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經常出於各種理由騙他們的小孩:為了保護他們的感受, 比如延長一段愉快的信任或是童話故事。 不過, 大多數的父母也想讓他們的孩子具有誠實的品格——但最新研究認為, 向他們撒謊可不是個好辦法。
實驗:驗證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是否更傾向於歪曲事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設計了一個實驗, 用以驗證那些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是否更傾向於歪曲事實。 Hays和Carver招募了186名兒童, 隨機地將他們分配在兩組:“謊言”或“沒有謊言”。
在“謊言”組中, 實驗員告訴孩子們, 下一個房間內有一碗糖在等著他們;等孩子到了那個房間,
Advertisiment
在實驗室中創造環境 誘使孩子們撒謊
接下來, Hays和Carver在實驗室中創造了一個環境, 誘使孩子們撒謊。 他們讓孩子們只從聲音提示識別看不見的毛絨玩具:比如, 毛絨玩具的提示是布偶的標語, “撓我癢癢”;“餅乾怪獸”的提示則是“我愛曲奇”。 兩輪之後, 在給孩子們一個無用的提示:貝多芬的“致愛麗絲”。
然後, 實驗員假裝被一個電話打斷, 走出了房間, 讓孩子獨自面對玩具。
Advertisiment
“謊言”組88%的學齡兒童都沒有坦白
年齡稍大的孩子比年齡小的孩子更有可能說謊, 那些起先被騙說有一碗糖的年齡較大的孩子們則是最有可能表現出不誠實的人。 “謊言”組88%的學齡兒童都沒有坦白, 相比之下, “非謊言”組只有65%。 年幼那兩組中, 被騙與否不影響最終結果:都有差不多一半的概率說謊。
“我們的操作為何會導致孩子們做出不誠實的行為, 有幾種可能的解釋, ”作者寫到。 “首先, 可能是因為孩子們刻意地模仿說謊的行為;可能這些孩子會衡量誠實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一開始就應與孩子誠實以待
這個實驗是研究兒童說謊的經典案例。 其他應用該模型的研究顯示出兒童說謊的習慣隨時間變化, 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大概四分之一的2歲兒童在該實驗中會撒謊, 3歲兒童的比例則是一半, 4歲兒童達到90%。
說謊者的比例隨年齡持續增加, 直至15歲, 達到峰值;17歲, 則回落到70%。 說謊可能只是孩子們都要經歷的發展階段——不過, 和他們一開始就誠實以待似乎避開這一階段。