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寶寶洗澡,小耳朵進水了怎麼辦

我們一定對“中耳炎”這個詞耳熟能詳。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耳朵進了水。 且不僅僅是中耳炎, 耳道進水往往是耳道各部位炎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是為什麼呢?如何預防和處理?

小寶寶耳朵真的容易進水嗎?

有些媽媽可能會很疑惑, 尤其是受西方思想影響較大的媽媽。 “我在國外的時候, 看到護士把剛出生的寶寶泡在澡盆裡, 水沒過耳朵, 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有一定溺水風險, 建議百姓不要盲目嘗試!)。 看上去他很享受!我曾經也有些擔憂, 問過護士, 她說寶寶的耳朵是不會進水的, 因為他曾經長期待在羊水中!”我們很多人也看了前段時間很風靡的視頻,

Advertisiment
新生寶寶趴在爸爸身上, 兩人一起在泳池裡潛水。 這些寶寶的耳朵, 真的沒問題嗎?

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先做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接一盆水。 拿一個空杯子, 口朝上垂直放入水中, 或側著放入水中, 很快水就浸滿了杯子。 如果把杯子倒過來口朝下放入水中, 杯子裡會裝滿氣體, 水沒有辦法進入杯子內部。 這是因為杯子中的氣泡在水中會有浮力推動它試圖向上浮的緣故, 一旦傾斜, 水分就會慢慢進入杯子裡了。

第二個實驗, 截取一小段空吸管, 大概4~5釐米的長度, 一端想辦法封死(比如用火燒灼固定)。 像剛才那樣, 口朝上正著、口朝一旁側著、口朝下倒著放入水中。

Advertisiment
還可以速度分別快一些、慢一些試試看。 再把吸管拿出來, 對著光觀察。 這會兒又發生了什麼事?口朝下的情形仍不容易進水, 口朝上和口朝側方的吸管沒有進滿水, 裡面有許多氣泡。 放入水中的速度越快, 氣泡越大或越多, 進的水量越少。 有時候側著進去的吸管裡面也能不進水。 對著光看, 進的水就像一條條分隔線, 兩邊都是凹面。 有時管徑偏粗時, 可以看到一個個粘在壁上的小氣泡。

再把進了水的吸管拿出來抖一抖, 發現水並不容易甩出來。 吸管朝下, 拿手掌堵住吸管口, 再放開, 來回幾次, 一些水會排出來。 或者直接用另一個手指彈吸管口處, 氣泡往上, 水有可能慢慢向下挪動。 一些位置比較深、厚度很薄的水層,

Advertisiment
就很難排出來。 放一團幹棉花在吸管口, 靠近的水膜會吸引過來, 對於太靠裡面的水膜仍然束手無策。 拿棉簽戳進去, 由於棉簽較粗堵住耳道, 還會把較深部位的水膜進一步往裡擠。

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氣泡與水分隔交界處的水分子, 會有一定的范德華力。 如果進水動作比較快, 管徑比較細, 氣泡有可能比較完整, 吸管裡沒有進水。 即使進水, 水量也很小。 當然, 管口越朝向正上方, 氣泡越容易排出而進水, 但也很有可能氣泡粘在管口並沒有排出來;管口越朝向正下方, 通過浮力作用, 氣泡越不容易排出。 管徑越粗, 越容易進水。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 人類耳道好比那個細的吸管, 而且較為細長曲折, 如果在水裡紮“猛子”,

Advertisiment
耳朵裡有氣泡, 是不一定進得去水的。 因此上述提到的新生寶寶仰躺在盆裡浸浴, 視頻裡爸爸帶著新生寶寶潛水, 寶寶耳朵不進水是有可能的。 我們很多人學游泳曾經練習水下憋氣、浮起, 可能都有這麼個經驗:在水裡面朝前方、耳朵在兩側的情形下並不容易進水, 偏過腦袋, 上面的那只耳朵就很可能會感到水咕嘟嘟地灌進來。

新生兒耳道尤其細小, 裡面佈滿粘著油脂的細毛, 耳垢也是蠟樣物質, 這些組織和結構是親油疏水的, 會減少耳朵進水的幾率。 然而, 偏著腦袋耳朵略朝上, 或朝向側方, 用流水緩緩清洗面部或頭髮, 仍然是最容易讓耳朵進水的方式。 而這恰恰是我們給寶寶洗澡時經常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因此, 我們充滿氣體的耳朵, 是存在一定進水幾率的。

那麼如何理解那位外國護士的話呢?胎兒在羊水中發育, 在出生以前所處的環境是沒有空氣的, 耳道裡也充滿了羊水。 寶寶剛出生, 隨著一聲啼哭, 肺部張開, 身體各腔隙氣壓變化, 哭鬧引起下頜活動, 耳道裡的羊水很快就排出許多, 氣體進入。 剩下的小部分羊水會繼續隨著下頜活動排出, 或被身體吸收。 羊水是無菌的, 因此並不擔心會遭成寶寶耳朵感染。 寶寶躺在水盆裡, 因為細小耳道完整氣泡的范德華力對抗了浮力, 耳朵並沒有進水。 但小編仍然不建議這麼做。 即使此時嬰兒耳朵進水幾率不高, 但並不是沒有。 何況我們也無法控制嬰兒腦袋不會上下左右擺動(耳內氣泡浮出進水)。 外界的洗澡水通常是有菌的(有些還存化學用品)。

為什麼寶寶耳朵進水容易感染?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游泳,有的人容易發中耳炎,有的人卻沒事?除外一些耳道結構、免疫方面、鼻咽部影響(鼻腔慢性炎症的人,病菌有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和先天因素等,我們仔細詢問這些發中耳炎的人就可以知道,他們很可能抵抗力較低,並不經常游泳,且多數人喜歡挖耳朵,或者耳屎很多很黏,就是我們俗稱的“糖耳屎”。

而這些擁有糖耳屎的人,除了遺傳因素,多數也有經常挖耳朵的習慣,結果與願望背道而馳,耳屎越挖越多,耳朵也受炎症影響容易瘙癢,更加想挖,越挖炎症越明顯(事實上一些人忍住不挖,過一段時間耳屎量又能回復正常水準,變得乾燥,耳朵不適感也減輕許多,這是因為輕微的炎症狀態被身體漸漸扭轉了)。耳道經常受刺激,並經常接觸細菌,就會分泌更多又潮又粘的耳屎(就像皮膚受傷會分泌淡黃色粘稠的組織液一樣,這是一種炎症反應表現)。這些耳屎見了水以後會膨脹,壅塞耳道,耳內環境封閉潮濕,“不通則痛”,更容易滋生細菌,出現各類感染(乾燥通風的情況下,細菌較少)。

因此,容易患中耳炎或其他耳道炎症的人,除外先天因素和鼻咽部疾病因素,多數喜歡挖耳屎。進了水以後更加容易挖。本來有菌的、輕微發炎、粘膜腫脹的耳朵,再見到潮濕的環境、外來的病菌,發炎的結果就不足為怪了。如果這個人沒有經常挖耳朵的習慣,進入的水分會隨著人類說話、咀嚼、打噴嚏等動作漸漸排出,隨水進入的病菌也會被耳朵分泌的耳垢等物質阻擋清除。當然耳朵經常進水,營造潮濕、有菌的環境,耳道炎症的幾率還是會相應增加的(潮濕環境不僅利於內部病菌滋生,上述提到過的實驗證實還容易吸附空氣及周圍環境的病菌),但幾率仍然不會很高,因為耳朵的免疫力也隨之鍛煉了。挖耳朵仍然是第一位的因素。因為不僅帶來病菌,還會給薄而脆弱耳道粘膜造成直接的輕微損傷,使其腫脹,容易繼發不同程度感染,產生瘙癢等不適感,耳垢等分泌物增加,還會進一步誘導人撈耳朵。

人類外耳道和中耳有一層鼓膜相隔。外耳道炎症會引發中耳的炎症嗎?這層膜樣結構除了振動、説明我們聽到聲音,的確有阻隔外來異物和炎症的作用。但外耳炎症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有可能延展到中耳內部組織的。

人們還在什麼時候容易發中耳炎?中耳的腔隙與鼻咽腔通過一條咽鼓管直接相連。眼睛和鼻子又通過鼻淚管相連。我們哭的時候覺得鼻子跟著堵了,就是眼淚進入鼻腔的緣故。因此,鼻涕、眼淚等,都有可能隨著擤鼻涕、憋氣、咳嗽等動作進入中耳腔隙,身體再將這些水分慢慢吸收。鼻咽部炎症,比如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等情形,病菌也可能順著咽鼓管進入潮濕的中耳引發炎症。很多人有鼻子的慢性炎症,也經常發中耳炎,就是這個緣故。

嬰幼兒咽鼓管更為短粗,上皮纖毛活動也尚未發育完善,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病菌進入中耳的幾率更高,耳朵發炎的幾率會更高。此外,嬰兒經常吃奶,奶液也有一定幾率順著咽鼓管進入中耳。如果是人工餵養兒,牛奶對人體而言也屬於異物,更容易引發過敏等炎性反應,且不攜帶抗體,本身還是非常有營養的病菌培養基,因此人工餵養兒出現中耳炎幾率高出很多。另外因為牛奶屬於異種蛋白,且不攜帶抗體,不僅全身抵抗力下降,還可能因輕微過敏狀態造成粘膜腫脹,免疫紊亂,容易繼發感染。大概80~90%以上的中耳炎小患者是吃牛奶的。

我們來看看寶寶耳朵進水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許多嬰兒在幾個月內都是糖耳屎(這也跟出生後激素水準變化有關——在胎兒時期,母體激素可以部分進入寶寶體內,出生後逐漸消退,這期間的激素變化會引起嬰兒的脂溢性皮炎,就類似青春痘一般,機理也是類似的。嬰兒不僅皮膚上長“青春痘”,頭上往往還有厚厚的“搖籃帽”,耳朵裡也出現“糖耳屎”。隨著激素回復正常水準,耳屎也會慢慢變得乾燥,量也不多,寶寶往往感覺不到什麼不舒服),並不是見水以後才變成這樣的。如果不去招惹小耳朵,多數情形水會自己漸漸排出來或部分吸收,只有少數嬰兒會耳朵發炎,這些嬰兒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餵養兒,或洗澡水裡有化學性清潔用品,進入耳朵產生刺激。而第一種情形——大人發現了寶寶耳朵進水,心想“不得了了!”趕緊上手用各種工具掏。第二種情形——大人沒發現寶寶耳朵進水,但寶寶可能會覺得耳朵不舒服,出現抓撓耳朵的動作,引起大人的注意。或大人僅僅是發現寶寶耳朵裡潮濕的糖耳屎。於是上手用各種工具掏。

結果殊途同歸——關鍵都在於掏!我在上述關於給寶寶掏耳朵的章節曾描述過,寶寶耳道窄小,粘膜嬌嫩脆弱,極易受傷害,從而繼發感染。大人的操作,幾乎沒有幾個是合適的。很多網路文章推薦用棉簽伸入寶寶耳道沾水,小編是非常非常不贊同的。棉簽很粗,而寶寶耳道很窄小,伸進寶寶耳朵裡基本把耳道堵死了,大人往裡推或寶寶掙扎時很有可能推動耳內氣泡壓迫鼓膜,輕則讓寶寶頭暈眼花耳鳴,重則鼓膜受壓穿孔!一些更為粗暴的情形,直接戳穿鼓膜的事情也在醫院裡很常見!另外,這個動作還會把洗澡水污染的糖耳屎推入耳道深處。有些棉簽頭部鬆動脫落,還會將全部或部分的棉花留在寶寶耳道內,難於取出。這種情形可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一定要去醫院尋求醫生幫助。

簡而言之,除外耳道和鼻咽部先天異常和感染因素,讓寶寶耳朵發炎的關鍵字如下:人工餵養,洗澡水污染,平常經常掏耳朵,進完水掏了耳朵。這幾個詞不用同時出現,均有可能讓耳朵進水的寶寶發生中耳炎的幾率增加。曾有研究表明媽媽側臥餵奶姿勢會讓母乳寶寶發生中耳炎的幾率增加1~2倍,因重力影響,奶水有時會順著短粗的咽鼓管進入靠下面的那只耳朵的中耳腔隙。小編認為側臥餵奶大大增加了母乳成功率,保障了媽媽寶寶的睡眠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會大大降低中耳炎幾率!當然人工餵養寶寶更不能採用這種側躺的方式吃奶了。

如何判斷寶寶耳朵進水了,該如何處理呢?

如何判斷寶寶耳朵是否進水是比較困難的。寶寶不會說話,只會哭鬧,而小寶寶撓耳朵的原因很多,比如長牙齒、睡眠信號等等,多數不是因為耳朵不舒服。上述提到過幾個月大的寶寶糖耳屎也很常見,不僅僅是耳朵進水後才會出現。一些寶寶過一兩天后耳朵會流出一些液體,多數提示耳朵進水了。液體比較清亮,可以謹慎觀察,需要精心防護感染。如果液體較為渾濁濃稠,甚至發黃發臭,這就提示耳道感染了,需要帶寶寶立即就診。

發現寶寶耳朵可能進水的情形後,將寶寶側過來放在腿上,可能進水的耳朵朝下,一隻手托住寶寶的脖子,另一隻手將寶寶耳廓向外上方牽拉,這樣有助於拉直耳道,來回幾次。再用手掌大魚際堵住寶寶的耳孔,再鬆開,注意動作輕柔,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快,否則造成的氣壓變化也有可能損傷鼓膜。原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回頭看看第一條中的那個實驗,不妨親手拿個吸管試試看。這樣做拉直耳道,震動,造成管內氣壓變化,有助於水排出,或讓比較深部位的水膜挪動到靠近耳孔的部位。

然後取一個蓬鬆的消毒棉球,放在寶寶耳孔處。這時寶寶仍然耳洞朝下效果會好一些。棉球伸出一條條的棉絲,可以導引耳孔附近的水吸入棉球中。吸濕後換一塊棉球接著吸。有的文章建議使用吸水草紙或棉紙,可以將前端卷成一個小卷伸入耳道內吸水。小編認為也可以嘗試,只是不如消毒棉球乾淨,個人感覺消毒棉球已經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做完這些操作,用吹風機吹吹也不錯,流動的熱氣流會加速水分蒸發,但有些寶寶可能會害怕,也注意保持一定距離,採用冷風或者低檔暖風,一定不要燙到寶寶。

切記一定不要試圖將任何硬質工具伸入寶寶耳朵內,比如棉簽,上述已經強調過它的危害(客觀上吸水效果也不如蓬鬆的棉球)。哪怕你自己認為動作很輕柔,也下決心不會伸很深,一但出現問題可足夠你後悔的。比較深部位的水膜棉簽一樣夠不到,還有可能推動氣泡把水膜擠到更深處。那一丁點兒水多數情況會悄無聲息的吸收,而任何硬質工具帶來的機械傷害、病菌等,要比它莫須有的好處多得多。更不要在這可能出現感染的緊要關頭給寶寶掏耳屎。即使掏耳屎的工具消了毒,那些民間常用的掏耳朵工具上溝溝坑坑也很難消毒徹底,它給寶寶小耳朵內的粘膜造成的機械刺激引起組織腫脹、輕微破損、分泌物及滲出物增加,也是繼發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寶寶掙扎或操作者眼神不好、動作粗暴,直接損傷耳內組織特別是鼓膜,實在是太得不償失了。

寶寶耳朵進水後,需要日夜嚴密觀察寶寶的狀況。一但發現寶寶耳朵分泌物增加、性狀改變(事實上一些寶寶耳朵發炎,卻不會流出分泌物),或出現發燒、精神萎靡或哭鬧不安、頻繁搔抓耳朵等情形,一定要及時就診。

如何預防寶寶耳朵進水?

我們可以先把寶寶身軀拿浴巾包好(夏天不包也沒關係),讓寶寶仰面躺在自己大腿上,一隻手扶著脖子,另一隻手拿濕毛巾沿著髮際線小心翼翼地擦拭頭髮,水流會受重力影響流下,避開小耳朵。如果你的手足夠大,可以用扶著脖子的手的大拇指按住耳屏,遮擋外耳洞口,避免水流入耳朵。洗完頭拿幹毛巾擦乾頭髮,再把寶寶豎起來洗臉和洗身子,這樣耳朵進水的幾率就大大下降了。有些文章建議使用浴帽和塑膠擋水帽檐等產品,小編沒有親身體驗過,暫不發表評論,但感覺可能洗頭洗臉不是很方便,而絕大多數耳朵進水的情形,都是在洗頭、洗臉的時候發生的。給寶寶洗淋浴會讓耳朵進水的幾率增加,小編並不推薦,而且多數小寶寶不喜歡淋浴,喜歡泡澡。

外界的洗澡水通常是有菌的(有些還存化學用品)。

為什麼寶寶耳朵進水容易感染?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游泳,有的人容易發中耳炎,有的人卻沒事?除外一些耳道結構、免疫方面、鼻咽部影響(鼻腔慢性炎症的人,病菌有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和先天因素等,我們仔細詢問這些發中耳炎的人就可以知道,他們很可能抵抗力較低,並不經常游泳,且多數人喜歡挖耳朵,或者耳屎很多很黏,就是我們俗稱的“糖耳屎”。

而這些擁有糖耳屎的人,除了遺傳因素,多數也有經常挖耳朵的習慣,結果與願望背道而馳,耳屎越挖越多,耳朵也受炎症影響容易瘙癢,更加想挖,越挖炎症越明顯(事實上一些人忍住不挖,過一段時間耳屎量又能回復正常水準,變得乾燥,耳朵不適感也減輕許多,這是因為輕微的炎症狀態被身體漸漸扭轉了)。耳道經常受刺激,並經常接觸細菌,就會分泌更多又潮又粘的耳屎(就像皮膚受傷會分泌淡黃色粘稠的組織液一樣,這是一種炎症反應表現)。這些耳屎見了水以後會膨脹,壅塞耳道,耳內環境封閉潮濕,“不通則痛”,更容易滋生細菌,出現各類感染(乾燥通風的情況下,細菌較少)。

因此,容易患中耳炎或其他耳道炎症的人,除外先天因素和鼻咽部疾病因素,多數喜歡挖耳屎。進了水以後更加容易挖。本來有菌的、輕微發炎、粘膜腫脹的耳朵,再見到潮濕的環境、外來的病菌,發炎的結果就不足為怪了。如果這個人沒有經常挖耳朵的習慣,進入的水分會隨著人類說話、咀嚼、打噴嚏等動作漸漸排出,隨水進入的病菌也會被耳朵分泌的耳垢等物質阻擋清除。當然耳朵經常進水,營造潮濕、有菌的環境,耳道炎症的幾率還是會相應增加的(潮濕環境不僅利於內部病菌滋生,上述提到過的實驗證實還容易吸附空氣及周圍環境的病菌),但幾率仍然不會很高,因為耳朵的免疫力也隨之鍛煉了。挖耳朵仍然是第一位的因素。因為不僅帶來病菌,還會給薄而脆弱耳道粘膜造成直接的輕微損傷,使其腫脹,容易繼發不同程度感染,產生瘙癢等不適感,耳垢等分泌物增加,還會進一步誘導人撈耳朵。

人類外耳道和中耳有一層鼓膜相隔。外耳道炎症會引發中耳的炎症嗎?這層膜樣結構除了振動、説明我們聽到聲音,的確有阻隔外來異物和炎症的作用。但外耳炎症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有可能延展到中耳內部組織的。

人們還在什麼時候容易發中耳炎?中耳的腔隙與鼻咽腔通過一條咽鼓管直接相連。眼睛和鼻子又通過鼻淚管相連。我們哭的時候覺得鼻子跟著堵了,就是眼淚進入鼻腔的緣故。因此,鼻涕、眼淚等,都有可能隨著擤鼻涕、憋氣、咳嗽等動作進入中耳腔隙,身體再將這些水分慢慢吸收。鼻咽部炎症,比如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等情形,病菌也可能順著咽鼓管進入潮濕的中耳引發炎症。很多人有鼻子的慢性炎症,也經常發中耳炎,就是這個緣故。

嬰幼兒咽鼓管更為短粗,上皮纖毛活動也尚未發育完善,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病菌進入中耳的幾率更高,耳朵發炎的幾率會更高。此外,嬰兒經常吃奶,奶液也有一定幾率順著咽鼓管進入中耳。如果是人工餵養兒,牛奶對人體而言也屬於異物,更容易引發過敏等炎性反應,且不攜帶抗體,本身還是非常有營養的病菌培養基,因此人工餵養兒出現中耳炎幾率高出很多。另外因為牛奶屬於異種蛋白,且不攜帶抗體,不僅全身抵抗力下降,還可能因輕微過敏狀態造成粘膜腫脹,免疫紊亂,容易繼發感染。大概80~90%以上的中耳炎小患者是吃牛奶的。

我們來看看寶寶耳朵進水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許多嬰兒在幾個月內都是糖耳屎(這也跟出生後激素水準變化有關——在胎兒時期,母體激素可以部分進入寶寶體內,出生後逐漸消退,這期間的激素變化會引起嬰兒的脂溢性皮炎,就類似青春痘一般,機理也是類似的。嬰兒不僅皮膚上長“青春痘”,頭上往往還有厚厚的“搖籃帽”,耳朵裡也出現“糖耳屎”。隨著激素回復正常水準,耳屎也會慢慢變得乾燥,量也不多,寶寶往往感覺不到什麼不舒服),並不是見水以後才變成這樣的。如果不去招惹小耳朵,多數情形水會自己漸漸排出來或部分吸收,只有少數嬰兒會耳朵發炎,這些嬰兒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餵養兒,或洗澡水裡有化學性清潔用品,進入耳朵產生刺激。而第一種情形——大人發現了寶寶耳朵進水,心想“不得了了!”趕緊上手用各種工具掏。第二種情形——大人沒發現寶寶耳朵進水,但寶寶可能會覺得耳朵不舒服,出現抓撓耳朵的動作,引起大人的注意。或大人僅僅是發現寶寶耳朵裡潮濕的糖耳屎。於是上手用各種工具掏。

結果殊途同歸——關鍵都在於掏!我在上述關於給寶寶掏耳朵的章節曾描述過,寶寶耳道窄小,粘膜嬌嫩脆弱,極易受傷害,從而繼發感染。大人的操作,幾乎沒有幾個是合適的。很多網路文章推薦用棉簽伸入寶寶耳道沾水,小編是非常非常不贊同的。棉簽很粗,而寶寶耳道很窄小,伸進寶寶耳朵裡基本把耳道堵死了,大人往裡推或寶寶掙扎時很有可能推動耳內氣泡壓迫鼓膜,輕則讓寶寶頭暈眼花耳鳴,重則鼓膜受壓穿孔!一些更為粗暴的情形,直接戳穿鼓膜的事情也在醫院裡很常見!另外,這個動作還會把洗澡水污染的糖耳屎推入耳道深處。有些棉簽頭部鬆動脫落,還會將全部或部分的棉花留在寶寶耳道內,難於取出。這種情形可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一定要去醫院尋求醫生幫助。

簡而言之,除外耳道和鼻咽部先天異常和感染因素,讓寶寶耳朵發炎的關鍵字如下:人工餵養,洗澡水污染,平常經常掏耳朵,進完水掏了耳朵。這幾個詞不用同時出現,均有可能讓耳朵進水的寶寶發生中耳炎的幾率增加。曾有研究表明媽媽側臥餵奶姿勢會讓母乳寶寶發生中耳炎的幾率增加1~2倍,因重力影響,奶水有時會順著短粗的咽鼓管進入靠下面的那只耳朵的中耳腔隙。小編認為側臥餵奶大大增加了母乳成功率,保障了媽媽寶寶的睡眠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會大大降低中耳炎幾率!當然人工餵養寶寶更不能採用這種側躺的方式吃奶了。

如何判斷寶寶耳朵進水了,該如何處理呢?

如何判斷寶寶耳朵是否進水是比較困難的。寶寶不會說話,只會哭鬧,而小寶寶撓耳朵的原因很多,比如長牙齒、睡眠信號等等,多數不是因為耳朵不舒服。上述提到過幾個月大的寶寶糖耳屎也很常見,不僅僅是耳朵進水後才會出現。一些寶寶過一兩天后耳朵會流出一些液體,多數提示耳朵進水了。液體比較清亮,可以謹慎觀察,需要精心防護感染。如果液體較為渾濁濃稠,甚至發黃發臭,這就提示耳道感染了,需要帶寶寶立即就診。

發現寶寶耳朵可能進水的情形後,將寶寶側過來放在腿上,可能進水的耳朵朝下,一隻手托住寶寶的脖子,另一隻手將寶寶耳廓向外上方牽拉,這樣有助於拉直耳道,來回幾次。再用手掌大魚際堵住寶寶的耳孔,再鬆開,注意動作輕柔,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快,否則造成的氣壓變化也有可能損傷鼓膜。原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回頭看看第一條中的那個實驗,不妨親手拿個吸管試試看。這樣做拉直耳道,震動,造成管內氣壓變化,有助於水排出,或讓比較深部位的水膜挪動到靠近耳孔的部位。

然後取一個蓬鬆的消毒棉球,放在寶寶耳孔處。這時寶寶仍然耳洞朝下效果會好一些。棉球伸出一條條的棉絲,可以導引耳孔附近的水吸入棉球中。吸濕後換一塊棉球接著吸。有的文章建議使用吸水草紙或棉紙,可以將前端卷成一個小卷伸入耳道內吸水。小編認為也可以嘗試,只是不如消毒棉球乾淨,個人感覺消毒棉球已經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做完這些操作,用吹風機吹吹也不錯,流動的熱氣流會加速水分蒸發,但有些寶寶可能會害怕,也注意保持一定距離,採用冷風或者低檔暖風,一定不要燙到寶寶。

切記一定不要試圖將任何硬質工具伸入寶寶耳朵內,比如棉簽,上述已經強調過它的危害(客觀上吸水效果也不如蓬鬆的棉球)。哪怕你自己認為動作很輕柔,也下決心不會伸很深,一但出現問題可足夠你後悔的。比較深部位的水膜棉簽一樣夠不到,還有可能推動氣泡把水膜擠到更深處。那一丁點兒水多數情況會悄無聲息的吸收,而任何硬質工具帶來的機械傷害、病菌等,要比它莫須有的好處多得多。更不要在這可能出現感染的緊要關頭給寶寶掏耳屎。即使掏耳屎的工具消了毒,那些民間常用的掏耳朵工具上溝溝坑坑也很難消毒徹底,它給寶寶小耳朵內的粘膜造成的機械刺激引起組織腫脹、輕微破損、分泌物及滲出物增加,也是繼發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寶寶掙扎或操作者眼神不好、動作粗暴,直接損傷耳內組織特別是鼓膜,實在是太得不償失了。

寶寶耳朵進水後,需要日夜嚴密觀察寶寶的狀況。一但發現寶寶耳朵分泌物增加、性狀改變(事實上一些寶寶耳朵發炎,卻不會流出分泌物),或出現發燒、精神萎靡或哭鬧不安、頻繁搔抓耳朵等情形,一定要及時就診。

如何預防寶寶耳朵進水?

我們可以先把寶寶身軀拿浴巾包好(夏天不包也沒關係),讓寶寶仰面躺在自己大腿上,一隻手扶著脖子,另一隻手拿濕毛巾沿著髮際線小心翼翼地擦拭頭髮,水流會受重力影響流下,避開小耳朵。如果你的手足夠大,可以用扶著脖子的手的大拇指按住耳屏,遮擋外耳洞口,避免水流入耳朵。洗完頭拿幹毛巾擦乾頭髮,再把寶寶豎起來洗臉和洗身子,這樣耳朵進水的幾率就大大下降了。有些文章建議使用浴帽和塑膠擋水帽檐等產品,小編沒有親身體驗過,暫不發表評論,但感覺可能洗頭洗臉不是很方便,而絕大多數耳朵進水的情形,都是在洗頭、洗臉的時候發生的。給寶寶洗淋浴會讓耳朵進水的幾率增加,小編並不推薦,而且多數小寶寶不喜歡淋浴,喜歡泡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