徵詢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吃飯?”“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於是引起了嘮叨和爭辯。

其實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遊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後我們回家”等等。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幹什麼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