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說起她曾碰到的一件尷尬事。
那天下午, 她去美術學校接學畫畫的兒子, 因為有事耽擱, 遲到了幾分鐘。 當時教室里, 只剩下她兒子和一個小女孩在焦急等待家長來接他們。
看到媽媽走進教室, 她兒子歡呼著站起來, 撲到了她懷里, 撒了陣嬌, 就向門外走去。 走到教室門前, 他忽然拉著媽媽的手站住了, 回過頭, 看了看仍坐在原處的小女孩。 小女孩正盯著他們的背影, 眼神里有凄楚也有羨慕, 在目光相接的瞬間, 小女孩把頭扭開了。
"她媽媽還沒來, 我們陪她一起等吧!"她兒子對她說。
"好啊, " 朋友欣然應允,
Advertisiment
女孩瞪大眼睛, 并沒有伸手來接, 遲疑片刻還是搖了搖頭:"阿姨, 媽媽不許我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女孩的眼睛分明流露出她很想得到這份禮物。
"收下吧, 沒事的, 我媽媽肯定是好人。 "她兒子鼓勵道。
就在女孩鼓起勇氣從朋友手里接過巧克力的時候, 女孩的媽媽來了。 那是個相當嚴厲的媽媽, 她用不滿的眼神注視著自己的女兒。 女孩顯然畏懼了, 再次把巧克力遞還到朋友手上, "阿姨, 媽媽說了, 別人的東西不能要。 "說完之后, 又怯生生地看了媽媽一眼, 無聲地離開了。
Advertisiment
朋友說:"尷尬倒是其次, 不過記住了女孩當時復雜的表情, 混合著畏懼、無奈與留戀,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教育的一種遺憾。
這樣的事例在我們周圍經常發生。 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不伸手索取, 不隨便接受饋贈的習慣, 應該得到理解和支持, 何況, 增強孩子自立自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在競爭日益激烈、物欲不斷膨脹的今天, 也顯得十分必要。
但是, 孩子的健康成長, 離不開關愛、呵護和幫助。
只有沐浴在愛的陽光下, 孩子的笑容才會更燦爛;只有在滿含情感和關愛的氛圍里, 孩子才會真正感受, 并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如果家長從小教育孩子, 除親人之外, 不相信任何人, 一味排斥、拒絕他人, 那么長此以往, 在孩子身上養成的所謂自尊與獨立,
Advertisiment
比如, 那個無可奈何的女孩, 倘若她媽媽能夠鼓勵她接受禮物, 然后教她說聲"謝謝", 那么, 她的表情一定不會如此悵然。
孩子本來就是愛的結晶, 而他們的成長更離不開愛的滋潤與熏陶。
所以, 為人父母, 首先應該教會孩子接受愛, 繼而讓他們領悟愛、鑒別愛、回報愛。 家長們, 愛孩子, 就請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 給他們一個說"謝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