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用藥, 既要考慮療效, 保證安全, 又要注意經濟負擔。 當前, 特別在兒科, 濫用抗生素已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 例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大都由病毒引起, 用抗生素就不一定有效。 對懷疑細菌感染的小兒, 也要針對不同細菌如球菌、桿菌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切忌不論什麼原因感染, 不問輕重, 而一味追求多種抗生素聯合療法。 目前, 有些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喜歡聯合應用“青黴素+鏈黴素”, 對絕大多數病人, 不但沒有必要, 而且造成眾多的過敏反應和鏈黴素引起的聽力障礙。 大多數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Advertisiment
濫用維生素和“補藥”類是違反兒童用藥特點的又一方面。 小兒在生長發育中需要多種維生素來促進器官和組織的發育, 但每日需要量有一定的限度。 如維生素A, 嬰兒時期每日需要1500~2000國際單位, 兒童每日需要2000~4500國際單位。
Advertisiment
對佝僂病患兒, 需用維生素D治療, 但也要避免“過量使用”。 事實上很多大劑量突擊療法, 指連續注射30萬~120萬國際單位維生素D, 往往對有的佝僂病患兒並無好處, 甚至有造成維生素D中毒的可能, 可引起高鈣血症, 除有頭痛、厭食、嗜睡等症狀外, 有的還可造成腎臟的永久性損害。 此外, 某些“補品”如應用不當, 也會造成醫源性疾病。 前幾年,
Advertisiment
新生兒時期是兒科用藥的一個特殊階段。 特別是未成熟兒, 由於其肝、腎發育不成熟而致功能不全, 再加上所有酶系統功能不健全, 對那些在肝內生物轉化或經腎臟排泄的藥物就格外敏感。 如服用氯黴素, 常引起患兒全身發灰、腹脹、嘔吐、呼吸不規則、紫紺、迴圈衰竭等, 稱之為“灰嬰綜合征”。 另外維生素K、新生黴素、磺胺藥等都影響膽紅素代謝, 加重新生兒黃疸, 故在新生兒時期這些藥物都必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