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是向幼兒傳遞知識、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幼兒的發展意義重大。 它能在豐富幼兒經驗知識的同時促進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如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思維力等, 但必須注意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一次到幼稚園大班觀察, 碰巧一個實習老師上語言課, 她選擇的是給幼兒介紹愛因斯坦製作小板凳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她是這樣講的:小朋友們, 你們知道愛因斯坦是誰嗎?“愛因斯坦是一個大西瓜”, “是一隻花蝴蝶”...才開始, 學生的反應就讓實習老師陷入一種無法掌控、比較難堪的境地。
Advertisiment
第一, 故事的開始部分。 這一部分, 教育者提問前應對幼兒的發展水準與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必須瞭解幼兒對該問題已掌握的相關經驗,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第二、故事進行中。 一般說, 為使故事達到傳遞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故事的長度與情節複雜度跟幼兒的年齡應呈正向關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故事的情節、語言等難度將相應的增加, 故事的內容也應有所不同。 幼兒年齡越小, 所聽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 如果故事脫離了生活中這些原型提供的表像, 他們便無法理解, 其想像就是亂想而無意義, 如實習老師所遭遇的情況。 一位專家談到, 2—3歲的孩子喜歡聽的故事是關於植物、動物等的;4—5歲的孩子由於想像力得到了發展, 可提供一些民間傳說、神話、童話等題材的;5—6歲的孩子喜歡聽的則傾向於歷史人物類。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第三、結尾部分, 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這一部分, 所提問題不應定位于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注意力, 而應以檢測幼兒的理解力為主, 關注幼兒對故事整體內容與思想的把握程度。 可採用讓幼兒對故事進行複述、再現與創造等多種辦法進行評估。 在學生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可讓幼兒借助動作進行表演, 運用多種感官體會故事。 如上, 老師可提出:哪些同學願意來扮演愛因斯坦與老師?哪幾個同學來表演三張“可愛”的小凳子?另外, 也可創設一個相似的情境, 問幼兒, 你們會怎麼做?等等。
講故事是一種較好的教育方式。
但如果故事中所提問題既不合適,
又不當時,
則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阻礙幼兒的發展。因此,家長與教師在運用時,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當的問題,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則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阻礙幼兒的發展。因此,家長與教師在運用時,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當的問題,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